無論是符合“雙碳”目標的“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還是時尚的“研學旅行指導師”,抑或是新潮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都等著年輕人去施展才華、成就自我。
上周末,記者到一個朋友家做客,就餐途中,朋友忽然來了一句:“小愛同學,放首舒緩的音樂來聽聽。”話音剛落,放在餐桌邊上的智能音箱小愛同學就自動播出了久石讓的《天空之城》。本來略嫌單調的吃飯氛圍,有了美妙的鋼琴曲做背景,立刻讓人心曠神怡。
小愛同學是小米公司開發的一款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和百度旗下的小度類似。它們都非常“乖巧懂事”“能說善唱”,是陪伴孤獨人類的電子“小伙伴”。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小愛同學和小度這么善解人意的背后,有不少AI訓練師的功勞。
80后的李晉琳就是小米公司的一個AI產品經理,負責建設小愛的“大腦”。他所在的部門,為大量來自小愛的平臺數據進行標注和分析,導入算法模型后進行訓練,教會小愛同學更精準識別用戶意圖。通過他和團隊的工作,小愛同學還可能分得清“今天天氣真好啊!”這句話到底是搭訕,還是問話。也就是說小愛變得更聰明的原因,正是源于李晉琳這樣的AI訓練師對海量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然后再“喂養”給小愛。在小米公司的小愛團隊里,像他一樣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有幾十個。
今年,AI訓練師已經被正式列入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下文簡稱職業大典)之中。新版的職業大典與2015版相比,凈增了158個新職業,現在納入職業大典的職業數達到1639個。這些新職業與以往相比,呈現出更具新意、含“綠”量高、更“專”、更細化等特點。
某種程度而言,職業大典為今后年輕人的求職指明了方向。因為,這些新興職業與制造強國、數字中國、綠色經濟、依法治國、鄉村振興等國家重點戰略部署密切相關,比如圍繞制造強國,把工業機器人操作員和運維人員納入職業大典當中。根據鄉村振興的需要,把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和農業經理人納入大典當中。職業大典還對數字職業和綠色職業進行了標注。這次共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同時,延續2015年版職業大典對綠色職業標注的做法,標注了134個綠色職業,占職業總數的8%。其中既是數字職業也是綠色職業的有23個。這也反映出數字經濟和綠色產業帶來的職業變化。
數字經濟方面,除了李晉琳所從事的AI訓練師之外,還有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直播銷售員、電子競技員、短視頻博主等職業。這些職業的誕生反映出互聯網經濟的繁榮,折射了緊跟互聯網發展進程的新職業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
事實上,這些新職業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10倍,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據IFR統計數據測算,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7億美元,2024年有望超110億美元,增長態勢明顯。與之相應,對掌握相關技術的用工需求大增,甚至成為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之一。我國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人。此外,隨著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無人經濟、共享生產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相關人才在就業市場也變得搶手。
綠色職業也備受矚目,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新職業首次納入職業大典之中。在電力、水泥、鋼鐵、造紙、化工等控制排放行業里,“碳管家”供不應求。隨著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時間表的推進,其就業形勢將呈明顯的“微笑曲線”。
因此,無論是符合“雙碳”目標的“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還是時尚的“研學旅行指導師”,抑或是新潮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都等著年輕人去施展才華、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