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吃螺的歷史悠久,說起我國的嗍螺大省,湖南必須榜上有名。炒螺是把湖南青螺用鉗子剪掉螺尾,下熱油鍋加干辣椒和香料翻炒。但這樣的螺是不易“嗍”出的,訣竅在于加點高湯小火略燉一下,螺肉飽吸湯汁,占滿了螺內的空間,才能被吸出來,基本不需要用牙簽挑著吃。
中國本土的螺類生長速度慢,個頭小。上世紀80年代,阿根廷華僑將當地個頭大、繁殖迅速的福壽螺帶入了我國臺灣省。大陸正式引進福壽螺是在1981年,在廣東中山地區養殖,3年后作為“特種養殖品種”大面積推廣。此后,福壽螺很快被推廣到云南、四川、福建、浙江和廣西等地,當時一度掀起了養殖高潮,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不是福壽螺難養,而是它的肉質松散,遠沒有田螺鮮美。被人們丟棄在野外后福壽螺開始大量繁殖,露出了入侵者的猙獰面目。
若僅僅是肉質不佳也就罷了,可怕的是,它“富含”各種寄生蟲,還差點要了人的性命。2006年8月,北京市出現了87名“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他們基本都伴有頭痛、發燒的癥狀,時不時還會出現抽搐的現象。在醫院拍的片子顯示,病人的骨頭上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白色小點,這些都是圓線蟲及蟲卵的病灶。圓線蟲本該是一種寄生在淡水螺身上的寄生蟲,怎么會跑到人的身上呢?經過調查發現,這幾位感染者當時都在北京的一家酒樓吃了一道涼拌菜,名叫“香香嘴螺肉”。這道涼菜的原料原本是淡水螺,但是因為價格昂貴,銷量不好,所以酒樓就改用價格低廉的福壽螺代替田螺。為了保證螺肉鮮美,酒樓的廚師只是將福壽螺用熱水焯了一下就撈起,加入調料,就給客人食用,結果導致87人感染。這一事件發生后,對福壽螺人人見而遠之,很多城市更是把福壽螺列為禁食食物之一。

2020年7月5日,網上公布了關于洱海的一則新聞:洱海流域,整個被大量的福壽螺侵占。放眼望去,整個流域覆蓋著“粉嫩嫩”的一片,這些“粉嫩嫩”的東西全都是福壽螺的幼卵,一串串的,像粉色的葡萄,鋪滿了整個洱海海面。為此,大理市政府發通告:“凡主動采摘福壽螺卵的,按螺卵40元/千克的價格給予補助獎勵。”福壽螺在洱海已是泛濫成災,上了外來物種的“黑名單”。
為什么福壽螺這么可怕呢?首先,它的體內含有數量龐大的寄生蟲,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一只福壽螺身上就有6000多條寄生蟲。其次,福壽螺的繁殖力驚人,福壽螺的幼卵長2—3個月,就可以達到性成熟。福壽螺的卵塊含有190—505粒卵,卵塊最長可達8.8厘米,重量為2.8克。一旦這些幼卵孵化,就是“遍地開花”。福壽螺會瘋狂地啃食水稻的幼莖,蠶食稻葉等,甚至還會吃水里的腐肉、小昆蟲。廣泛的獵食范圍,使福壽螺增加了感染寄生蟲的幾率。福壽螺雖然不是兇猛的動物,但危害程度卻是有目共睹的。如果福壽螺可以安全無憂地食用,那么在中國也就不會這么“囂張”了。
跟福壽螺相比,小龍蝦已經成功地占領了國人的餐桌。在夏天,啤酒、燒烤、小龍蝦,絕對是中國各地夜市上最暢銷的組合。相比啤酒、燒烤動輒上百年的歷史,小龍蝦可謂是一路逆襲,短短幾十年,就從人人喊打的入侵物種變成如今人人稱贊的美食。
小龍蝦原名克氏原螯蝦,是一種淡水蝦類,身體呈現暗紅色,原產于美國和墨西哥等地,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更是被譽為小龍蝦的“老家”。這個小怪物從北美的牢籠中逃出,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入侵。短短20年的時間里,它就占領了世界上大多數地方,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上世紀20年代初,日本從美國引進小龍蝦,當時是作為飼料和寵物。后來小龍蝦被帶到了中國境內,有資料顯示,南京是國內最早養殖小龍蝦的地方。
在養殖的過程中,逃逸的小龍蝦迅速野化。小龍蝦有極強的生命力,一旦進入野生環境,就能迅速“鳩占鵲巢”。而且,小龍蝦繁殖力極強,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一次平均懷卵300粒,僅用14—24天就能孵化成功。小龍蝦的天敵不可謂不多,如青蛙、水蛇、水鳥等,但這些天敵都不會將小龍蝦作為捕食的第一選擇,因為小龍蝦有兩個攻擊性極強的大鉗子,其威力不容小覷。另外,這些天敵并不懂得小龍蝦要剝殼后食用,帶著殼的小龍蝦吃起來硌牙又不美味,捕食者只要不是饑不擇食,一般不會把它作為首選的食物。
憑借這些條件,小龍蝦就可以逍遙度日。漸漸地,田間、水渠、河道里除了蹦跶的魚蝦泥鰍,還有揮舞著大鉗子的小龍蝦,極大危害了我國的生態,小龍蝦迅速的繁殖也擠占了其他蝦類的生存空間。原本我國有3種本土淡水鰲蝦,我們通常都叫它們蝲蛄,但是它們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在“水污染”與小龍蝦這個強悍對手的雙重打擊下,現如今很少在野外看到它們了。
除此之外,小龍蝦因其有掘穴打洞的習性,致使許多塘壩潰塌、農田被毀,尤其是云南梯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整個梯田的田埂被大量的小龍蝦打通,被小龍蝦打過洞的梯田,只要一放水就會往外滲。不僅如此,這些洞穴破壞了農田的土壤結構,造成水土流失。1998年長江暴發特大洪水,許多地段出現的險情也和小龍蝦有關。如:防汛人員在長江荊江大堤章化段巡視檢查時發現清水漏洞,在進行搶險時,從堤身挖出大量小龍蝦。
面對小龍蝦泛濫,我國積極治理,比如通過藥物防治,但副作用很快凸顯出來:以往田里的魚是可以吃的,有的農戶還可以賣魚增加收入,但現在卻不可能了。因為種群數量規模大,藥物防治并沒有遏制小龍蝦擴散的趨勢,可以說,人蝦大戰,人類大敗,小龍蝦的野外種群依然在不斷擴散中。大家可以發現,在《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上,小龍蝦赫然在列。
在小龍蝦野外泛濫的同時,小龍蝦養殖產業也開始發展。198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次提倡將淡水小龍蝦作為一種水產資源加以開發利用,2000年后,江蘇、安徽、上海、湖北等地開展了克氏原螯蝦的人工養殖工作。2008年,湖北建起全國最大的小龍蝦工廠化育苗基地,其年產蝦苗已經達到10億尾,供應全國數十萬農民養殖,占領了全球餐桌60%的小龍蝦份額。我們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全都是養殖小龍蝦。
為什么不發展野外小龍蝦捕撈業呢?首先,只有人工規模化的養殖方式,才能獲得品相更好、個頭整齊、更安全、售價更高的食用小龍蝦。而野生小龍蝦個體不均勻,多數頭大身子小,腹毛較臟,殼厚肉少,頭部有污物,還可能有寄生蟲,很難與養殖小龍蝦進行市場競爭。其次,池塘精養模式中,小龍蝦的產量更高,而野外捕撈成本高、數量不固定,難以保證常態化供應,所以,很少有農戶放棄養殖小龍蝦而去捕捉野外小龍蝦。最后,野生小龍蝦可能是肺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肺吸蟲是人類和哺乳動物共患的寄生蟲病,感染肺吸蟲,除肺部受侵外,侵入腦部可能引起癲癇、偏癱、精神異常。所以說,現在多吃一份小龍蝦,頂多能為小龍蝦養殖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并不能靠吃解決生物入侵的問題。
和小龍蝦一樣,牛蛙也是無數街邊小店的特色美食——醬爆牛蛙、香辣牛蛙、干鍋牛蛙……然而在國內,野生的牛蛙可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外來物種,體長一般在8—12厘米,最大體重可達2千克,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性的外來物種榜單。
在上世紀60年代,牛蛙被引入中國內地,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在研究所里小范圍飼養,后來牛蛙養殖范圍逐漸擴展到了野外。由于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養殖的牛蛙很快就受到了國內消費者的狂熱追捧,巨大的需求量直接將國內的牛蛙養殖業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人工養殖的牛蛙產量不斷增多,與牛蛙有關的特色菜肴也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牛蛙的逃逸事件也越來越多,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有些養殖戶甚至會直接棄養。久而久之,我國的農田和水塘中逐步形成了能夠自然繁殖的野生牛蛙種群,而且數量十分驚人。在短短的40年間,牛蛙的棲息地已經遍布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在西南部、中部以及東部地區,潛在數量非常巨大,國內的生態系統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牛蛙的大量繁殖使中國本土蛙類生存受到巨大威脅。牛蛙體型龐大,捕食范圍也更為廣泛。成年的牛蛙不僅能夠吞下各種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甚至還能夠捕殺蜥蜴、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更驚人的是,就連一些蛇類竟然也在牛蛙的獵殺名單上。不可否認的是,牛蛙的引入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本土蛙類受到“排擠”,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滅絕。事實上,由牛蛙引發的物種滅絕事件已經在全球上演了很多次。在上世紀80年代,牛蛙的引入導致了云南滇螈滅絕,四川瀘沽湖的無聲囊棘蛙也因此陷入瀕危的境地。在美國,牛蛙侵占了紅腿蛙的棲息地,最終導致該物種滅絕;在英國,牛蛙大肆吞食當地的歐洲林蛙,這一土著物種也險些絕種。


截止到2020年,我國有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植物370種,動物220種,它們都是因為有觀賞性或者作為飼料或食品被引進。因為沒有天敵,這些外來物種大肆繁殖,破壞了生態環境,每年因為外來物種產生的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但是每年,還是會有人無視這一危害,偷偷從國外帶回來一些物種:2015年10月30日下午,成都海關截獲400只非洲弓背蟻和收獲蟻;2019年6月19日,廣州海關截獲3批中南美洲的甲蟲。中國是美食大國,因此很多人對外來物種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戲謔說要將其“吃成瀕危動物”。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僅憑吃貨們的胃口是無法消除外來物種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地球上的生物鏈環環相扣,萬物在相對獨立的生態環境中自由生長,這些不同的生態環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地球大家園。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觀賞性、獵奇性和口腹之欲,或盲目追求所謂的“多元化”,就盲目引入外來物種,那么,所收獲的往往并不是欣欣向榮的生態,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災難。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