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功勛榮譽表彰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充分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為此,黨中央決定構建“1+1+3”的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
勛章的誕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決定構建“1+1+3”的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即黨中央制定一個指導性文件,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一部法律,有關方面分別制定黨內、國家、軍隊3個功勛榮譽表彰條例。
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于2016年1月1日開始施行。2016年4月,黨中央決定成立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成立后,加強總體謀劃,創造性開展工作,多次召開委員會會議,以及地方、部門和專家學者座談會,深入研究論證,廣泛征求意見,起草制定了黨內、國家、軍隊3個功勛榮譽表彰條例。
2017年7月,由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制定的《中國共產黨黨內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國家功勛榮譽表彰條例》《軍隊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授予辦法》《“七一勛章”授予辦法》《“八一勛章”授予辦法》《“友誼勛章”授予辦法》經中共中央批準實施,標志著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形成,我國建立起黨、國家、軍隊功勛簿,確立了以“五章一簿”為主干的統一、規范、權威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其中,“五章”是指“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友誼勛章”以及國家榮譽稱號;“一簿”是指功勛簿。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軍隊功勛榮譽表彰條例》,同步啟用新時代軍隊勛章、獎章、紀念章。
新的勛章、獎章、紀念章聚焦勝戰、聚力強軍,設計精美、承載厚重,對于激勵全軍官兵奮力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勛章除規定原“八一勛章”為軍隊的最高榮譽勛章外,重構了戰時功勛榮譽表彰項目,新設立了“紅旗勛章”和“紅星勛章”,為戰時功勛榮譽勛章。
為適應我軍維護國家海外利益需要和對外合作交流需求,《條例》單設了“軍隊涉外功勛榮譽表彰”一章,明確我軍對外方人員實施功勛榮譽表彰,設立了對外國外軍人員表彰的“和平勛章”。
隆重的授勛典禮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合影。
共和國70周年授勛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表重要講話。
獲得共和國殊榮的國家英雄們,無一不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造就了不平凡的功績。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到“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從歷經戰火洗禮的志愿軍一級英雄李延年到60余年深藏功與名的張富清,從雜交水稻研究開創者袁隆平到畢生致力于中醫藥研究的屠呦呦,還有一生扎根基層的農村先進模范申紀蘭、人民教育家于漪……他們的事跡和貢獻永遠寫入了共和國史冊!
為抗疫模范人物授勛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為了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弘揚他們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決定,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 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這是我國繼 2019 年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后,第二次授予“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建黨100周年授勛
弘揚功勛模范精神,奮進偉大復興征程。2021年6月29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渡江英雄”馬毛姐,隱姓埋名33年的“一級英雄”柴云振,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周永開,“校長媽媽”張桂梅,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典范李宏塔,戲劇大師藍天野,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講話的瞿獨伊等29位功勛黨員接受表彰。他們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始終勤勤懇懇為黨工作,他們是平凡的英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面旗幟。
建軍90周年授勛
2017年建軍90周年前夕,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建立卓越功勛的原91708 部隊副部隊長麥賢得、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馬偉明、空軍指揮學院原訓練部副部長李中華、96722部隊71分隊班長王忠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程開甲、山東省棗莊軍分區政治委員韋昌進、武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隊某支隊支隊長王剛、原81032部隊副軍職調研員冷鵬飛、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普洱市支隊支隊長印春榮等同志“八一勛章”。
時代楷模光耀強軍征程,至高榮譽彰顯卓越功勛。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頒授“八一勛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和證書。
建軍95周年授勛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授予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一級上士杜富國、原解放軍理工大學國防工程學院爆炸沖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錢七虎、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聶海勝等同志“八一勛章”。
2022年7月27日,中央軍委在北京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勛章”和榮譽稱號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和證書,向獲得榮譽稱號的單位頒授榮譽獎旗。
向國際友人授勛
2018年6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向俄羅斯總統普京授予首枚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
在頒授儀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普京總統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領袖,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正是得益于普京總統多年來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推動,中俄關系經受住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政治和戰略互信不斷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得到長足發展,兩國人民友誼不斷深化。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將第二枚“友誼勛章”頒授給了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納扎爾巴耶夫和哈薩克斯坦社會各界第一時間熱烈響應。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中哈又率先開展產能合作,深化發展戰略對接,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項目。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勞爾·卡斯特羅·魯斯(古巴)、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女,泰國)、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坦桑尼亞)、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女,俄羅斯)、讓-皮埃爾·拉法蘭(法國)、伊莎白·柯魯克(女,加拿大)“友誼勛章”。9月29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向六位國際友人頒發了“友誼勛章”。
2020年11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為柬埔寨太后莫尼列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頒授儀式。習近平主席表示,莫尼列太后是中柬友好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1958年,莫尼列太后首次陪同西哈努克親王來華,從此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60多年來,莫尼列太后積極投身中柬友好事業,見證了新中國發展歷程。莫尼列太后對中國人民抱有特殊感情,積極支持兩國各領域交往合作,為促進中柬關系發展、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杰出貢獻。
受勛者的故事
◎馬毛姐:帶傷三次運送解放軍渡長江
2021年6月29日,86歲的馬毛姐獲頒“七一勛章”。
1935年,馬毛姐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今無為市)馬家壩村一個漁民家庭,家里共有8個兄妹,家境貧寒。打小,她就被抱給別人當童養媳。在長江邊長大的她,早早就學會了劃船和潛水。
1949年春天,解放軍準備強渡長江。無為的民眾紛紛挑米擔柴,修路挖河,提供船只,忙著各項支前工作。年僅14歲的馬毛姐也參與其中,并跟著哥哥去聽動員會,報名參加了渡江突擊隊。那一年的4月20日夜,渡江戰役正式打響。當天晚上,馬毛姐和哥哥劃著船與其他3條船組成渡江突擊隊,載著30名解放軍戰士從無為縣白茆洲向長江南岸進發。
由于馬毛姐年齡小,她在出發時,被解放軍戰士攔了下來,不讓她上船。“我會水,不怕死。我看到自家漁船改成的運輸船上坐了二三十個戰士,我心情十分激動。”馬毛姐回憶,自己趁別人不注意,偷偷地撐著篙,一下子就跳上了漁船。
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劃槳,駕船向南岸前進。船行途中,炮彈不時落在江面上。就在船快要駛到江中心時,敵人的照明彈、大炮、機槍突然一齊向小船打來,同行的4條船被擊沉2條。
她心里想著:早一點到岸,把敵人碉堡消滅了,后頭的船就平安了。她咬緊牙關,一個勁往前劃。此時,一顆子彈擊中了馬毛姐的右臂,她依然忍痛繼續駕船前行。
約40分鐘后,她駕駛的船只抵達長江南岸,成為第一批渡江成功的船只之一。緊接著她又返回長江北岸,對胳膊進行簡單包扎后,繼續運送解放軍渡江。一來一回之間,那一晚,馬毛姐兄妹倆共橫渡長江6趟,運送了3船解放軍到達南岸。渡江戰役勝利后,馬毛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支前模范”稱號。
馬毛姐其實一開始不叫馬毛姐,她在家排行老三,家人和鄉親們都習慣叫她“三姐”。1951年9月,馬毛姐和無為縣另一位“特等渡江英雄”車勝科受政務院(后稱國務院)邀請,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并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領導的親切接見。
同年10月4日,馬毛姐被毛主席接到家里,“吃飯時,毛主席親切地問我,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還要我講述參加渡江戰役的經過。在得知我還沒有正式的名字時,毛主席沉思了一會說,你姓馬,我姓毛,就叫馬毛姐,你同意嗎?”馬毛姐回憶。
就這樣,她擁有了自己的名字。飯后,馬毛姐跟著毛主席在中南海散步。“毛主席對我講,新中國建立了,一定要讀書,要好好學習,要不要來北京上學?但我講我想家,要回家。”馬毛姐說。毛主席給了馬毛姐一個本子、一支筆,為她做了兩套衣服。本子的扉頁上寫著:毛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回家后,毛主席送給馬毛姐的衣服,她只穿過一次。1954年家鄉發洪水,馬毛姐在逃難時無意間將衣服遺失了,因為這事,她還哭了好幾天。
1954年6月,馬毛姐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從巢縣(現為巢湖市)速成中學畢業后,便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她先后在合肥車站區麻紡廠、針織廠、被服廠,合肥帽廠等單位工作。
自1976年起,她擔任合肥市服裝鞋帽工業公司副經理、工會主席、黨委委員。
退休以后,馬毛姐也經常到機關、學校、工廠等地作報告,義務開展革命傳統教育300多場次。她經常說是黨給了她一切,“我要把一生奉獻給黨的事業,全心全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
◎李宏塔:“我的勛章,獻給爺爺李大釗。”
2021年6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李宏塔走上授勛臺,獲頒“七一勛章”。
李宏塔,出身“名門”的“普通人”。他歷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他的祖父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父親李葆華曾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他16歲當兵入伍,做過化工廠工人,后來考上大學。1978年起,先后在共青團合肥市委、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民政廳等部門工作。
李宏塔一生除了極少數重要公務趕時間外,從不坐專車,而是天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被稱為騎車上班的“李廳長”。隨著年齡增大,2003年他將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還笑稱這是“與時俱進”。
當年根據安徽省干部住房標準規定,李宏塔應該享受至少 70平方米的住房,然而1984年,他卻搬進位于樓房最西面一套冬冷夏熱的兩居室,在這套55 平方米的舊房里,一住就是16 年,“大家都是這樣,我也知足。”李宏塔說。
李家三代,家風如一。“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祖父李大釗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父親李葆華承風父輩,十分簡樸,家中是老舊的三合板家具,沙發坐下就是一個坑。這樣的家風傳承讓李宏塔面對簡樸生活時樂在其中。2008 年,李宏塔的兒子結婚,婚禮布置簡單,單位同事們前來祝賀并包了紅包。為了不破壞婚禮的氣氛,李宏塔照單全收,但第二天便將所有的禮錢如數奉還。
在民政系統工作期間,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當地很多同志都知道他的“反方向工作法”,下鄉時不向有關市、縣打招呼,經常讓司機“把車子開到進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進村入戶檢查工作,從百姓家里出來他再到鄉鎮、縣市座談。“必須離開公路直接去問老百姓,沿著公路轉隔著玻璃看是了解不到真實情況的。”李宏塔說。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發生水災,為了摸清具體災情,他連續20多天奔走在災區,“反向工作法”起了關鍵作用:他從受災群眾蒸著救濟米的鍋中“聞”出了問題,查清了責任;他走進受災群眾的帳篷,“量”出了其中的暑熱與機關辦公室之間的溫差,讓機關為3萬多名受災群眾騰出溫度適宜的辦公室做住處。他是共產黨人優良傳統的傳承人,艱苦樸素、嚴于律己,在每個崗位上都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當好人民勤務員。
“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這是李宏塔自撰的對聯,他以此自勉并教育子女,決心把李大釗的良好家風繼續傳承下去,踏著先輩的腳印繼續往前走。
2021年7月14日,李宏塔將榮獲的“七一勛章”捐贈給河北省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他說:“我的勛章,獻給爺爺李大釗。”
◎藍天野:潛伏敵人內部的“地下尖兵”
2021年6月29日上午,“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藍天野走下禮賓車,坐上輪椅進入人民大會堂。身穿一套合體西裝的藍天野神采奕奕,步行進入金色大廳的過程中,他連拐杖都沒有拿,而是由同伴攙扶著緩緩前行。在央視實時解說中,一句“藍天野曾是地下尖兵”向人們揭開了這位老藝術家的另一面。藍天野不僅當過北平地下交通員,頻繁來往于解放區與白區之間,還曾是國民黨少校,潛伏在敵人內部。
藍天野1927年出生在河北衡水市,不到一歲便隨家人遷居到北京。很多人不知道,藍天野自稱少年時很內向,不愛跟人說話,沒想到自己以后會和舞臺有關系。而且少年藍天野最大的興趣是美術,水彩畫、中國畫、木刻版畫、剪紙樣樣精通。1944年,17歲的藍天野決心成為一名畫家,于是報考了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進入油畫系學習。藍天野原以為自己會以美術為一生追求,他曾在采訪中講述自己廢寢忘食學習美術的經歷:“我們當時學習素描,要用炭筆。要修改的話怎么辦呢?炭筆和鉛筆不一樣,不能用橡皮,要用干的饅頭。有時候我畫了一上午,到了中午發現,我帶的饅頭已經沒有了。”
藍天野回憶說,1945 年,三姐石梅從解放區文工團晉察冀挺進劇社回到北平后便開始了革命工作,任務是在大城市發展地下黨的力量。“我們的新家立刻就成了共產黨的地下聯絡點,幾位交通(員)到這兒來聯系。”姐姐通過收音機收聽解放區電臺的信息并記錄,美術專業的藍天野就負責刻蠟板、油印宣傳資料,姐弟倆再跑到街上去散發傳單。“我騎個自行車,往解放區和北京淪陷區兩邊跑,當時覺得很簡單。”然而實際上,作為交通員,他把各種文件、書籍送給解放區的接頭人,又從接頭人手中拿回物資給北平的地下黨,這一任務不可謂不危險。
1945年9月23日,18歲的藍天野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勝利后,北平成為國統區,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民主運動在地下展開。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在戲劇戰線的工作,北平地下黨成立了北平劇聯黨支部,藍天野是其中一員。按照黨組織的安排,藍天野放棄了美術學業,一邊在劇團演出,一邊在各學校中發展黨員,走上了職業演員的道路。
1946 年秋天,藍天野加入了演劇二隊。演劇隊是1938年國共合作時,周恩來領導的進步文藝組織。演劇二隊是國民黨軍隊編制,但隊員都是共產黨員。
“從1946年開始,也就是我 19 歲的時候,我對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少校,所以那時我是個穿著國民黨軍裝的共產黨。”據藍天野回憶,1948 年白色恐怖加劇,國民黨特務加緊了對進步劇團、演劇二隊的監視,開始偵查他們與共產黨的聯系。此外,迎接解放戰爭勝利需要保存實力,地下黨要把演劇二隊的同志們分批撤回解放區。
“那時局勢已經很緊張了,華北局晉察冀城市工作部來人,傳達中央指示,讓演劇二隊立即撤退。”藍天野回憶。
此時,國民黨派來一個姓董的新隊長,藍天野等人研究了一個對付他的策略:先假意奉承,為秘密撤退爭取時間。新隊長沒想到,演劇二隊這么有實力的劇團,能對他這么熱情,加上藍天野幾個人對他一通忽悠,一時被夸得飄起來。“我們就對董隊長說,您剛來,給大家謀點福利吧,過中秋節放三天假,放完假之后咱們好好干。董隊長一聽就同意了。”就這樣,從第一天開始,每天走一撥人,不走的就陪著董隊長打牌。到了第四天該上班時,演劇二隊的人都走光了。“后來董隊長到處抓人,當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藍天野回憶。
回望藍天野的藝術人生,《茶館》中的秦仲義、《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家》中的馮樂山,都是他在話劇舞臺留下的經典角色。他還在《渴望》《封神榜》等影視劇中飾演了眾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角色,其中他飾演的“姜子牙”一角仙風道骨,至今仍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此外,他還是一名導演, 90多歲高齡仍活躍在話劇舞臺。2020 年,藍天野連演 11 場 3 個半小時大戲。2021年3月,再執導《吳王金戈越王劍》。
2022年6月8日,藍天野因病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歲。
◎瞿獨伊:開國大典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新中國成立的消息
2021年11月5日,“七一勛章”獲得者瞿獨伊迎來了百歲生日,彼時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她,親眼見證著父輩們流血犧牲換來今日中國的輝煌成就,當有人問起父母留給她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時,瞿獨伊的回答是:“有信仰、愛祖國。”
瞿獨伊的革命生涯從6歲就開始了。1928 年,她的父親瞿秋白和母親楊之華去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秘密過境時,瞿獨伊在媽媽的引導下,把其他叔叔叫作“爸爸”,成功掩護了好幾位中共代表。瞿獨伊仍記得自己當時問母親:“媽媽,媽媽,我怎么那么多的爸爸?”
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慷慨就義,這在女兒瞿獨伊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一顆永不熄滅的信仰火種。
抗日戰爭時期,年輕的瞿獨伊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監獄里,同樣經受了生死考驗。她的女兒李曉云說:“女牢審訊了三次,要她們脫離共產黨。我媽媽說‘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產主義,堅決的’。”被組織營救后,瞿獨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作為俄語播音員,瞿獨伊在天安門城樓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澤東主席的講話。
“開國大典的時候很興奮,新中國成立能夠向世界報告,告訴他們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覺得自己很光榮。”瞿獨伊回憶道。
1950年,瞿獨伊與丈夫李何一起前往莫斯科,籌建新中國第一個駐外新聞機構——新華社莫斯科分社。那時資源短缺,瞿獨伊和李何扛起重任。他們身兼數職,除了采訪、發稿、翻譯,還要做會計、采購等工作,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他們還主動提出降薪,把自己所得稿費的絕大部分都作為黨費上交。
瞿獨伊說:“中國正需厲行節約,所以自己工作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得知瞿獨伊被授予中國共產黨最高榮譽——“七一勛章”后,俄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向她表示祝賀:“正是通過您 1949年10月1日作為新華社通訊員用俄文宣布的消息,蘇聯和東歐各國人民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今天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著堅固和真誠的友誼關系。”杰尼索夫在賀信中還用中文親筆寫道:“祝賀您榮獲‘七一勛章’!祝您萬壽無疆!”
(本專題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勛章》 姜廷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