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雙搶’?”今年夏天,“雙搶”剛開鐮,當外孫女提出這個問題,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的“全國種糧標兵”劉進良愣住了。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雙搶”仿佛是個來自上古時代的詞語。但在老一輩農民,甚至部分“80后”的腦海中,被稱為南方農民最繁重農活的“雙搶”,是幾代人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
“雙搶”苦在哪
“‘雙搶’首先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搶的是農時。”“60后”劉進良說。簡要而言,“雙搶”是指搶收早稻、搶種晚稻,是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曾廣泛存在的一種農事活動。
“‘雙搶’很苦,‘雙搶’又不苦。”烈日下,正在進行早稻測產的汨羅市農業農村局農技干部李儉梅說。她從湘南的小山村奮發苦讀,考上大學,再經過考試成為農技干部。“我至今清晰記得,父母在稻田里跟我說,‘雙搶’這么苦,你要好好讀書。”她說。回憶“雙搶”經歷的文章并不鮮見,作者們用“農人的煉獄”“文字無法描述的辛酸”來形容“雙搶”之苦。
這種苦體現在超長的勞作時間。“必須盡量拉長勞動時間,壓縮休息時間,恨不得一天當三天用。”李儉梅說。夏天天亮得早,農人們五點左右起床,用頭天晚上的剩飯填飽肚子,馬上就出工。八點鐘左右,太陽變得炙熱,開始進入“桑拿模式”,汗水反復流出來又蒸發掉,衣服上布滿鹽霜,一直得堅持到十點左右才收工。
中午只能留在家里,晾曬稻谷之余,可以稍事休息。下午三點鐘后出工,站在田里,仿佛被關在一個大悶罐中,熱浪逼人,透不過氣來。太陽落山后氣溫終于有所下降,但蚊子開始成群出動。不論如何揮手驅趕,身上都會被咬出許多腫塊,奇癢難忍。“有的人家勞動力少,晚上還要打著手電筒,或就著月光干活,干到很晚才收工。”李儉梅說。
晚上的農活不比白天少,要收晾曬的稻谷,挑回家后,再用手搖式風車清除稻谷的雜質。大人們晚上還要去田里“守水”,即守著水源和自家田,確保稻田得到足夠灌溉,便于及時栽插晚稻。“一天到晚沒有停歇,就像苦海望不到邊。”這是李儉梅對“雙搶”的記憶。
這種苦也體現為超高的勞動強度。“老家人都說,一個‘雙搶’搞下來,人要累得脫層皮。”少年時代多次參加“雙搶”的北京白領何林說,從收割到曬谷,從犁田到插秧,每個環節都是重體力活。
我們是不是在告別“雙搶”
43歲的李志強,是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的種糧大戶,今年種了260多畝早稻。因為生病的緣故,他腿腳不便,無法下田。“雙搶”臨近,他卻一點不著急:“現在不比以前了,我有‘田保姆’,‘雙搶’很輕松。”李志強口中的“田保姆”,指的是資陽區旺民農機專業合作社。這家合作社可提供購種育秧、機械拋秧插秧、統防統治、機械收割、稻谷烘干、儲藏、加工、銷售等水稻生產“十代”社會化服務。農民按市場價支付服務費,可以當“甩手掌柜”,效益不比自己種要差。“種了20多年田,從沒想過‘雙搶’可以自己不下田。”李志強感慨。
農業農村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水稻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科技在不斷拉遠我們與傳統‘雙搶’的距離。”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說,過去犁地,一個勞動力加一頭牛,一天最多耕2畝地。如今,一個勞動力加一臺旋耕機每天可以輕松翻耕50多畝地,現代農機釋放出巨大動能,“雙搶”變得不再匆忙和勞累。
“‘雙搶’的變化,是我國農業從低效到高效的寫照。相比40多年前,湖南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少了約1/9,但總產量卻增加約60%,背后正是農業科技加快革新、農業機械化高速發展。”湖南省糧食經濟科技學會會長石少龍說。 (據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眾號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