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27日,中國核潛艇工程的第一份文件《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當時稱核潛艇為原子潛艇)送到了主管科學技術和軍工生產的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辦公室,聶帥當即簽發上報;6月28日,周恩來對報告作了批示;6月30日,毛澤東和中央常委圈閱批準了報告。十天后,核潛艇總體設計室成立;爾后,二機部(核工業部)成立了潛艇核動力設計組;研制核潛艇的其他設計機構也都在當年的7、8月間相繼成立。至此,中國核潛艇研制工程正式啟動。
給兩彈一星讓路
中國戰略武器研制的排列,是“兩彈一星一艇”。核潛艇排在“兩彈一星”之后,研發代號為09工程。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家財政無力同時承擔兩彈一星一艇的研發工作。與此同時,中蘇關系破裂,核動力研發更加困難重重,為了給兩彈一星讓路,09工程只能被調整下馬。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二機部領導仍保留了一支四十人左右的研究潛艇核動力的科研隊伍,專門成立了一個編號為47-1的研究室。1963年10月,47-1被接收到國防部第七研究院,與七院的09技術研究室組成第15研究所,即潛艇原子能動力工程研究所,編號715所。
神秘的編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后,中央決定重新啟動核潛艇研制工作。1965年3月,715所劃歸二機部,成為二機部第一研究設計院。5月,第一研究設計院調派十八人的先遣隊進駐四川夾江縣南安公社。7月,建設大軍陸續開進南安;8月,中央正式批準工程開工。至此,在奔流不息的青衣江畔的山林中,開建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三線建設中一個極其重要、不可替代的項目: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工程。
中國的陸上模式堆建在哪里為好?按照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二機部負責09工程的領導,翻開將各地域編了號碼、專供三線建設選址用的四川地圖,思量許久,最后指向了編號為9的地區——青衣江邊的夾江縣南安公社。在9號地區建09工程,909基地由此得名。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