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華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信息技術成為當代最具潛力的生產力,也讓人大工作步入了全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適應“互聯網+”發展態勢,實現互聯網與人大工作的深度融合,通過數字賦能促進人大工作轉型、提升人大履職質效,已成為各級人大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人大信息化建設代表著一種新治理模式和服務典范的變遷,不是簡單地應用數字技術,而是再造人大工作流程和代表履職模式,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本身需要科學的規劃與管理。
堅持系統集成,重塑整體架構。信息化建設需要有一個近、中、長期規劃,要設定一個總目標,研究制定新時代人大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構建統一部署、上下聯動、運行高效的工作格局。要堅持“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統一平臺、資源共享,統一管理、安全可控”的原則,建成一個以應用、管理與服務一體化,場景豐富、形式活潑、履職精準、實用性強的操作系統,使人大系統上下貫通、左右聯接、運轉協調、便捷高效。在具體工作中,既要自下而上的首創探索,也要自上而下規劃指導,更需要兄弟單位間的互學吸收,以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統一規范的人大信息化實施方案,使各系統運轉達到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把握法定職能,豐富應用場景。數字賦能不是萬能,只有融入人大工作實際才有執行能力。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規范性較強,必須在法律框架下守正創新。要緊密貼合人大法定職能、運行規律與工作實際,用法治的思維來謀劃,用數字化改革的路徑去執行,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精密設計全面推進。比如,在數字賦能監督工作的模塊設計中,可圍繞聽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視察、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等特色應用場景,緊扣民生實事票決制工作、預算監督流程再造等方面創造性開展數字化改革,開發應用場景,推動工作由“桌上”走向“掌上”,充分發揮人大信息系統對于人大工作的“放大效應”“聯動效應”。
強化開放共享,擴大群眾參與。一個開放的、參與的數字人大,將在中國民主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信息化平臺除了內部交流保障,還要實現跟社會公眾、人民群眾在平臺上的互動交流,最終要搭建起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真正呼應人大工作的本質要求。要將人大工作的傳統優勢與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有機融合起來,用線上活動促進線下管理,實現線上線下統籌推進、良性互動,打通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制度體系,形成整體合力。要以信息化技術手段撬動人大改革,形成“制度保障+數字引領+制度重塑”的良性循環。要加快打通人大與“一府一委兩院”、上下級人大、人大機關各委室之間的業務壁壘,著力打破“信息孤島”,推進數據資源整合,統一技術標準,協同工作步調,形成整體合力。要對“一府一委兩院”重點工作和民生實事項目分組監督、審議意見落實情況“回頭看”等進行提檔升級,通過數字化載體打造“立體式”跟蹤監督新格局。要與公檢法司等部門加強對接、協作共建,通過數據共享、綜合集成,謀劃打造“兩官”績效評估和人民陪審員述職評議等多款應用場景,持續以數字賦能推動人大工作蝶變躍升。
建強機構隊伍,提升實操素養。信息化建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必須打造一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人大工作的專業化、復合型機構隊伍。要有計劃、分層次對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加強業務培訓和實踐鍛煉,特別是“互聯網+人大工作”方面技術知識和操作系統的教育培訓,著力解決一些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不敢用網、不會用網、不善用網的問題,不斷增強其數字意識、數字思維和數字能力。要強化工作保障,各級人大、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資金、技術、數據等方面對人大信息系統建設給予大力支持,確保信息系統有序運行,提升其安全可控水平。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