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華 岳博偉
1935年1月25日至26日,首屆華北冰上運動會在北平南海冰場舉辦。共有來自北平、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和哈爾濱等七省市的89名運動員參加了這次冰上盛會。華北冰上運動會是中國第一次綜合性冰上運動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冰上運動的發展,是中國冰上運動史的重要里程碑。
華北冰上運動會的舉辦同北京的冰上運動傳統密不可分。早在清代,北京的冰嬉運動就已十分盛行。乾隆時期,冰嬉運動的發展達到頂峰。乾隆本人十分喜愛“閱冰”,甚至親自撰寫了《御制冰嬉賦》。當時的冰嬉運動被清朝視為“國俗”,地位非常重要。宮廷冰嬉運動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搶等”“打滑撻”和冰上蹴鞠等。冰嬉運動在民間也廣為流行,深受民眾喜愛。當時還有描寫民間冰嬉運動的詩:“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1]
近代以來,隨著現代冰上運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北京的冰上運動逐漸走向興盛。1922年,北洋政府在公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中將滑冰列入體育教學內容,有力推動了北京冰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隨后,北京的眾多學校紛紛開辟冰場供學生開展冰上運動,學生們也紛紛參與到冰上運動中來。王健吾在《華北之體育》中提道:“溜冰及冰球在華北及平津各學校,亦為冬季最摩登之運動。”[2]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滑冰已經成為風靡北京的流行運動。北京擁有北海和南海等許多冰場,參與冰上運動的民眾人數眾多。北京冰上運動的繁榮發展為華北冰上運動會的順利舉辦提供了有利條件。
舉辦華北冰上運動會的提議由來已久。早在1932年,華北體育協進會就準備在北平舉辦一次冰上表演會并將其作為十七屆華北運動會的表演項目。雖然這一提案通過了,但是由于日本在東北和上海的侵略,導致華北冰上運動會被迫推遲舉辦。1934年局勢穩定后,華北體育聯合會執行委員會決定將冰上表演會納入首屆華北運動會并定于1935年1月25日至26日舉辦。時任北平市市長的袁良擔任賽會會長,著名體育家馬約翰、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和“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等人擔任比賽裁判。各界知名人士為舉辦華北冰上運動會匯聚一堂,可見這屆賽會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為了迎接這場體育盛會,各地紛紛展開參賽運動員選拔工作。北平市的選拔賽于1935年1月12日舉行。最終,28名男運動員和9名女運動員從參賽人員中脫穎而出,取得參加華北冰上運動會的資格。這次選拔賽也成為北平市的首屆市級冰上運動會。此外,河北和東北各省市也紛紛舉行運動員選拔賽,為參加這次中國冰上運動史上空前的盛會進行籌備。
1935年1月25日是華北冰上運動會的開幕日。當天天氣極其寒冷,但仍有近千名觀眾前往南海冰場觀看。下午2時,開幕式正式開始。來自北平、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和哈爾濱等七省市的89名運動員在主席臺前列隊。其中東北五省市的代表隊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所持的隊旗上白下黑,中間繪有各省地圖,象征著東北的白山黑水,令在場觀眾為之動容。此時的東北已經淪陷,但東北的體育健兒們仍克服困難堅持參加比賽。《北平晨報》的記者為此撰寫了《白山黑水動人心脾》的報道:“白山黑水,猶在人心,而遙望東北,山河變色,北地炮聲,繼之又來,還我河山,未知尚在何年何月。睹各健兒衣飾旗幟,不禁令人淚下也。”[3]在民族危亡之際,這屆比賽已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和英勇頑強精神的象征。

寒冷的天氣阻擋不了參賽選手的熱情。在短短兩天時間里,來自各省市的冰上運動健將們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盛大的冰上運動盛宴。比賽項目包括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和冰球三個大項,男子項目又分為高級組和初級組兩個類別。在男子高級組5000米速度滑冰比賽中,河北代表隊的汪興瑤在比賽開始一路領先,但最終卻被北平隊的孫元泰超過。男子高級組2000米接力的比賽有北平、遼寧和河北三支隊伍參加。北平隊一路領先并最終獲得冠軍。花樣滑冰比賽分兩天進行。第一天的比賽要求選手按規定圖形滑行,第二天的比賽允許選手在四個圖形里自選。經過兩天的角逐,來自北平的黃洪熙和蕭淑芳分別奪得男子組和女子組冠軍。冰球比賽只設男子項目,共有北平、河北和哈爾濱三支球隊參賽。決賽在北平隊和河北隊之間展開。最終,實力強大的河北隊以7:0戰勝北平隊奪得冠軍。
在激烈的比賽中,一批優秀運動員脫穎而出。北平代表隊的孫元泰和孫仁實是同胞兄妹,二人均在比賽中大放異彩。孫元泰一人斬獲速度滑冰男子高級組500米、5000米和10000米三個單項冠軍并同隊友一起取得2000米接力賽冠軍,高居男子高級組總分第一。妹妹孫仁實也絲毫不落下風。她摘得女子組500米、1000米和2000米三項比賽桂冠,取得女子組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北平冰球隊的張齡佳不僅擅長冰上運動,還是一名優秀的田徑運動員。他曾代表中國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9屆遠東運動會,還曾在第5屆全國運動會上打破十項全能紀錄并保持多年。在比賽中,北平代表隊的花樣滑冰運動員蕭淑芳成為冰場上的明星。優秀運動員的出色表現讓華北冰上運動會更為精彩。
比賽結束后,大會為獲獎運動員們頒獎。男子高級組和初級組冠軍均獲得銀盾一座,以及由宋哲元贈送的銀杯一只和大會錦旗一面。女子組冠軍則獲得宋哲元贈送的銀杯一只和市政府與華北體聯授予的兩面錦旗。除此之外,所有個人優勝者均獲得獎章。大會圓滿結束后,清華大學體育家馬約翰評價道:“冰運之比賽,在我國尚屬首舉,故參加之單位及運動員均不多。然能有此良好成績,亦屬可貴。”[4]

作為中國舉辦的首次跨區域綜合性冰上運動會,華北冰上運動會對中國冰上運動的發展意義重大。為籌備這屆比賽,各地紛紛將冰上項目運動員集合起來組成代表隊,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冰上運動力量。比如,北平市和天津市的第一屆冰上運動會均是借選拔參加華北冰上運動會比賽隊員的契機舉辦的。這屆比賽還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冰上運動的技術水平提升。例如,除化裝表演外,花樣滑冰愛好者們開始更多地進行圖形練習,以提高技術水平。一批介紹花樣滑冰技術的書籍和文章也隨之出現,對中國花樣滑冰運動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華北冰上運動會成功舉辦后,中國的冰上運動取得進一步發展。在華北冰上運動會的影響下,北平和天津等地先后舉辦了多場冰上運動比賽。1936年,北平市和天津市相繼舉辦了第二屆全市冰上運動會。1937年后,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影響,華北地區的冰上運動歸于沉寂。但是,華北冰上運動會在許多人心中埋下了冰上運動的種子,讓冰上運動為更多人所熟知和喜愛,為之后中國冰上運動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劉鵬.說說老北京的冰上運動[J].北京檔案, 2015(2):44-45.
[2][4]郭磊.冰·鑒:時光里的冰上運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20,47.
[3]徐文東,朱志強.中國冬季運動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29-30.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