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文件,也給幼兒教育事業提供了明確的教育方向和目標,更加注重幼兒的真實感受和內心想法。農村幼兒園受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比城鎮而言,家園共育的效果有限,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本文對《指南》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內容展開了分析,闡述了其具體內容,并根據現階段的發展情況,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了幾點解決對策,望對幼兒教師有所幫助,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內容。從當前的情況而言,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幼兒園教育方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家園共育的問題上,有著非常大的漏洞,存在著家長認知不足,家園聯系不夠密切的情況。基于此,家長和幼師都應快速調整自身的理念和認知,使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改善當前的情況,保證雙方教育方向和內容的一致性,滿足幼兒的真實需求,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推動學前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
一、《指南》中對幼兒園教育的要求
《指南》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文件,其內容豐富,從各個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議和方向。《指南》中的內容豐富,在教學方面上,從語言、藝術、健康、科學、社會五個領域出發,對每一個課程、年齡段,都提出了明確的教學方向和教育建議。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一定要做好內容的選擇,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深入落實《指南》中的各項要求,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在我國農村地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存在錯誤的認知,教育內容和方向不夠豐富,《指南》中的要求落實得不到位。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幼兒園應加強家園共育的內容,提升家長的認知,構建高質量的教學課程,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意識不足
農村幼兒園受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影響,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在家庭教育中,更是缺乏對內容的正確認知,教育方式不當。此外,家庭教育的意識不足。受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當前農村留守兒童較多,大部分幼兒由家中的老人看管,溺愛情況比較嚴重;其次,家長身在外地,無法陪伴幼兒,內心充滿愧疚,經常出現“有求必應”的情況,盡可能地滿足孩子一切的想法,這就導致孩子出現了驕縱、自我意識強烈的情況。最后,由于老人年齡大,對一些先進的教育方式理解有限,并且手機等設備使用起來也比較困難,經常以自己的經驗為主,和現階段的教育內容完全兩個方向,家庭教育的內容的意識嚴重不足,是一項較為突出的問題。
(二)忽略幼兒真實需求
農村幼兒園教育和城市教育相比較,有很大的差異性。首先,在家庭教育上,家長缺乏正確的認知,對幼兒園的認識都有很大的偏差,經常認為園所是一個托兒所、看管所,忽略了其教育功能。其次,在教育內容上,這一階段的幼兒能力、意識發展較快,家長經常忽略了他們的真實需求,并且在家庭教育的內容中,和幼兒園教育完全兩個方向,導致幼兒的身心受到了不良的影響,嚴重阻礙了身心發展。最后,這一階段的幼兒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家長難以滿足孩子的這一特點,沒有和幼兒及時進行溝通,并對園內教育的內容理解有限,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經常使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需求,導致課程質量受到影響,造成彼此的溝通障礙,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三)家校聯系不夠密切
家園共育的內容,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和幼兒園的溝通交流。這一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幼兒的發展,通過觀察和總結的方式,確定幼兒的近階段實際情況,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式。但在農村幼兒園中,首先家長的意識不強,對幼兒園、幼兒教師都存在著錯誤的認知;其次,在家庭和學校的聯系上,存在不夠密切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外出打工,家中老人對科學育兒觀念不夠了解,另一方面是溝通時間不便利,因為務農的原因,家長平日生活中比較勞累,精力有限;最后,園所的認知不足,經常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忽略了家園共育的內容,家訪、家長會召開得比較少,并且對一些先進的設備使用不足,教育經驗傳輸有限,沒能滿足《指南》中的要求,這也是家園共育的重點問題,給幼兒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三、《指南》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解決對策
(一)豐富家庭教育內容,提升家長認知
想要讓幼兒的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努力。在當前的農村幼兒園教育中,家庭教育內容還不夠突出,尤其是家長的認知和教育觀念有待更新。基于此,為了提升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質量,首要任務就是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在《指南》教育類文件的作用下,給幼兒園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教育方向和內容。在落實家園共育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將3~4歲、4~5歲、5~6歲的內容分開,根據幼兒的需求,給家長提供依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此外,《指南》中的內容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個方面組成,教師可以注重建議的內容,給家長提供一些正確、科學的育兒觀念,提升他們的認知,改進自身錯誤的想法。不僅如此,家庭教育的內容要和幼兒園的方向保持一致性,教師結合《指南》中的要求,根據幼兒的情況和當地的本土文化,制訂一些合適的生活計劃,在園中落實這些內容,并給家長講解教育方向和學習目的,鼓勵并引導家長在家庭中也這樣教育幼兒,改善以往的生活方式,幫助幼兒建立健康、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
(二)滿足幼兒真實需求,提高共育質量
首先,可以結合課程創建“家園欄”,由幼兒園負責創設課程專欄,避免家園欄止步于表面形式,要真正發揮與服務課程的作用。比如,在展開大班“幼小銜接”課程之際,教師便應及時更新幼小銜接含義以及家長配合策略,吸引家長關注,并獲得家長支持與配合。其次,要以互動為導向,創建班級網絡平臺。幼兒班級網絡平臺不只是幼兒教師下達通知的渠道,同時應發揮該平臺傳播性及便捷性等優勢,吸引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課程。幼兒教師可以邀請家長針對幼兒活動內容進行討論,以確保家長能全面了解幼兒班級課程展開情況,認可幼兒園課程理念。同時,幼兒教師還應積極拓展課程思路,為幼兒課程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此外,可以舉行課程案例式家長會,家長會是幼兒家長與幼兒教師溝通的有利渠道。所以,新時期的幼兒家長會應聚焦幼兒課程,以案例方式落實下去。幼兒階段的孩子好奇心較強,并且對外界的求知欲較為旺盛,經常會詢問“為什么”,基于此,想要保證共育的質量,要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向。首先,要加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在意識上存在著錯誤,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不多,面對一些簡單的問題和現象,應充滿耐心,滿足孩子的需求,回答他們的每一個“為什么”。如孩子詢問父母:“為什么星星會眨眼睛?”“什么動物跑得快?”“什么花兒向陽開?”“什么動物蹦蹦跳?”家長要使用幼兒能聽懂并接受的方式回答,如“在自然界中獵豹跑得最快”“青蛙、兔子、袋鼠都是蹦蹦跳的”“星星‘眨眼睛’是因為大氣層在運動……”等,給予孩子正面、指導性的答案,滿足孩子對知識的需求。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家長和教師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合作機制,雙方都能主動分享幼兒的實際情況,及時了解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利用關懷、呵護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幼兒,提升家園共育的質量。
(三)增加家園互動頻率,保證教育方向一致
當前家園共育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教育方向不一致。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加強內容的整合,使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向家長講解一些教育內容,讓雙方的教育方向和內容相同,并起到良好的關聯,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教師可以和家長簡單地講解園內教育內容和方向,給家長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讓他們選擇合適的機會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以同樣的方式要求幼兒,進而保證教育的有效性。以小班活動“我會穿衣服”為例,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為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教會幼兒如何正確地穿衣服、系扣子、整理儀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應跟隨相同的教育方向,讓孩子在家中學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整理儀表,提升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保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處于相同方向,進一步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在實行周計劃和月計劃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電子版文件傳送給家長,或每周一在園門口的公告欄中張貼出來,以供家長參考。教師還可以開展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的氛圍中,感受教育環境和內容,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參考的作用,保證教育內容的一致性,雙方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四)豐富家園共育方式,節省家長時間
家園共育的方式和手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家長受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影響,白天時間經常務農,空余時間較少,并且一些家長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情況較為嚴重。基于此,在家園共育工作中,需要使用合適的方法,利用恰當的手段節省家長的時間,提升共育的效果和質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
比如,在展開工作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因素和一些電子平臺,利用當前較為流行的公眾號、教育平臺、微信群聊等方式和家長進行溝通,以班級為單位,定期向家長推送一些育兒經驗,如《指南》中的教育目標,讓家長對自家幼兒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也清楚孩子在幼兒園課程學習的目的;在日常生活分享中,教師可以使用拍照、視頻等方式,分享幼兒日常活動。如幼兒唱歌、跳舞的視頻,還有在區角游戲中的身影,和同伴之間交流的視頻等,都可以發布到平臺上,幫助家長了解幼兒的一日生活,也拉近了家長與園所之間的距離。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長委員會或家訪的方式,更準確地了解幼兒的成長環境和方式,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給家長分享一些經驗和策略,保證教育內容的有效性,豐富家園共育的方式,滿足多種家庭的需要,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五)注重幼兒思維發展,落實《指南》要求
在《指南》背景下的農村幼兒園教育,要具備科學的思想和理性的教育方式。基于此,在展開家園共育工作的時候,家長和教師都要注重幼兒的思維發展,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展開工作,落實《指南》中的要求,保證教育內容、教育方向的有效性。幼兒園教師應時刻本著合作及平等原則,了解每一名幼兒家長的真實需求和現實困難,為家長提供針對性服務,以確保家園教育理念日趨一致。面對部分幼兒家長因家庭困擾、工作困擾,而無法參與幼兒園課程活動的狀況,教師應及時與這些家長進行聯系,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苦楚,不斷調整家長參與時間及參與方式,以便能切實滿足不同家長的參與訴求。比如,個別幼兒父母為雙職工,工作日“996”,完全沒有時間參與幼兒教育管理活動。再如,一些幼兒平時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由于思想及行動不便,無法參加幼兒園課程共建活動。所以,幼兒教師應適當調整家園互動方法,以避免家園溝通不暢。
幼兒園教育更加注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傳統的教育方式做比較,更加注重習慣的養成和思維的發展。基于此,在進行共育工作的時候,一定要落實《指南》中的要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專門的建議,如在3~4歲的小班幼兒中,要保證家庭與學校教育都以培養幼兒思維及自理能力為主;在4~5歲的中班幼兒中,要以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生活經驗為主;在5~6歲的大班幼兒中,家校教育要保證內容以幼兒親社會能力、自主性發展為主,從《指南》出發,基于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促進他們能力的穩定提升。與此同時,教師要注意農村幼兒園的本土特點,利用《指南》中的各項要求,進行完美的結合,通過完善教育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園共育機制,改善家長、教師、幼兒園之間的偏見,以共同發展幼兒為目標,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指南》背景下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內容展開了分析,并指出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教育對策。良好的教育內容,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選擇同方向的內容,才能更好地保證幼兒的成長。幼兒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選擇合適的方式,加強和家庭的溝通,給家長一些專業性的建議,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為家長、幼兒、園所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