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勁蓉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才”是一個熱門話題。當前,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新的技術手段、工作模式、用人理念不斷出現,給政府人才宏觀管理和組織的微觀操作都帶來了很多新課題,對傳統的人才工作思路和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孫健敏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研究與咨詢30余年,曾被相關部委以及多家大型國有、民營企業聘請為人才工作專家,參與了華為公司《華為基本法》的起草和華為人才隊伍建設。日前,記者就人才話題專訪了孫健敏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孫健敏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如何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孫健敏表示,從大方向上,構建基于信任和包容的人才發展機制,是全社會的任務,上至中央,下到社區、用人單位,乃至村鎮家庭等,從政策和制度,到觀念和方法,都需轉型。“一句話,服務型和支持型的政策和工作方式必將取代管控型的人才工作方式。”孫健敏說,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對人才的信任和寬容,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詮釋。組織對員工的信任,體現在組織的經營理念、規章制度、組織文化、組織結構、領導風格(決策方式與作風)、工作環境等多個方面。
孫健敏強調信任的重要性,他舉例說,《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感受到被信任的員工,工作投入程度提高了76%,工作效率提高了50%,工作倦怠降低了40%,生活質量提高了29%,病假天數減少了13%。也就是說,信任也是生產力,可以帶來人才和用人主體的雙贏。
“信任人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懂得并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孫健敏告訴記者,有三個規律值得注意,一是時間周期規律,人才成長需要過程,培養人才要有耐心;二是同伴支持規律,強調團隊合作,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和配合;三是環境適應規律,一個人的特長必須與所在的環境相匹配,才能促進人才成長。
近年來,隨著新就業形態發展,原有業態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今年兩會就有代表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但實際上,愿意“進廠”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背后也凸顯出產業工人“空心化”問題。
“我大學是學鍛壓的,所以對于制造業情有獨鐘,我也知道制造業的重要性。高科技再發展,也離不開制造業,飛機和飛船能上天,是因為地上的制造業基礎過關,制造業是一個民族的基石。”孫健敏表示,產業工人、高技能人才也為市場所必需,但是由于收入、社會地位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進入并在這些行業深耕,從而帶來了大學生失業和技能工人嚴重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政府在這方面要進行適當的干預,引導人才的流向。
在孫健敏看來,技術的進步催生了很多新的就業模式,使就業者可以有更多選擇。“就業選擇會落地到待遇、機會、地位、家庭等多重因素,除了大家都議到的工作時間靈活和收入因素,就業地點靈活以及下班后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孫健敏曾經做過一個從業人員壓力和幸福感的課題,對2000多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他們都高度關注家庭關系。
“工業企業逐漸遷至郊區,且集中在工業發達的某些省份、地區的郊區。很多工人都是外地來的務工者,為了養家糊口,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他們真的愿意這樣嗎?再看外賣小哥呢,散布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可以在家附近就業,不僅能兼顧家庭,工作之余還能享受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孫健敏說,還有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很多工廠還沒有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機制,難以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工人們怕被“套路”,與企業不能建立信任。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飛機維修專業教師在給學生上課。
“最關鍵的是形成一套做法,營造適合人才生活和成長的環境。讓每個人在這個組織里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讓每個人覺得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既能看到工作的價值,又能感受生活的舒心美滿。”孫健敏表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人才,人們才能爭先恐后地努力做出成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
孫健敏認為,要實現“行行人才輩出”,還面臨不少挑戰。
“現在沒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證不同行業的人才可以享受同等待遇,例如收入、戶口、身份等。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市場化,通過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來體現人才的價值,而不是由政府主導來評價人才價值。”孫健敏說,政府要保證政策和制度的一致性、連貫性和均衡性。
“行行人才輩出”的另一個挑戰是教育資源的投入。“這包括受教育者和教育機構的投入。熱門的行業比如計算機、互聯網、金融等能吸引更多的人,從而帶來更多教育資源的涌入,而對技能人才的教育投入則相對偏少。這就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調配,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引導人才進入并深耕這些行業。”
此外,孫健敏認為還有一個挑戰是觀念上的挑戰。“我們傳統觀念里習慣‘學而優則仕’,讀書為做官,不習慣于干一行愛一行,一輩子干一行。傳統的就業觀念、對不同職業的刻板印象甚至偏見,導致對某些工作趨之若鶩,某些工作無人問津。”孫健敏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先轉變就業觀念和職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