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從小在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鎮的農村長大,親歷了農村天翻地覆的變遷。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家鄉的人們出行基本上步行,如果去比較遠的地方,主要靠坐牛馬拉車或數量非常少的拖拉機。那時候農用工具幾乎沒有機械化工具,主要以牛耕人種的方式進行農務耕種;居住條件非常簡陋,基本上都是以稻草和泥土糊墻、蓋頂的房屋為主,少數條件好一點的農戶居住的是用土磚砌墻、稻草蓋頂的房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家鄉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土地承包,隨著政策的落實,經濟逐漸有所好轉,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隨后幾年,家鄉實現了戶戶通電,當時通電的情景我還歷歷在目,所有人都圍坐在電燈下,抬著頭目不轉睛盯著燈泡,好像都害怕錯過燈泡亮的那一瞬間,那一雙雙眼睛充滿無限期待與好奇。隨著農村用電的普及,農村人們的娛樂條件開始豐富起來,尤其是年輕人開始喜歡看電影、聽收音機、唱歌、跳迪斯科等。那時候,附近鎮上或者村里有人結婚辦喜事時髦的事兒就是放電影,如果哪里放電影,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去觀看,場面特別熱鬧。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家鄉農村的很多青年人都陸陸續續走出家門,到廣州、深圳去尋找工作。短短幾年時間里,BB機、摩托車和手機開始出現在農村里,家鄉的面貌日新月異,人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小洋樓也在農村出現了。但天有不測風云,在1996年和1998年期間,家鄉連續兩年遭受特大洪災,在大家恐懼無助的時候,人民解放軍像天降神兵,從抗洪搶險到救災,一直陪伴在老百姓身旁。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家鄉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內恢復了原貌,歡聲笑語又回來了,人們非常感慨:要是在過去,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這真要感謝共產黨。
2001年后,家鄉農村公路設施發生巨變。我非常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有一天父親興高采烈地給我打電話講述了一個好消息:政府將村里全修了水泥路。當時我甚至都不敢相信,因為那里是一個非常偏僻的村莊,那條泥土路一直伴隨我長大,如果說那條路都修成水泥路,就意味著連接到鎮上20多公里的路也都修成了水泥路。我當時聽到后特別高興,對未來的發展滿懷憧憬。

隨著2006年農業稅的取消,國家實施了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直接補貼。有一次放假回家探親,父親非常激動地跟我說:“中國現在的盛世已經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朝代,沒有一個朝代出現過農民種地不交公糧反而還可以領取國家補貼的事情!鄉親們都為國家出臺這樣的好政策而高興!”我聽了非常激動,也非常驕傲。2009年后,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和老年補貼制度在農村全面實施,父親和母親每月都可以領到國家的老年補貼,生病了有農村醫療保險,尤其是大病可以報銷80%以上,低保戶可以報銷90%。
隨著我工作的穩定,就想讓父母不要種地了,但他們要繼續種地的態度非常堅決。他們說,現在農村種地的模式有了根本性轉變,基本上實現了全機械化作業,農民種地只要出錢,很多事情都是由機器完成。2016年秋收,我回家探望父母,他們種的10多畝地,用收割機在半天內收完,在收割的同時,配套的拖拉機將玉米粒運到指定的收購站。父親說,現在耕地、打藥、除草都可以機械化了,農村和以前不一樣了。
最近幾年,家鄉在脫貧攻堅中又煥然一新。父親給我講了一個家鄉農戶精準脫貧的案例,我們的一戶鄰居經濟特別困難,戶主長期臥病在床,妻子腿腳有殘疾,行動不方便,不能干重活。他們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每年種地的收入還不夠醫療費,家里負債累累,他們的兒子對生活也沒有了信心,索性整天好吃懶做。這幾年,由于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政府將扶貧款直接落實到農戶,并安排工人幫助他們家修繕了房屋,又將戶主治病的醫療費幾乎全免,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其兒子慢慢也找回了自信,后來找了一位合適的對象順利結婚,現在兒子和媳婦在外地打工,一家人幸福美滿。父親感慨:像這樣的家庭,以前幾乎是不可能有翻身的機會,這是遇上好時代、好社會,才有他們現在的好生活,這要感謝共產黨的政策好!
這些巨變,不僅僅在我的家鄉發生,在中國大地上,隨處都有這樣生動的故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正以銳不可當的速度邁向美好生活,每天都有無數個脫貧致富的例子在全國各地發生,每當想到這些,我就像無數中國人一樣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
中國今天的發展來之不易,中國的過去非常貧窮,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從家鄉農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中得來的切身感受。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