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希望家長們能在反思后坦然接受孩子的普通,與“孩子必須比家長優秀”的執念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常常驚嘆:“小家伙不得了,常說超出年齡的大人話。”“這么小就會背古詩,比我小時候聰明多了。”“看他的表情、動作就透著機靈勁兒,長大了準是人精。”于是,家長對孩子充滿希望,感覺孩子一定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孰料,當孩子漸漸長大,卻讓家長倍感失望:“怎么笨成這樣,連加減法都算不清。”“這卷子做多少遍了,怎么還是做一次錯一次呢?”“我像他那么大時,可沒讓父母這么操心!”于是,家長愈加困惑了:“孩子小時候那么聰明,怎么現在變成這樣了呢?是不是比別的孩子少學了?是不是沒有學一門特長?是不是該給孩子吃健腦的東西補補?”當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凡時,便開始對孩子施壓,同時家長自己也難受。陷入惡性循環后,家長卻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家長的這個困惑在動畫電影《魔法滿屋》里可以找到答案:米拉貝的外婆面對丈夫去世的巨大悲痛,意外獲得了上天眷顧,自此以后,家族每個成員到了一定年紀都能開啟一項特殊本領。米拉貝的媽媽擁有治愈的力量,姨媽能通過心情影響天氣,舅舅能預測未來,大姐能讓鮮花盛開,二姐力大無窮,大表弟能隨意改變外形,小表弟能聽懂動物說話……唯有米拉貝是個凡人,她頂著一頭雞窩般的發型,身材也圓滾滾的,常為不會使用任何魔法而自卑。然而,當米拉貝發現家族處于危險中,沒有魔法天賦的她卻下定決心解除危機,成為整個家族的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她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看完這部電影,家長們不妨反思:“孩子為什么必須不同尋常呢?”“因為周圍的孩子都很出色,所以我的孩子也必須天賦異稟嗎?”“只有有天賦的孩子才能得到幸福,普通孩子不可以嗎?”希望家長們能在反思后坦然接受孩子的普通,與“孩子必須比家長優秀”的執念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正像那首老歌所唱的:“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這個世界正是由無數個如你我這般的凡人構成的,家長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孩子的平凡呢?這就需要家長擺正心態,理智客觀地對待孩子。
用發現的眼光看孩子
家長不要過于追求完美,整天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或者拿著“放大鏡”將孩子的一丁點兒缺點無限放大,然后“上綱上線”,指責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是。家長這么做除了讓孩子養成苛刻、刻薄的性格外,并不能讓孩子的缺點有所改善。
其實,只要有一雙充滿愛、善于發現的眼睛,家長就能發現孩子的千般好:“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動手能力強,組裝東西看一眼就會。”“孩子雖然長得不高,但是體態優美,氣質很好。”“孩子雖然不愛說話,但是心思細膩,很懂道理。”多看看孩子的優點,多想想孩子的可愛,家長就能明白“孩子還是自己的好”。
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孩子小時候學了很多東西,但長大了就不擅長了。也有的孩子小時候沒有什么一技之長,可長大了卻懂得很多知識。孩子是在不斷成長中吸收知識、汲取能量的,不要將孩子過早地“定性”,覺得孩子“就應該干什么、干什么才會有發展”,而應該對孩子保持一種“靜觀其變”的積極心態。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孩子每一步發展變化都和家長的悉心教育密不可分,只要家長盡心盡力,在孩子每一個成長的路口和轉折點一路指引、陪伴孩子,相信孩子終有一天,會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允許孩子慢慢地長大
很多家長“恨鐵不成鋼”,覺得自己明明付出了那么多,怎么孩子還是不成大器;有的家長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覺得孩子怎么也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還有的家長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培養孩子,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卻無法達到家長的預期。其實,并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家長心太急。
木心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詩《從前慢》曾風靡大江南北,讓很多人反省和喟嘆。誠如詩中所寫“從前的日色變得慢”,養育孩子也是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慢下來呢?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走下去,不要要求孩子“一口吃成個胖子”,慢慢地積累,從量變到質變,一點點掌握知識技能,慢慢地“內化于心”,最終才能“外化于行”。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也能老得慢一些,不好嗎?
不要總試圖改變孩子
有些家長不能與時俱進,總是用過去的陳舊觀念教育孩子,覺得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像自己預設的那樣,覺得自己生的孩子就得按家長的規劃成長,不容許孩子有一絲一毫的不一樣,于是對孩子指手畫腳,從孩子的穿衣、交友、愛好等方面進行把關,如果孩子稍有不從,就試圖按照家長的邏輯迫使孩子做出改變。
殊不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觀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可以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允許孩子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家長要做的就是擺正心態,尊重孩子,做個豁達開明的家長。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孩子上小學時成績好,家長就覺得孩子長大能考上“985”;孩子出生于書香門第,家長就覺得孩子未來一定能出人頭地;孩子曾經在才藝比賽中獲獎,家長就覺得孩子將來能成為藝術家。現實卻是,家長高看了自己,也高估了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優劣勢,對孩子抱以合理的期待,給孩子制訂踮起腳或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小目標,不對孩子寄望過高,家長的“知足”反而能激發孩子上進。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孩子不是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不需要家長給孩子貼上“粗心”“邋遢”“迷糊”等標簽,諸如此類對孩子不容分說地“蓋棺定論”,容易讓孩子感到“反正我再怎么改變也扭轉不了家長對我的看法,干脆就那樣吧”。等到孩子真的變成“頑固分子”,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正,孩子也已經“定型”了。
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某些壞習慣是暫時的、階段性的,只要家長多指導、多鼓勵、多督促,孩子一定能正視自身的缺點,積極改正,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定能戰勝自己,變得更好。
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又有何妨?孩子雖然平凡,卻善良、勇敢、陽光,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這不就是上蒼賦予家長最好的禮物嗎?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