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靜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缺啥補啥,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站在未來,是一種擺脫迷思的確定性,始終擁有明確的目標。
“雙減”政策之后,教育部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雙減”政策開展的同時,父母們的焦慮情緒也越來越嚴重。學生壓力過大,多是因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許多教養迷思,其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現在“雙減”政策落實之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
盡管人人都有做父母的權利,但是家庭教育的理念告訴我們:你不一定能做好父母,教育孩子絕不是一件無師自通的事情,這也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改進。家校共育的現狀讓我們看到父母的焦慮情緒越來越嚴重,那么這些焦慮都是從哪里來?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哪些教養迷思呢?
是什么導致了焦慮
有研究表示,中小學學生的父母可被劃分為中高焦慮人群。其實,每一代父母都有每一代特有的焦慮,過去的父母焦慮的是如何將孩子養活,現在父母焦慮的是如何將孩子養好。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養育”兒女中的“養”可能是最大的問題,現在物質條件好了,“養育”中的“育”被充分重視起來,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培養孩子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因此,各種各樣的焦慮便產生了。
社會競爭加劇,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以中考、高考為標準的應試教育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每個中國家庭的頭上。從上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父母們絞盡腦汁地為孩子選擇好學校,明星小學、省級重點、雙一流、985、211等成為擇校的標準。好的學校就那么幾所,千軍萬馬仍需過獨木橋,于是家長的焦慮便產生了。
花式攀比,壓力較大。在社交和通訊發達的今天,信息越透明,比較也就變得越容易。比如,有的父母喜歡在朋友圈里各種花式曬娃,曬娃的內容無非就是孩子今天上了一個什么興趣班,明天參加了一個什么比賽;學校家長群里天天各種點名與表揚,今天孩子因為家長沒簽字被點名了,明天因為書寫不認真挨批評了,久而久之,家長們的焦慮也就產生了。難怪有人說:“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其實,焦慮并非都是有害的,關鍵在于度。之所以有過多的焦慮,根源在于很多父母不了解兒童發展的身心規律,也不了解什么樣的教養有利于兒童的發展。
是什么導致了教養迷思
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態度或教育迷思限制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如今家庭教育中都存在哪些典型的教養迷思呢?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晚都得學,晚學不如早學,要不然也是瞎玩。”這是很多父母持有的一種觀點,于是孩子就有了背不完的單詞、古詩,做不完的數學題。其實,瞎玩也有瞎玩的好處,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很顯然,強制學習的教養方式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和教育的基本規律。人生猶如長跑,起步早晚并不影響一生的發展,贏在起點并不代表贏在終點。
父母沒實現的愿望,讓孩子實現。家長童年的成長經歷會給他們養育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家長小時候就因為家里窮,一直沒有機會學鋼琴、學繪畫,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學。殊不知,家長的期望根本不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或發展愿望,如果強迫孩子學,孩子會感到很痛苦,久而久之會對未來失掉夢想,或不再期待未來。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
別人家父母能給孩子的,咱也得給。很多家長產生了攀比心理,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學之后,別人家的孩子都上重點小學了、鋼琴都過八級了、英語都能跟老外對話了……這些比較帶來的就是焦慮,于是父母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覺得藝多不壓身,殊不知“別人家的孩子”給自己和孩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個體的差異,少一點跟風,多一點理性。
教養方式能否決定人格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寫過一本《教養的迷思》,在這本書的副標題部分提出了一個問題: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兒童或青少年的發展都是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基因的影響毋庸置疑,而在后天的環境因素中,又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和家庭環境之外的環境,比如學校、社區……而這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與老師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慢慢地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朱迪斯·哈里斯的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確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考試成績看的特別重,每次大考小考后,第一句話往往是:考得怎么樣?能考多少分?如果成績考得不理想,必然會受到父母的一頓痛斥,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也都被罵沒了。其實,分數不過是個數字,學生時代不應該只有分數。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國家層面一直在倡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其目的就是弱化“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因為過度強調學習成績,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會導致我們對孩子的很多優點都視而不見。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慢慢開放的花,作為家長切忌單一地用成績去評價。就像一位母親對孩子說的一段話:“孩子,你一點也不優秀,成績也不理想,可是你卻安于做個好人,自愛且愛他人,自尊且尊重他人,經常以包容、平和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人,這難道不是比學習成績更寶貴的財富嗎?”
教育的本質是影響,不是束縛。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缺啥補啥,不是隨波逐流,而是站在未來,是一種擺脫迷思的確定性,始終擁有明確的目標。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而是父母與孩子同體合一,從孩子自身的成長需求出發,尤其是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要正確認識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并加以修正,真正讓教育成為一次充滿驚喜的旅行,讓孩子成長為他們“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山東省濱州市渤海中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