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歡
摘 要:農村基礎教育情況已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村教育質量依然達不到預期,部分農村小學生仍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并做出厭學行為。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使我們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并能以發揮學生個性特長為目的,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呢?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把思想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統工程的核心,始終放在第一位。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成因;對策
據有關資料統計,農村小學生厭學率高達五分之一。為了解決該問題,我結合本班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性對策。
一、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的現狀正不斷改善,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也隨著農村基礎教育的改善而發生變化,不再是家庭貧困、社會觀念等原因。經過調研發現,新時代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環境不良、社會外界因素影響等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受家庭條件影響,當前許多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其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沒有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孩子對于上學的理解存在偏差,產生厭學情緒。另一方面,農村家長對于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方法往往不夠科學合理,部分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或過于嚴格,忽視了家庭作業檢查和輔導的重要性,在監督和輔導過程中也沒有采用科學的方式,不重視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氛圍也是使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環境不良,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鄉村小學的教育環境不僅包括校園環境、師資隊伍、教學設備等硬環境,還包括教學方式、心理教育、對校園欺凌問題的關注度等軟環境。目前,部分鄉村小學在校園與教室環境布置、班級文化建設、舉辦校園活動等過程中沒有關注環境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習慣的影響,而部分鄉村教師仍信奉“嚴師出高徒”的教學理念,對小學生采取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法,這些均會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和厭學情緒。除此之外,部分鄉村小學教師對于校園暴力、小學生同學關系的關注度不夠,在出現類似問題時沒有進行及時的疏導,使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三)學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或信息影響。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農村小學生更容易通過手機、電腦等渠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階段,如果家長不夠關注,或者不夠重視,會導致學生出現諸如沉迷網絡游戲的現象,進一步產生厭學心理,對學生身心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另外,小學生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人士的誘惑和影響,過早接觸一些不良信息,產生厭學情緒,雖然這種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進一步導致了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
二、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分析了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之后,接下來本文將從家庭、學校和外界因素三個方面提出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建議性對策。
(一)家庭教育要科學合理化,關注小學生心理成長。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家長應主動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能力。雖然目前許多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可以借助網絡、報刊等多種渠道進行學習,提升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也可以多與教師溝通,共同制定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
2.加強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農村家長應該抽出更多時間與孩子溝通,關注、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和三觀形成過程,以及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以朋友的身份建立充分信任的親子關系。農村留守兒童依然存在,留守兒童的父母更應該注重這一點。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父母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也盡量不要將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二)改善學校教學環境與方式,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農村小學在進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改善學校整體教學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提高農村教師綜合業務素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校應該注重提升農村教師的綜合業務素養,督促教師自主地改進教學方式,在教育學生時要寬嚴有度,把握準確的時機,在尊重學生感情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獎勵或者批評,以便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更加親近、相信教師,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改善學校軟環境。學校應該重視班級中學生之間關系的正常發展,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和進一步惡化,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在一線教學的教師則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要對其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
3.針對學校教學內容單調的現狀,學校在保證語數兩科教學質量的同時,應注重對其他副科的開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此外,在農村學校絕大多數副科教師都是兼職的,所以,在農村的小學最好能配備專職的圖、音、體教師。與此同時,學校要定期開展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書法、繪畫、文娛活動,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又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使學生覺得在學校生活、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讓學生對學校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減少逃學、厭學現象的發生。
(三)凈化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措施。
從社會的角度凈化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環境,主要對策包括以下幾點。
1.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為了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社會環境,相關部門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和執法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廣泛而深入地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提高農村社會整體法律意識,以及對于教育重要性的認知,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產生。
2.加大農村治安的整治力度。農村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治安仍然存在許多死角,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人力和財政支出,加強農村治安管控,特別是對網吧、娛樂場所進行規范整治,增加對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學生的保護措施。
經過調研并結合農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外界因素三個方面總結分析了農村小學生出現厭學心理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家庭教育科學合理化、改善學校教學環境與方式、加強相關部門宣傳與執法力度等建議性對策,希望對當前農村基礎教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文系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新教師專項課題《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成因及對策的研究》(2021年)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H2021xjszxkt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