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科學研究表明,“幼兒堅持性的發展不僅對其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發展各種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雖然年幼,但是學習品質的培養影響今后一生的發展。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幼兒愛學習、會學習、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學習品質的培養需要不斷堅持,是長期過程。堅持與專注是幼兒具有良好學習品質的體現,也是幼兒科學素養的核心要素。具有堅持性品質的幼兒能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感興趣,能專注地進行科學試驗和觀察,遇到問題時不怕失敗,勇于挑戰,有較強的意志力,能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堅持完成科學探究任務。筆者對在科學活動中幼兒堅持與專注的學習品質培養策略進行研究。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媒介。通過游戲教學體系的構建,可以加強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達到幼兒啟蒙教育的需要。科學逐漸開始向生活滲透和進化,使科學涵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加強科學涵養在游戲中的整合,將極大地豐富幼兒的認知,促進幼兒科學涵養和科學思維的形成。很多教師提出,幼兒在科學活動時的主要問題是沒有鉆研精神,很容易放棄,幼兒缺少探究意識,缺乏堅持與專注。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操作失敗了,就不會想著繼續探索。遇到問題,如果教師不提出來,幼兒也不會解決,這其實就是幼兒堅持性缺失的表現。幼兒大腦皮層的發育還不夠完善,興奮容易擴散,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幼兒很難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另個原因是幼兒的生活經驗缺乏,當他們用僅有的經驗嘗試,但遇到失敗時,他們的注意力也分散了,就會很快調轉方向,因此單純讓幼兒探究是不太現實的。教師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引領者、支持者,要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筆者認為以下的支持策略,能很好地培養幼兒堅持與專注的學習品質。
一、游戲引發參與,幼兒樂于堅持與專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但是很多人覺得科學是嚴謹的事,跟游戲沾不上邊,其實游戲是幼兒科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方法,科學探究過程也可以是一個游戲的過程,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一般來說,幼兒天生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果不其然,由于幼兒自身認知的影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局限于表面,但不得不承認,這是每個人必經的時期。幼兒與生俱來的探索欲望,大部分時間是用來探索陌生世界,而這種探究性的材料對幼兒科學涵養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手段,這種材料就會逐漸被壓抑或毀滅。因此,游戲作為一種常見而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充分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科學思維,協助幼兒獲得全面的成長。根據幼兒喜歡游戲的心理年齡特點,在科學活動中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能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索的興趣。有些探究活動較為枯燥乏味,幼兒容易放棄或沒有探究的興趣,這時教師就要利用幼兒喜歡游戲的天性,創設游戲的場景,引導幼兒通過游戲利用各種材料進行探究活動。因為對游戲天然的興趣,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始終活躍,能引發幼兒發現、思考,可以讓每個幼兒都獲得科學體驗。
中班科學活動“沉浮”, 教師希望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受不同材質的物品的沉浮現象。在開展過程中,教師就會發現,幼兒把所有的物品往水里一扔,簡單做記錄,就算完成了。怎樣讓幼兒持續參與探究活動,就需要教師通過游戲引發幼兒更深層次的探究。教師可以開展讓幼兒幫“小動物洗澡”的游戲,先引導幼兒幫助動物玩具洗澡。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有的動物玩具慢慢沉下去了,有的動物玩具卻能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提問:“為什么小動物在水里有不一樣的表現呢?”從而引發幼兒對不同材質沉浮現象的探究。教師再設置情景:“怎樣才能救救沉下去的小動物,讓它們浮起來呢?”于是幼兒紛紛討論,開始運用課前準備的各種材料進行實驗,最后發現木片和泡沫等一些材料可讓沉下去的小動物浮在水面上,科學活動也因此更有趣味。由此可見,在游戲中,幼兒非常樂意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二、興趣引發探究,幼兒體驗堅持與專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會堅持不懈地完成探索任務。幼兒園里,小班的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主,主要通過情景設置發展幼兒的觀察力。中大班以后的幼兒除了引發幼兒探究的興趣,成就動機會逐步加強,科學探究活動如果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那么就越能激發幼兒探究活動的堅持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安排一些能彰顯成果、顯示幼兒成就感的科學探究活動。比如,探索平衡的活動“平衡鳥”,教師先提供規則圖形,鉛筆代替小竹竿,筆頭有一定的面,代替竹竿尖尖的頭,幼兒就比較容易頂住圖形找到平衡點,獲得成功的體驗,再提供不規則的圖形,幼兒也非常樂意進行探索。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既有信心完成又能提高幼兒活動的堅持性。教師應對表現出堅持性的幼兒給予表揚,為其他幼兒樹立榜樣。
科學活動“雨從哪里來”以最常見的熱水和杯子進行小實驗,水珠在杯蓋上形成,最后滴落下來,這引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這時教師再告訴幼兒,雨也是這樣下來的,幼兒覺得非常神奇,讓他們一起尋找答案,然后再用不同水溫的水做試驗。在解疑的過程中,幼兒非常堅持與專注,并且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體驗。
三、材料精心投放,幼兒自發堅持與專注
幼兒的個體差異較大,因此材料的投放要適應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接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一個幼兒都能親自動手、積極參加活動,并從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喜好和能力上選擇不同難度的材料,體現材料的安全性、豐富性、多樣性、差異性。材料還要做到一物多用,在幼兒對一種材料的玩法失去耐心和興趣時,轉而采用另外的玩法,通過教師的創新或引導幼兒開發其他玩法,用不同的用法增強材料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成功地吸引幼兒的堅持與專注。
生活是幼兒從小到大必須接觸的環境,也是幼兒最熟悉的環境。為了在游戲中再現生活的科學知識,教師要選擇與幼兒成長密切相關的原料,如動物、植物、人體、光、影、色、電、磁、聲、氣、水等,營造幼兒的熟悉感,啟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比如,在“我的魔法水”的教學活動中,把生活中最常見的水作為科學教學活動的元素,這種現象表現為水的“浮力”。因為科學活動中的一些小實驗包含的電、火、水、化學制劑等,都關系幼兒的安全,因此,科學小實驗前教師要自主進行實驗,確保安全。在幼兒操作前,要明確操作規則,對幼兒進行安全的教育。有趣的材料才能激發的幼兒主動探究,能激發起他們科學活動的積極性,符合幼兒“玩中學”的特點。比如,好玩的泡泡水,除了常規的圓形的工具,教師還設計了各種形狀的工具,讓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幼兒看到有趣的工具,探究的欲望就容易被激發起來。實驗材料要豐富多樣,如常用的磁鐵、平面鏡、放大鏡、電池等,保證幼兒能自由獨立的選擇材料操作。除了現成的材料,廢舊材料在操作實驗利用率也很高,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發現問題、相互合作、協商解決,不斷提高科學活動的能力。
科學活動目標是準備材料的關鍵。比如,“沉浮”實驗是大家非常熟悉,這個實驗的目標是了解不同材質的物品在水中沉浮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投放玻璃彈珠、小石子、積木、紙團、塑料蓋子、布條、鑰匙等不同材質的材料,直接將這些材料放到水中,一下子就能觀察到哪種材料會沉會浮。如果實驗目標定位是怎樣讓沉變浮,浮變沉,那么可以提供給幼兒一些輔助的材料,不同材質的物品,如夾子、瓶子、小盒子、罐子、橡皮泥等,讓幼兒思考怎樣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浮上來的物體沉下去,幼兒就會思考怎樣利用輔助材料。幼兒會發現利用輔助材料后,沉浮現象會發生變化,再讓幼兒了解生活中船、飛機等發明就是利用的這個原理。通過具體的小實驗操作,讓幼兒了解到,很多東西不是固定不變的,改變一些操作方式,利用一些輔助材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這樣的實驗能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讓幼兒在活動中自發地堅持探究。
四、多元化科學活動,幼兒激發堅持與專注
生活中的科學活動無處不在,幼兒園的一些環境設置也在隱形地為幼兒的科學發現提供條件,比如,班級的科學探索區域、專門的科探室、各個班級自然角、園部的種植園、科技長廊等,教師把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變成一個充滿科學知識的環境。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幼兒更自主、更自由,他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學活動,更適合幼兒向往自由、無拘無束的天性。幼兒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大大引發科學探究的堅持與專注。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除了集中教學活動,更多的是放在科學區進行,教師要更關注幼兒偶發性的對科學現象的思考、探究,這樣能使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多元化。多元化的科學活動滿足幼兒探究的需要,也是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有益補充,也能使幼兒更關注科學現象,在探究過程中更持久。在多元化的科學活動中,幼兒自發進行的探索活動的契機非常重要,教師要及時抓住,正確引導,激發幼兒在科學探究中更加堅持與專注。
比如,“光與影”活動,就不需要教師刻意創設情境,只需要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教師帶領幼兒在灑滿陽光的操場上活動,幼兒就有可能對不同影子產生不同的興趣,自發地進行探索。教師要能及時抓住這樣的教育時機,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各種材料,引發幼兒持續思考,使他們的探究更持久。
五、有秩序的空間,幼兒培養堅持與專注
蒙臺梭利認為,人類一切所遺留的發明和創造,都是由于人們內心追求精確的秩序。秩序感是幼兒內心的一種需要,幼兒的這種需要獲得了滿足,專注便開始萌芽。幼兒園科學活動更多放在專門的科學區中進行,教師要合理地設置班級科學區,盡可能使每一處的設計都符合幼兒的秩序感。
首先在區域設置上:科學區應該是開放式的,進出口應該有一定的箭頭標識,按照這樣的順序進出,幼兒之間不會發生碰撞,幼兒可自由地進出;里面的空間要寬敞,可移動,方便幼兒自由走動、取放材料、進行探索、合作交流、完成驗證。其次材料的擺放上:科學區的柜子按探索類、常識類分開擺放,同一種實驗的物品應放在同一個柜子同一個托盤上,比如,教師提供探索彈性物品,便要提供各種有彈性的物品:氣球、海綿、皮筋、弾簧、襪子、彈力球、橡皮泥等,和非彈性物品:記錄表、筆;分類板等,供幼兒自主探究。教師要求幼兒學會“夾”的動作,就要提供各種材質大小的夾子,可先從夾珠子開始,逐漸練習夾米、綠豆、黃豆、紅豆及其他各種形狀的東西。教師可將提供的這些材料按照順序擺放,在每樣材料的下面貼上相應的標識。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進行練習,操作完后,幼兒可以按照標識將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在這樣規則有序的環境中,激發了幼兒學習的動機,促使幼兒對教師提供的每種材料做出穩定的、積極的、專注的反應。每到活動時間,自主性的空間會促使幼兒主動地選擇與自身興趣愛好、能力水平相吻合的材料,熱情地、持續地探究。
六、教師支持與指導,幼兒加強堅持與專注
在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科學現象也是隨時隨地出現,需要教師的重視和引導。教師應抓住教育的契機,熱情地支持幼兒的科學自主探究活動,對幼兒的自主探究活動給予引導和幫助。當幼兒探究碰到問題時,應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幼兒解決困難。教師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對幼兒興趣的提升、好奇心的激發、幼兒堅持與專注的加強、科學經驗的獲得都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進行科學小實驗“跳舞的紙屑”時,讓幼兒觀察靜止的紙屑是什么樣的,引導幼兒猜想,怎樣使紙屑跳舞呢?有什么好辦法?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先讓幼兒進行嘗試,再啟發幼兒收集各種材料,如彩色筆、鉛筆、布條、吸管等,讓幼兒自主進行探究。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要對幼兒的操作進行評判,讓幼兒充分動手實驗,慢慢地幼兒就會持續探究,彼此之間會相互學習,漸漸掌握摩擦的正確方法。還有些幼兒會做出創新性的改變,用木棍摩擦頭發等。完成實驗后,教師要肯定幼兒的探究過程和科學實驗成果,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到摩擦起電實驗的原理,從而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七、結語
幼兒良好的堅持與專注力是今后學習的有力保障。在科學活動中運用適當的策略,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幼兒堅持與專注的學習品質,能讓幼兒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大膽創新的精神,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本文為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 2020年度規劃課題“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Z2020GH095)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