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榮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有效的拓展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而且可以完善學生的語言和情感認知。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拓展閱讀提升學生素養的策略進行探究,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
閱讀對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情感真情流露和價值觀具有主導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閱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創造能力。拓展性閱讀對學生素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拓展閱讀,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就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拓展閱讀提升學生素養的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一、科學選擇拓展性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階段教師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認知和情感認知,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生對相關文本的理解,對文章中蘊涵的情感和內涵理解得并不是很到位。這不僅降低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而且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通過科學選擇拓展性閱讀,最終引導學生明確自己閱讀的方法和方向,提高認知能力,使學習和生活都以標準化進行。加強學生的理念和政治教育,使行動更加標準化,遵循法規和社會倫理行事,不違反社會規范和倫理,認識到社會的真實面貌。加強學生閱讀理念和政治教育,可以調動學習的熱情,弘揚優良傳統,形成更加完美的性格。因此,在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科學選擇拓展性閱讀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拓展性閱讀的過程中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確保拓展性閱讀教學具有明確的目標和目的,在長期的堅持下有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當然,在拓展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教材文本內容為基礎開展延伸閱讀,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結構進行全面掌握,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增加學生閱讀的自信心。
比如,教師在開展《只有一個地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和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文本相同類型的文章,比如《人與地球》《保護地球媽媽》《大自然的啟示》等文章,通過以上文章的閱讀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品質和素養,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成就感,進而讓學生對閱讀保持持久的熱情。
二、開展互動交流式閱讀,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每一篇文章都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但是教材內容畢竟有限,如果學生只學習教材中安排的文本,那么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鼓勵學生針對自己閱讀的文章進行互動和交流,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促進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進而達到共同發展,共同成長的目的,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比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這篇文章語言優美,內容翔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那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祖國美麗河山”為主題開展有效的互動和交流,促進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相互之間進行積極分享。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分享了自己曾經學過的文章,比如《黃山奇石》《葡萄溝》《日月潭》等文章,有的學生分享了自己在課外讀過的一些文章,比如《海濱仲夏夜》《桂林山水》等文章。通過有趣的交流和分享,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再如,在開展《秋天的圖畫》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這篇文章大量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充分地表達了人們在秋天豐收的喜悅之情。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會著重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手法進行學習,這就會導致整個課堂氛圍比較嚴肅,教學內容顯得枯燥無味,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而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現實生活中的秋天的景象進行回憶,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積極分享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然后將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內容中作者的感受進行對比和分析,進而對作者的感受和思想進行深度理解和認知。為了促進學生對四季的特征進行準確掌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濟南的冬天》《夏夜多美》《春》等相關文章,促進學生全面掌握各季節的規律,讓學生對修辭手法進行有效應用,體會春夏秋冬各個季節所表達的不同思想和情感,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素養。
三、開展趣味化的閱讀游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生來說,傳統的閱讀形式永遠局限于一種形式,學生沒有其他選擇或提高興趣的空間,只能按照古板的要求去做,實現閱讀的目的。對此,教師在學生閱讀時,可以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或者音樂,在悅耳的音樂伴奏下使學生忘憂、放松、心曠神怡。通過引入新方法可以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閱讀形式多樣化。視覺和生動的內容輕松帶領學生進入狀態,主動并認真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小學生天生比較好動,對外界的事物比較好奇,思維比較活躍, 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太長,這就導致學生的拓展性閱讀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進行充分利用,結合教學內容在拓展性閱讀的過程中設計相關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本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主人公的形象,通過畫畫的形式將自己對文章故事的理解和認知表達出來。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記者,根據閱讀文本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其他學生扮演受訪者,回答小記者的提問。通過這些游戲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比如,教師在開展《金色的草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想象,利用繪本故事的形式對文章中所描述的情節繪畫出來。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文章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完后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將文章內容整理成繪本,并在上面附上自己的問題。再如,在開展《漁夫的故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這篇文章通過講解漁夫的故事闡述了邪惡永遠不可能戰勝正義的道理。故事情節通過漁夫和魔鬼兩個角色的塑造,將正義和邪惡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但是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對漁夫和魔鬼所代表的深刻含義進行全面具體的了解和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魔鬼和漁夫的形象具體化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文章中漁夫和魔鬼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促進學生由魔鬼的外形聯想到魔鬼的本質,從而全面認知文章中所描寫的魔鬼的真面目。當然利用這樣的形式也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利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來理解文章。在學習完這篇文章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比如閱讀《鹿和狼的故事》,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事物進行更加全面具體的理解,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思考,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利用語文思維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語文能力,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四、拓展文章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生字生詞以及中心思想進行學習和認知,并沒有在課堂上滲透文章的背景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僅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不到有效開闊,而且對學生的閱讀思維的形成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并對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挖掘和滲透,不斷拓展學生對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因為文章的背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導學作用,它與文本內容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只有結合文本的背景知識才能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主題進行深入理解。并且文本的背景知識中還蘊涵著一些有關歷史、地理、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它的有效滲透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更加明確作者的創作意圖,進一步培養具有扎實專業文化的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將學生的拓展性閱讀思維進行激活,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認知,這對于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比如,教師在開展《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與現代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太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進入文本的情境中與作者在情感方面產生一定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內外的相關閱讀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對文本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度挖掘,為學生拓展一些周恩來年少時的一些故事,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當時的一些社會歷史視頻,讓學生對周恩來這個人物以及當時作者創作的歷史背景進行拓展了解,引導學生站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對周恩來立志的原因進行深入體會。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對文章中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刻感受,促進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自己學習的目的進行深入思考。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小組的模式進行閱讀競賽。相對于個人單獨比賽而言,這種小組閱讀比賽的形式,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在準備階段,小組成員相互之間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相互學習對方的閱讀技巧,同時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通過以上背景知識拓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為接下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層次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 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親子閱讀作為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拓展性閱讀方式,它不僅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可以增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及文學素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很多家長平時忙于工作,與孩子之間很少進行互動和溝通。由于父母關懷的缺失,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一定的動力,嚴重者還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親子閱讀時光,收獲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從而為學生營造更加濃郁的家庭閱讀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家長和學生推薦一些適合的親子閱讀素材,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形式,促進學生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活化石》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科學王國里的故事》作為親子閱讀的素材,讓學生和家長一起感受科學王國的奇妙之處,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同時,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具有插畫的繪本故事作為親子閱讀的素材,比如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的《阿基米德兒童繪本》。這樣不僅可以讓親子閱讀更加具有趣味性,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充分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學生享受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讓學生喜歡閱讀,樂于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素養,一方面,教師要科學選擇拓展性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要開展互動式交流式閱讀,促進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從而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可以開展趣味化的閱讀游戲,不斷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全面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和質量。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