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祥
信息技術目前對我國各個領域事業改革有重要影響力,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因此,學校應與時俱進,將教育事業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完成教育的改革與優化任務。小學語文課程現階段的教學中還存在信息技術方面的一些問題,亟待通過分析與思考探尋可行路徑,促進二者完美融合。由此可見,研究二者的整合是小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現狀分析
雖然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深刻意識到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要性,在實踐教學中體會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促進了二者融合向著更深入的方向不斷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現階段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還存在以下三點突出問題,需引起重視。
(一)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全盤代替傳統教學手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全盤否定了傳統教學的優勢,沒有將傳統教學優勢與信息技術教學優勢相結合,也沒有有意識地規避信息技術教學弊端,導致課堂容易出現學生被眼花繚亂的信息技術吸引全部注意力,忽視語文知識內容等情況,影響語文課程教學質量。
(二)使用的課件不當
有的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在課前設計好多媒體教學課件應用秩序,在課堂上盲目導入課件內容,導致語文課堂無法順利嵌入多媒體教學課件,不利于學生有序地完成語文學習任務。有些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的多媒體課件缺少開闊性和啟發性,容易令學生陷入思維定式中。僵化的思維模式限制了學生質疑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發展。有些小學語文教師沒有結合班級學生實際學情需求制作與靈活調整多媒體課件,只是將互聯網教學資源中的課件直接“復制”到課堂上,使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
(三)使用的局限性較大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集中于課堂40分鐘內,只是在教室播放多媒體課件、操作交互式電子白板,沒有從課前、課后挖掘更多信息技術的應用路徑,不能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對提高學生課前預習能力、鞏固學生課堂學習成果、促進學生輕松高效復習等多方面的優勢,令信息技術教學策略的使用面臨較大局限性。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可行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認識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與弊端,運用辯證性思維看待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在研究和實踐二者的整合方法時,著力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與信息技術教學優勢完美融合起來,有意識地避免由于信息技術操作不當引起的教學問題,從時機、內容、方式等各方面嚴格把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度”,充分體現信息技術應用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效率和整體效果。
(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
很多小學生自身并沒有良好的閱讀意識與習慣,其閱讀行為主要集中在學校安排的語文課時內,語文閱讀量嚴重不足,閱讀時間較少,難以滿足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整合,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改變學生被動的語文閱讀現狀,促進學生閱讀量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教會學生使用電子閱讀設備隨時隨地進行信息搜索與閱讀訓練,讓學生的語文閱讀更加靈活、簡便,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和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部編版)這節課閱讀教學前,教師既采取了傳統教學法在班級閱讀角投放了許多適合此年齡段學生閱讀的與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相關的課外讀物,也教會了學生使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的電子閱讀軟件搜索相關內容進行閱讀的方法,同時向學生說明了獨立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的注意事項,避免學生的網絡化預習效果受到影響。這種教學方式,師生課前準備都十分充足,課上的閱讀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部編版)這節課閱讀教學后,教師制作了本節課課文內容的電子版思維導圖發送到班級QQ群,指導學生對照思維導圖,更加輕松、高效地完成相關作業,避免學生課后由于知識點混淆、理解不夠深刻、抽象思維水平有限等情況影響作業效率和質量,打擊完成作業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鞏固與應用課堂學習成果的介質,切實延伸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應用信息技術,活躍寫作教學
一提到語文寫作,很多小學生都十分抵觸,認為寫作教學過程沉悶無趣。由于教師灌輸式地講解寫作技巧,以及嚴格規定寫作主題,強制性要求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少思路和素材,寫作內容容易千篇一律,甚至存在互相抄寫的情況,體會不到寫作的樂趣,嚴重影響了學生寫作素養的提高。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寫作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令寫作教學的氛圍活躍起來,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寫作情境,促進學生的想象力發展,讓學生充滿寫作靈感,在情境感染下寫出有內容、有情感體驗、有個人特色的高質量文章,挖掘并傳遞寫作的樂趣。此外,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新傳統的作文評改方式,便于學生參與其中,養成寫作后檢查、潤色、自主評改的習慣,更好地提高學生寫作素養。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時,教師可以運用投影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景物,讓學生迅速進入狀態,用眼睛、耳朵、心靈與景物溝通。教師以情境氣氛中的景物為例,聲情并茂地傳授寫作技巧,與學生分享優美的景物描寫句子,讓寫作技巧與動態景物相呼應。這樣,學生就會更加輕松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將自己此時此刻的心里話寫出來。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寫作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統一展示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便于學生自評與互評,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習作素養與能力。
又如,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當學生對春天景色進行寫作時,大部分學生只是在大腦里有大概的春天畫面。而模糊、松散的畫面難以讓學生連貫而具體地描繪春天,容易讓學生產生“寫作無聊至極”的錯誤認識。那么,教師就可以播放春天景色的視頻文件,引導學生有序地投入觀察與想象春天過程。通過信息技術刺激學生的感官,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把實際景色和個人想象結合起來,形成具體的春天畫面,提高寫作質量和效率。當學生在寫作時,由于觀察能力不足和經歷不足,無法產生某些場景的共鳴時,教師可以采取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打造課堂小劇場,讓學生參與觀看并演繹多媒體課件內容的活動,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真實材料,帶給學生親身的體驗感受,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助力學生突破無從下筆的寫作障礙。當學生不知道如何設想《未來的……》作文時,教師可以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一邊給學生講故事:“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民間也有很多關于各種飛車騰云駕霧的故事與想象,這是人們對月球和飛天的向往。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做萬戶,他為了夢想成真,自制了47個‘火箭’,將它們和一個大風箏組合在一起,他手持一個大風箏,想要利用風箏的升力與‘火箭’的推力,實現人類飛向月亮的夢想(多媒體課件出示相關動畫視頻)。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對月球和飛天的探索并沒有停下腳步,中國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萬眾矚目下飛天后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終于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多媒體課件出示相關新聞畫面)。”兩組畫面讓學生形成了代入感,教師在傳遞了民族精神與強化了民族自信的同時,激發了小學生立足于現實生活對未來世界進行設想的積極性。學生聽完故事觀看課件后,積極投入寫作,對自己想象的《未來的……》實現充滿自信心。可見,這種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方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想象能力、寫作能力的促進作用。
(三)應用信息技術,強化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小學特別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感覺到識字很難,缺少學習自信心,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性較短且效果較差,難以充分發揮識字教學的意義。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將識字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整合,將漢語言文字的結構、部首、筆順、筆畫等更加直觀具體地展示出來,開展人機交互的識字小游戲,滲透漢語言傳統文化相關的小故事,激活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積極傳承并自覺弘揚漢語言文化,彰顯識字教學具有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部編版)這節課“朱”這個字的識字教學時,教師運用動畫視頻給學生講述了老一輩領導人——朱德的革命故事,宣傳紅色文化,引起學生對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好奇心,進而對他名字怎么寫產生學習興趣。然后,教師繼續用多媒體課件反復展示朱字的書寫筆畫,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這樣,學生很快便掌握了這個字,每當看到這個字或書寫這個字時都會想到革命家朱德,產生由衷的敬意,端正識字與寫字態度,規范自己的漢語言應用行為。
又如,在教小學生寫“水”這個象形字時,教師先播放了水的波紋的畫面,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現在看到的是什么呀?”學生結合生活中對水的認知說出了正確答案。教師繼續加深教學情境告訴學生:“我們的民族先人非常聰明,用這個符號表示水。”此時,大屏幕上水的波紋圖片逐漸變形,水在古代的象形字出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紛紛表示這個符號和水真的非常像。教師說道:“人們寫著寫著‘水’這個字就逐漸變成現在的漢字模樣(大屏幕上動態展示水字從古代到現代的寫法的演變過程)。”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理解了什么叫做象形字,知道了看到象形字的樣子就能直觀聯想其表達的意思,舉一反三列舉了人、火、口等象形字。這種識字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思維可視化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識字能力。
(四)應用信息技術,構建和諧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關鍵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顯然常規教學方式滿足不了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容易限制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然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學生構建和諧高效的學習氛圍。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也能降低學生的語文學習難度,滿足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基本需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部編版)這一課教學時,如若沿用常規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而針對《祖父的園子》的作者,學生就不甚了解,也不會明白為什么蕭紅會寫《祖父的園子》。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構建高效的學習氛圍,教師可在教學組織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蕭紅作者的簡介故事,并簡單介紹蕭紅的部分文學作品,幫助學生了解《祖父的園子》的創作背景,并根據教學內容,配上一些音樂,讓學生快速投入課文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保障整體教學效果,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五)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組織中,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相應的教學模式。為此,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盡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整體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如若不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就會使信息技術“喧賓奪主”。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組織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時,教師需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規劃設計。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獲取相應教學資料與學科知識,其目的都是追求教學創新,制作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牢牢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但是容易忽視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以至于教師成為教學課件的“搬運工”,未能展現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應遵循教學原則,重視教學的重難點,全面把控信息技術,使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視頻、動畫等學習素材,進一步了解所學知識,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部編版)這一課教學時,如若教師在教學之初,就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納米技術的發展歷史和演變物品,因納米技術所形成的物品十分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播放相應內容,勢必會讓學生眼花繚亂,難以集中學習注意力。這就需要教師不能忽視教學的實質,認識到為學生播放相應的納米技術視頻資料,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欲望,但是容易影響整體教學效果,難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在教學組織中,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篩選一個或兩個主要內容,使學生理解導入的學習素材即可,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刻不容緩,教師在實際探索過程中要對整合內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工作進行深度思考,保證整合策略的科學合理性,為學生提供和諧、輕松、自由、趣味、高效的語文課堂,實現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