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多元文化教學,能創設更多的多元文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背景,使學生們能更加廣泛認識美術,從而達到美育的效果。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多元文化的滲透能將美術最大的功能和價值發揮出來,使其變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是當今美術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通過美術多元文化的挖掘,小學美術的課堂更加形象和生動,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多元文化首先是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作為基石,丟掉最根本的東西是無法做到源遠流長,并不斷迸發生命力的。其次遵循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學生的年齡,遵循循序漸進、適度量力的原則,包括要兼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還要兼顧多元文化與教材內容的聯系性。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西方國家的美術作品和美術觀念的吸收和學習,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也要吸收其他外來的優秀美術文化,不斷增加自身的美術文化。
一、多元文化在小學美術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多元化理解不充分
很多教師對多元化的理解并不充分,只是簡單地將多元化理解為在講學過程中增加一些教材上所沒有的內容就是多元化,一沒有考慮增加的內容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內在邏輯,二是對增加的教學內容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挖掘,導致增加的教學內容無法充分發揮其意義。其次就是增加的內容,比如,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教師的教學也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如何模仿、如何繪畫,并沒有帶著學生體悟這幅畫的內涵和意義,學習只是停留在表層,缺少深層次的意義,浪費學習時間。最后很多元素的融入,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喧賓奪主的狀態,對美術的學習并沒有真實的意義和價值,導致美術課堂被割裂、被劃分,攪亂課程的同時也攪亂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美術教材中不乏很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介紹以及民間文化的描述。例如,中國的水墨畫、山水畫等,也包括中國民間的剪紙藝術、皮影藝術等,都與美術的教學存在很大的關系,涉及顏色的深淺、顏色的選擇以及線條的使用等,都是積累審美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不夠,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引導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的深次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目前的社會現實相互聯系,正確看待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次,要將西方優秀的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比重進行一個區分,需要更加著重地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內容不斷繼承與發展,使其生命力能不斷延續,體悟勞動者智慧的結晶以及古人無與倫比的藝術。
(三)小學美術資源匱乏,基礎設施不健全
小學美術相比于其他的學科而言,受到學校的重視并不多,很多家長也認為這是一節可有可無的課。首先,很多學校并沒有固定的美術教室提供學生進行上課,很多學校都是用平常上課的教室進行美術課的學習,不利于美術課的進一步深入展開。其次是一些學校,即使有美術教室,但是教室內基礎設施也不健全,必要的教學設施難以使用,還有一些美術課需要用到的教具數量不夠,質量并不達標,不利于學生的使用。最后,很多學校,美術教師并不是專業學習的美術教師,他們很多是其他專業的教師進行代課,導致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并不深,也很難將多元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學校對小學美術課程的不重視、教師的緊缺,缺乏強有力的教師團隊作為后盾,不利于多元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
二、多元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深入挖掘教材,發掘教材多元因素
一切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需要基于教材展開,教材內容的編寫主要是為了適用于大多數的學生,教材的設計,很多潛在的教學內容并沒有直白地展示出來,因此需要教師不斷挖掘和學習。挖掘內容包括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世界藝術和時代藝術,既要兼顧國外藝術的吸收兼并,又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命力不斷迸發,與時代藝術、時代精神相結合,挖掘教材的多元因素。
在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中,幾乎每一冊都設有水墨課程。水墨畫、山水畫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后不斷完善和發展。教材中出現過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朱耷的《鳥》、林風眠的《貓頭鷹》、王翚的《園林》等,都是為了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樹立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點,引導學生追求和熱愛美。四年級上冊《黑白灰》這一課,可以借助《白國王和黑國王》這一繪本進行教學,繪本一直也是能夠輔助進行教學的工具之一,繪本有助于學生們體會色彩的不同,將繪本與色彩學習相互聯動,不斷加深學生對色彩的理解,學生會了解到紅色代表熱情和奔放;藍色代表憂郁;黑色代表沉悶。將顏色與情緒緊緊結合,能提高學生在顏色選擇上的正確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教學中也要跟隨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比如,近代張大千的作品《可以橫絕峨嵋巔》《人家在仙堂》《春云曉靄》等也越來越多地被關注,被拿來作為豐富教材的內容之一。他的作品更加能反映近現代時期美術作品的特色,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繪畫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要求。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小學美術課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科學技術更好地給學生帶來更加適合的學習手段。比如,有些教師在教一些自己不是很專業的知識時,可以借助互聯網的方式,找尋其他地區專業教師的視頻進行觀摩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也可以用平板進行教學,現在用平板彩繪學習美術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平板上自帶的筆畫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不同線條的認識和使用。平板和紙張的繪畫,相互對比,豐富課堂形式,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美術素養。
小學三年級上冊“色彩的明度漸變”這一課,如果像傳統的教學方式一樣進行教學,學生對色彩的明度漸變在視覺上的體驗并不明顯,但是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體會到不同顏色的變化。比如,紅色,紅色不單單是紅色,它還有大紅、朱紅、嫣紅、深紅、水紅、橘紅、杏紅、粉紅、桃紅、玫瑰紅、玫瑰茜紅、茜素深紅等多種類型的紅色,學生可以根據多媒體上提供的不同紅色感受到深淺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異同。關于調色彩,如果用實際的顏料進行調色,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色彩的融合變換,但是這一方法存在的問題需要的時間比較久,花費的教學用具也比較多,如果用多媒體進行色彩的調整和融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省開支,而且調出來的顏色更加準確,也更加便于學生的觀察和學習。多媒體能提供給學生的顏色更加多樣化,不局限于36色、72色,有幾百種甚至幾千種顏色可以提供給學生進行顏色的融合,是顏色的碰撞,也是學生思維的碰撞。這種條件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滿足學生對不同顏色融合的想法,將想象付諸實踐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多媒體信息技術是小學美術課堂上一次偉大的轉變,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也豐富了課堂形式。
(三)創設適宜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
美術的學習需要一定的環境作為基礎,美術學習不僅僅局限于繪畫,也不能將美術的學習局限于小小的教室中,美術學習經常會有戶外寫生的情況,希望學生能看看外面真實的事物,激發自己的美術靈感,切身體會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藝術。
美術的學習需要有固定的美術教室,提供學生基本的美術用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然中的教學情境是教師無法改變的,但是可以改變教室教學中的環境,適應學生的學習。首先美術教室要保持安靜,只有安靜才能更好地去觀察、去感受、去學習。其次是美術教室要突出色彩和美感,可以在墻上進行涂鴉,放置一些美術作品,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而不是和其他教室一樣的結構,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風”這一課,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境下會遇到風,不同的風給他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風又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風聲,幫助學生在聽覺上對徐徐的微風、雷陣雨前的大風、臺風前的狂風暴雨有不同的體驗;然后是感覺,借助電風扇不同的檔位、模擬不同級別的大風,然后增加學生對不同程度風的體驗,增加學生對風的感受,有助于學生在繪畫時的感受。教學環境除了必要的一些要求,還包括根據教學內容增加的不同體驗,可以借助互聯網在學生聽覺、觸覺、感覺等各個方面豐富學生的感受,創設合適的教學環境,助推教學的進一步展開。
(四)以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
小學美術的教材中也有很多的西方畫作和藝術,也有很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因此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上也要以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小學美術的教育與育人相結合,充分發揮美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民族精神的滲透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離不開教師教學內容的改變,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不斷尋找,將教學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小學美術四年級“適合紋樣”,教師可以將一些紋樣圖片放在多媒體上,學生回想都有哪些事物有這些紋樣,如青花瓷、盤子、花盆等。這些紋樣普遍都是用各種線條勾勒,古代的紋樣和現代的紋樣有什么異同,用不同的線條可以描繪不同的畫面,甚至相同的線條可以創造不一樣的事物,感悟古人繽紛多彩的思想,鍛煉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橋”這一課,首先中國古代的建筑具有深厚的內涵和發展歷程,橋的建設也是其中的一個閃光點。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時,可以多選擇一些古時的古橋,如趙州橋、拱橋、《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以及各種園林中的橋,讓學生認識到幾千年前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橋對古人都有什么作用,學習古人優秀的文化結晶和勤勞智慧的精神。小學美術的學習需要為之后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藝術、中國紅,協同德智體勞全面的發展。
(五)多元各式材料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使用
美術材料是千變萬化的,教師一定不要被局限住,傳統的美術形式或進行美術創作主要是紙、筆、各種不同的顏料以及墨等,現在的美術作品可以解鎖更多的使用材料,如各種材質的黏土、不一樣的樹葉、大小不一的石頭,一次性的塑料杯,餐巾紙等,各種各樣的材料服務于美術的創作。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新的玩意兒出現在社會中,更出現于課堂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新思維和新創作出現在美術作品中,深度學習更應該涉及多個方面,讓更多多元的材料出現在美術課堂中。
比如,蘇少版小學一年級“走進大自然”一課,主要是對人們生活的大自然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但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學習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過于枯燥和乏味,也很難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大自然中收集可以進行美術創作的用品,如各種樹的樹葉、長短不一的樹枝,掉落在地上的花瓣等,借助自己收集到的這些物品做一個美術作品,親身感悟大自然,也為后面“葉子片片”“花兒朵朵”的學習奠定基礎。小學一年級《玩泥巴》,泥巴也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來源,泥巴能多方面鍛煉學生的藝術審美。學生可以通過對泥巴不同狀態下的觸感,了解泥巴的可塑性,對泥巴捏出來的物體在立體感上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學生還可以通過泥巴做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如小房子、花園、小貓咪等各種動物,與之后的“雕泥板”相互聯系,有利于之后美術課程的學習。
三、結語
多元文化能培養學生自主、自覺地感受、體驗、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對多元文化保持強烈的興趣,培養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索和學習的熱情。將課內和課外的知識相互聯結,不斷延伸,拓寬學生的美術審美和美學觀點。對相關美術、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能發現更多的美,感受不一樣的美,形成別具一格的美和創造無與倫比的美,并且能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全面地認識作品,正確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深刻理解每一個作品背后所蘊涵的意義。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