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宏, 史振東, 吳麗莉, 郭林英*
(1.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鄭州 450008; 2.延津縣農業農村局, 河南新鄉 453200)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叫加州鱸,從分類上屬鱸形目(Perciformes)太陽魚科(Certrarchidae)黑鱸屬(Mi~cropterus),原產于北美。 大口黑鱸因其優良的生物學特性, 在我國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因其蛋白含量高,口感鮮美,少刺易烹飪深受人們的喜愛。
大口黑鱸以肉食性為主,掠食性較強,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容易自相殘殺,出現大魚吃小魚現象。 在常規養殖過程中多以投喂幼雜魚或者冰鮮魚為主,這種養殖方式不僅餌料系數高,資源破壞性強,環境損害嚴重,還因餌料營養不全面、不穩定給養殖帶來風險,與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的發展理念相違背。 因此,養殖前期快速實現魚苗的飼料轉食馴化,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是當前大口黑鱸苗種培育技術的關鍵。
影響大口黑鱸苗種培育的主要因素有養殖模式、餌料培養、轉食馴化、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口黑鱸苗種培育技術進行探討。
大口黑鱸常見的苗種培育模式有:池塘養殖、水泥池養殖、帆布池養殖等。 池塘條件要求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 有增氧設施。 池塘面積一般為667~1334 m2, 要求塘底平坦, 池底淤泥較少, 注排水方便,無滲漏;水泥池面積一般為20~100 m2為宜,深度1 m左右。
放苗前首先要對池塘進行干塘清淤、曬塘,其次要對池塘進行消毒、培水,培育餌料生物。
首先要對池塘底部進行清淤, 池底淤泥不超過10 cm。然后干池曬塘,在苗種放養前10 d左右用生石灰900~1200 kg/hm2或漂白粉150~225 kg/hm2進行池塘消毒。 大約一周以后在塘中注水約40~50 cm,進水口用60~80目網布過濾。 再用聚維酮碘對池水進行消毒,用法一般是1000倍以上水稀釋后全池均勻潑灑,以有效碘計算,使用濃度為水體0.03~0.04 g/m3,以殺滅病原體、寄生蟲(卵)等敵害。 一周后注水至1 m以上的深度。
對于餌料生物的培育, 低水溫培育效果相對較好。 池塘進水后,一般選擇全池潑灑氨基酸肥水膏或其他肥水制劑進行肥水。 大口黑鱸水花培育提倡“新水放苗”(即從加注新水, 培水開始到放水花的時間一般不超過5 d),期間定期觀察輪蟲密度,盡量保證魚苗卵黃消失開始攝食時有大量的適口小輪蟲,也避免輪蟲繁殖過多導致水體缺氧。
大口黑鱸魚苗在長至2 cm以前以攝食天然餌料為主,隨著魚苗從小到大,攝食順序依次為輪蟲、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無節幼體再到攝食大型枝角類。為確保魚苗在輪蟲高峰期到來前下塘, 水體透明度應該保持在20~30 cm。池塘肥水應一次性成功,這樣可以保證有較高的輪蟲密度, 確保魚苗下塘后有充足的開口餌料。一般來說,池塘內水的肥力要能維持塘內浮游動物種類的自然更替,隨著魚苗生長,當開始攝食枝角類時, 剛好也是枝角類開始大量繁殖的時候。 更能滿足攝食的適口性,促進生長。
由于大口黑鱸魚苗前期餌料的限制, 為保證苗種培育效果,建議購買同一批親魚孵化的水花,且卵黃囊已基本自然吸收完畢, 這樣水花下塘后能馬上開口攝食。 如果購買的是魚苗,要選擇規格整齊、體表清潔、有光澤、集群游動、行動活潑、搶食能力強、有病毒檢測報告的優質魚苗。
選擇具有保溫層的、帶氧水車進行運輸,以保證運輸途中溶氧充足,水溫度變化溫差小,運輸水溫一般在18~20℃。
魚苗的放養密度要根據魚苗規格和水池大小合理選擇。一般情況下,培育水花密度應控制在225~300萬尾/hm2, 培育魚苗密度一般為45~75萬尾/hm2。放苗前注意調整溫度, 將裝有魚苗的氧氣袋放入池塘中進行平衡處理, 等氧氣袋內水溫和池塘水溫相差不超過2℃后進行放養;如果是水車運輸,可緩慢加入池塘水進行調溫。 魚苗下塘要設置在池塘上風處, 魚苗下塘后及時做好消毒工作, 以防止細菌感染。
大口黑鱸水花自身卵黃吸收完即可開口攝食輪蟲等小型生物餌料。 幾天后能攝食小型枝角類和橈足類無節幼體, 在魚苗長至1 cm以上可基本攝食枝角類成體。 在此之后,魚苗的攝食強度會快速增加,這時池塘內很容易出現魚餌料生物不足,魚苗大量沿塘邊巡游的現象, 應及時給魚苗輔助投喂一些冰凍橈足類或者從其他池塘收集一些枝角類進行補充投喂。
大口黑鱸魚苗一般在體長為2~3 cm時進行轉食馴化。 由于大口黑鱸魚苗喜歡集群游動、攝食,尤其喜歡在有水流震動處攝食。在苗種馴化前期,盡量讓魚苗形成水面一旦有震動就會集群到食臺的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形成后,在塘中設置餌料臺,可以用40目的網布制作一個1 m2左右的料臺, 放置于水下50 cm左右深處。馴化初期,用冰鮮生物餌料摻雜一定比例的魚糜進行投喂, 把餌料團成若干直徑為2~3 cm的料團,放置到料臺。每日可投喂3~4次,先按照魚前期形成的條件反射,用木板有規律敲擊水面,隨后往料臺上投喂餌料團,然后再敲擊,再投喂,觀察魚苗吃食情況,少量多次將餌料投喂完。 隨后每天逐漸減少餌料生物和魚糜的數量, 在料團中逐步添加顆粒飼料粉末,大約馴化到15 d以后,完全使用顆粒飼料做成的料團進行投喂,并逐漸縮小料團體積,直至將料團完全替換成顆粒飼料。 經過大約30 d左右培育,魚苗體長基本能達到3~4 cm,開始培育魚種。
在飼料的選擇上, 苗種培育階段人工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應不低于45%,此外,還要注意飼料型號,保證飼料顆粒的適口性。
在魚種培育階段,當規格小于1600尾/kg,每日可投喂3~4次,間隔3~4 h投喂一次,日投餌率8%~10%;規格大于1600尾/kg、小于160尾/kg,每日投喂3次,間隔4 h投喂一次,日投餌率3%~5%;規格大于160尾/kg,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餐,間隔10~12 h,日投餌率2%~3%。
由于大口黑鱸特有的生物學習性, 在苗種培育過程中一旦生長不整齊, 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自相殘殺現象。 因此,在馴化后期,要及時觀察魚苗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分篩。 通常5~7 d分篩一次,保證每個池塘的魚苗規格基本整齊,更好地避免大魚吃小魚,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魚苗分篩后應注意及時進行消毒,避免細菌感染。
根據養殖情況,及時換水保證水質清澈,控制水溫日變化不超過3℃,pH值7.8~8.2, 水體溶氧不低于5 mg/L,氨氮不超過4 mg/L,亞硝酸鹽不超過0.1 mg/L。可定期使用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調水,分解殘餌糞便,保證水質指標正常。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合理地控制魚苗放養密度,通過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使用碘制劑定期消毒、 合理使用增氧機等措施保持塘內良好的水質條件,減少魚苗培育期間病害發生。此外要定期解剖檢查魚肝臟是否正常, 每天觀察魚苗有無拖便,水面有無漂浮又細又長的糞便,白便。每天觀察魚苗活動狀態,有無離群漫游,打轉,紅頭、紅嘴,爛身、爛尾、爛嘴、爛眼的現象。 定期鏡檢有無車輪蟲、小瓜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發現上述問題,應及時處理。
培養好餌料生物,并控制好魚苗放養密度。 在生物餌料培養技術較高的前提下, 可以適當地提高池塘水花的放養密度。由于大口黑鱸的集群效應,密度越高,苗種攝食情況越好,存活率越高;密度越低,同類相殘現象會越多,個體差異越明顯,出池規格也相對越小。
大口黑鱸苗種馴化是魚苗培育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對苗種培育成活率的影響最大。 馴化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及時觀察攝食情況,少量、多次投喂。
馴化后期及魚種培育階段要及時分篩, 保證池中魚苗規格整齊,避免魚苗以大吃小,自相殘殺,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