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周艷 王蕾
(貴州省畢節市畜牧站 551700)
貴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理地貌特點,主要以高原和峽谷地形為主。喀斯特地區地勢比較復雜,特殊的環境造就了喀斯特地區特殊的條件。該地高原坡度較小,分布在河流和分水嶺的兩邊,高原的海拔較高。河谷較寬,但水流速度緩慢,階地分布較廣。該地區地下水流量較小,存在明流與暗河。存在殘疾型風化殼,有特殊的喀斯特類型出現,如淺覆蓋型或半裸露型。主要以峰林谷地、殘丘溶原和峰林盆地地形為主,河流較淺,以熱帶溶原丘壩土地類型為主。土壤以黃壤和黃紅壤為主,稻田和灌溉水源之間有高度差異,但差異較小。該地可通過長時間的建設及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貴州高原有豐富的降雨量,全省只有少數地區如威寧縣、赫章縣年降水量低于1000mm,其他地區年降雨量都在1000~1300mm 之間。并且全省徑流系數達到0.54,夏季(5~10 月)會經歷大范圍的降雨,降雨程度為暴雨、大暴雨和強降雨等,在15~60°的植被稀疏的坡地或裸露的坡地上細溝侵蝕非常嚴重。
由附表可知,貴州省畜禽養殖業一直穩步發展,尤其在2010 年開始發展迅速[1]。

附表 貴州省喀斯特山區2005~2010 年畜禽養殖業匯總表(單位:千萬元)
目前,貴州省主要有3 種畜禽養殖模式:分別是農戶獨立養殖模式、“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專業規模化養殖模式。一直以來,農戶獨立養殖模式居主流地位,是貴州省內最為常見的一種養殖模式,由于養殖戶技術水平較低、養殖設備簡陋,這種養殖模式產生的畜禽糞便全部用于農業施肥。養殖小區模式主要的特點是以村莊為單位,形成若干個豬、牛、羊等養殖基地,并產生初具規模的養殖戶。這種模式可體現地理優勢和普及現代養殖技術。隨著市場不斷發展,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漲,傳統分散式養殖模式由于投入產出效益較低,飼養成本居高不下;養殖小區模式主要的特點是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畜禽養殖業規模逐漸超過種植業,糞便利用率較低,大量剩余積壓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利用新的養殖技術追求短期內提高產量,同時建設現代化的養殖場,提高畜禽糞便處理效率。但基于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農戶分散式養殖還是占多數,近年來,養殖戶也提高了對此類問題的關注,很多學者針對糞污資源化方式展開了分析及研究,形成的相關文獻,對養殖戶提高收入,降低環境污染力度非常重要。該問題總結出以下3 點原因。
山區通常都具備相同的特點,山多、人少、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自然清新,但如果養殖戶將畜禽養殖場建立在山區,會違背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原則。就近選擇山區建設,會使糞污無從解決,造成環境污染問題。
養殖場會在選址地建設欄桿,并且開展糞污處理計劃,但如果碰到下雨天氣,會使污染源流向四方,沒有進行嚴格分流,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沼氣池、化糞池和干糞堆積場進行處理,所以導致糞便腐爛,造成空氣污染和土地污染,影響周邊的生態環境[2]。
養殖場在建設過程中并沒有建立配套的雨水排放體系和污染物排放管道,導致很多污染物沒有辦法處理;同時也沒有相應規模的化糞池、沼氣池和干糞堆積場;沒有配備糞污固液分離機、沼液車和干糞推車等設備,對糞便污染物的處理方式非常單一,糞便污水處理機制不健全。
根據國務院提出的“各地方政府負責本轄區內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管理”工作要求,結合實際,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工作方案,完善“二區劃定”,統一工作目標,明確分工和責任關系,統籌各部門行政管理資源,科學分工,實行獎懲激勵機制,防患于未然,形成高效、完善的工作管理機制。
首先,加強思想觀念。從畜禽養殖角度出發,國家和相關部門對畜禽養殖行業提高環境保護力度的關注度非常高,在穩定畜禽養殖行業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自然環境。貴州省養殖業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如何利用科學有效的方式處理環境污染問題是現如今各單位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3]。做好思想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養殖戶需要認識到畜禽養殖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一定要響應國家號召,配合國家工作,發展生態農業。在思想宣傳工作中,政府和農業部門要做好宣傳工作。讓養殖戶學會科學施肥、防治結合和種養結合等工作方式。在當地也可通過媒體和新聞的形式不斷宣傳環境保護觀念,同時將合理處理糞污的方式教授給養殖戶,使其在養殖場中建立科學完善的糞污處理設備,在提高收益的同時還能保護環境。
由于山區地理和地勢的特殊性,會對科學完善的環境保護機制有一定的限制,養殖規模和建設條件的多樣化應使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建設污染物處理體系和機制,確保糞污資源化方式的全面覆蓋。
按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要求,(1)進行科學選址,然后再選址地區進行規范化的設計,設計和建設相對的糞污處理設施,并為當地配備相關設備。(2)如果發現不達標的養殖場排污現象,要及時勒令停止和改善,因地制宜,將雨污分離,將沼氣厭氧發酵處理模式落實到每一個養殖場內,建立一個無限循環的一體化格局[4]。引導養殖場和場地周圍的果蔬、茶園、鮮花等種植場地簽訂土地消納合同,將種養結合落實到位。運用互惠共贏的運行機制推行養殖場和果園及果蔬等原地結合的模式。(3)按照“綜合治理、土地消納”的原則,對散養戶和家庭牧場方式進行全面推廣,在養殖區域設立試點,引領養殖戶進行參觀學習,將建沼氣池、化糞池和人工收集干清糞堆積發酵還田利用等方式落實到位,推行雨污分流,對養殖場處理污染物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并且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對養殖場進行管制,減少污染源的出現,降低污染程度,保護自然環境,共建生態文明的和諧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