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滔 谷 巖 吳海賓 曾匯霞 廖梅嫣 盧偉坤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00)
顱腦損傷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主要由外界暴力作用于頭部引起,可導致意識障礙、昏迷等癥狀,致殘致死率較高[1]。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鎮痛鎮靜效果及對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 月至2021年3 月我院ICU 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85例,其中男49例,女 36例;年齡 22~69 歲,平均年齡(41.97±6.46)歲;體重 42~86kg,平均體重(72.31±6.13)kg;交通事故69例,外界暴力傷害5例,高處墜落11例。納入標準:①均有顱腦外傷史;②受傷至入院時間在24h 內;③對鎮靜鎮痛藥物無過敏反應;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呼吸衰竭;③合并精神疾病;④有酒精、鎮靜藥物依賴史。
1.2 方法:入院后建立靜脈通路,予以營養神經、脫水利尿等治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所有患者均予以1~3μg/(kg·h)舒芬太尼聯合50mg 咪達唑侖,50mL 生理鹽水將咪達唑侖稀釋后持續泵入,速度以0.02~0.1mg/(kg·h)為宜。
1.3 觀察指標:觀察給藥前后不同時點應激反應、顱內壓水平、應用效果以及安全性。分別于給藥前、給藥1h、給藥2h、給藥4h、給藥12h 記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及心率(HR)水平變化。分別于給藥前、給藥 12h、給藥 24h、給藥 48h、給藥 72h 觀察患者鎮靜鎮痛評分,采用RASS 評分評價鎮靜效果,以+1~-2 分為鎮靜目標;采用CPOT 評分評價鎮痛效果,總分8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觀察患者的顱內壓(第 1、3、5、7d)情況。記錄患者呼吸抑制、心動過速、躁動、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激反應:給藥前后不同時點應激反應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時點應激反應指標變化 ()

表1 不同時點應激反應指標變化 ()
注:與給藥前相比,aP>0.05
指標 給藥前 給藥1h 給藥2h 給藥4h 給藥12h MAP(mmHg) 79.74±8.13 82.09±8.79a 81.72±7.97a 81.89±7.98a 80.98±7.84a HR(次/min) 75.69±10.17 76.55±10.36a 77.79±10.45a 76.55±10.02a 75.09±10.68a
2.2 鎮靜鎮痛評分:與給藥前相比,給藥后不同時點鎮靜、鎮痛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不同時點鎮靜鎮痛評分變化 ()

表2 不同時點鎮靜鎮痛評分變化 ()
注:與給藥前相比,aP<0.05
指標 給藥前 給藥12h 給藥24h 給藥48h 給藥72h鎮靜評分 2.46±0.23 1.71±0.59a 1.02±0.57a 0.59±0.08a 0.18±0.04a鎮痛評分 4.69±1.17 2.95±1.06 2.19±0.58a 1.55±0.42a 0.89±0.28a
2.3 顱內壓變化:給藥后,患者顱內壓水平呈連續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時點顱內壓變化對比 ()

表3 不同時點顱內壓變化對比 ()
注:與給藥第 1 天相比,aP<0.05,與給藥第 3 天相比,bP<0.05,第5 天相比,cP<0.05
指標 第1 天 第3 天 第5 天 第7 天顱內壓 28.84±4.16 22.96±2.77a 18.26±1.89ab 14.22±1.31abc
2.4 不良反應:85例患者出現2例呼吸抑制、1例躁動、3例低血壓,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調整藥量后不良反應均消失,未造成嚴重不良事件。
重癥顱腦損傷發病突然,病情變化快,常伴有頭皮血腫、頭皮撕裂、頭皮撕脫等表現,甚至出現呼吸暫停、顱內出血等嚴重癥狀,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較大威脅[2-3]。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神經功能損害,治療不及時,易引發嚴重并發癥或后遺癥,使得預后較差[4]。然而機體受到嚴重損傷后出現的應激反應會使耗氧量、基礎代謝率增加,加重患者癥狀,影響治療開展及預后。在嚴重創傷患者中實施有效的鎮靜鎮痛能夠減輕應激反應,緩解疼痛程度,降低氧耗量,避免躁動引起的意外損傷,利于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
咪達唑侖主要作用為抗焦慮、鎮靜等,控制藥物泵入量能夠獲得較好的鎮靜效果,使患者一直維持在鎮靜狀態,便于臨床治療的展開[5]。但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癥狀較為嚴重,若想獲得理想的鎮靜效果需加大咪達唑侖使用劑量,而大劑量使用咪達唑侖易出現煩躁、譫妄等不良反應,且機體代謝不完全,藥物產生蓄積,使患者蘇醒時間延長,單獨使用時藥物安全性有待提高。臨床為減少大劑量咪達唑侖產生的不良反應,多與其他鎮痛藥物聯用,以減少藥物劑量,增強鎮靜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給藥前后不同時點應激反應指標相比無明顯差異;給藥后不同時點鎮靜、鎮痛評分均低于給藥前;給藥后,患者顱內壓水平呈連續下降趨勢;用藥后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調整藥量后不良反應均消失,未造成嚴重不良事件。表明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使用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能夠獲得理想效果,利于降低顱內壓,不會引起嚴重應激反應,維持良好的鎮靜狀態,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其原因為舒芬太尼屬于μ 受體激動劑,具有較高選擇性、特異性,鎮痛效果突出,利于減輕機體應激,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保護。另外該藥物血腦屏障穿透性強,半衰期短,給藥后起效迅速,已在臨床廣泛應用[6]。但舒芬太尼使用時需控制給藥劑量與速度,以減少呼吸抑制發生。重癥顱腦損傷治療過程中使用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可起協同作用,從不同方面增強鎮靜、鎮痛效果,且兩種藥物給藥均為各自安全劑量,不易產生蓄積,不會對呼吸循環系統造成影響,更利于患者術后意識恢復,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在重癥顱腦損患者中使用舒芬太尼聯合咪達唑侖能夠獲得理想的鎮靜鎮痛效果,利于降低顱內壓,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應激反應,且不良反應發生較低,臨床應用安全可靠,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