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文
(確山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河南 確山 463200)
放療是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常用治療手段,可通過放射線照射方法殺滅腫瘤細胞,控制疾病進展,且放射劑量越高,腫瘤清除效果越好,但高劑量也會增加對周圍正常組織產生放射性損傷,增加毒副反應的發生,影響患者預后[1-2]。因此,臨床需合理制定放療方案,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反應的發生?;诖?,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放療模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3 月至2020年8 月收治的62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資料,將進行三維適形放療的31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進行調強放療的31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 19例,女 12例;年齡 44~67 歲,平均(55.63±3.75)歲;臨床分期:ⅢA 期 13例,ⅢB 期 18例。觀察組中男 18例,女 13例;年齡 45~67 歲,平均(55.67±3.79)歲;臨床分期:ⅢA 期 14例,ⅢB 期 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3]中相關標準,且經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②首次接受放療的患者;③卡氏(Karnofsky,KPS)評分>60 分的患者;④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肺部手術史的患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③放療前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④高度肺氣腫的患者;⑤癌性空洞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接受三維適形放療,使用正向設計方式設計放療計劃,輔助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肘置于前額,采用體部熱塑料膜固定患者身體,用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裝置對患者下顎至肝臟下緣進行掃描,將掃描獲得的圖像上傳到三維放射治療計劃系統進行處理,大體勾畫腫瘤靶區,鱗癌向外擴展6mm 勾畫臨床靶區,腺癌向外擴展8mm 勾畫臨床靶區,并對患者呼吸幅度進行測量,確定計劃靶區,勾畫患者正常心臟、食管、脊髓等結構,靶區平均劑量設置為相同劑量,照射野盡量避開重要重要器官,放射總劑量控制在60~66Gy,至少覆蓋93%靶區體積,單次劑量2Gy,5 次/周,連續治療6周。
1.3.2 觀察組:接受調強放療,使用逆向調強方式設計放療計劃,患者靶區勾畫同對照組,照射視野采用靜態3~5個固定主野,30~50個子野,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照射方向,處方劑量需對95%等劑量靶區進行有效覆蓋,且受到93%處方劑量比例應在3%以下,照射總劑量60~66Gy,單次劑量2Gy,脊髓劑量設置在 45Gy 以下。5 次/周,連續治療 6周。
1.4 評價指標:腫瘤標志物水平:分別取患者治療前、治療6周后空腹靜脈血2mL,3000r/min,離心10min,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細胞角蛋白19 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水平,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定糖類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毒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Ⅱ級放射性肺炎、≥Ⅱ級放射性食管炎及≥Ⅱ級脊髓抑制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 t 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治療前,兩組血清CEA、CYFRA21-1、CA125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 CEA、CYFRA21-1、CA125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

表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
時間 組別 CEA/μg·L-1 CYFRA21-1/μg·L-1 CA125/KU·L-1治療前 觀察組 42.16±7.43 38.54±5.56 57.84±8.35對照組 42.02±7.40 38.59±5.58 57.76±8.31 t 值 0.074 0.035 0.038 P 值 0.941 0.972 0.970治療 6周 觀察組 31.27±5.22 29.73±4.15 39.17±5.51對照組 34.86±5.27 32.61±4.26 42.38±5.65 t 值 2.695 2.696 2.265 P 值 0.009 0.009 0.027
2.2 毒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Ⅱ級放射性肺炎、≥Ⅱ級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Ⅱ級脊髓抑制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對比 [n(%)]
相較于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生長分裂較為緩慢,擴散轉移較晚,早期癥狀較輕,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到達中晚期,無法進行手術治療,需采用放、化療方式進行治療[4]。而放療在殺滅病灶組織的同時也會損傷機體健康組織細胞,引發放射性肺炎、脊髓抑制等諸多毒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如何優化放療方案,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對健康組織產生的損傷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CEA 是一種廣譜腫瘤標志物,存在于癌癥細胞表面,病情越嚴重,其水平越高[5]。CYFRA21-1 是細胞角蛋白19 的可溶性片段,當細胞組織出現癌變后,被激活的蛋白酶會加快細胞降解,使得大量細胞角蛋白片段進入血液與兩種單克隆抗體結合形成CYFRA21-1,從而提高其在血清中的水平[6]。CA125 存在于支氣管膜上皮細胞內,當腫瘤對基膜產生損傷時,會使其釋放入血,提高其在血清中的水平[7]。上述三者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含量均較多,當腫瘤得到有效控制時,其水平會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周后,兩組血清CEA、CYFRA21-1、CA125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觀察組≥Ⅱ級放射性肺炎、≥Ⅱ級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較對照組低,≥Ⅱ級脊髓抑制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與三維適形放療相比,調強放療可降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減少毒副反應的發生。分析原因在于,三維適形放療通過CT 圖像重建腫瘤結構,并設置不同方向的照射野,采用與病灶形狀一致的擋鉛進行遮擋,可使射線束形狀完全適應病灶形狀照射靶區殺滅腫瘤組織,控制疾病發展[8-9]。但三維適形放療在照射野內各處的輸出劑量均相同,無法使劑量強度與腫瘤聚集密度保持一致,也無法限制射野內正常組織受到的照射劑量,易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等造成嚴重損傷,增加脊髓抑制、放射性肺炎等毒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欠佳。調強放療可通過多個子野輸出不同照射劑量,實現劑量強度調控,提高對腫瘤細胞的照射劑量,并降低照射野內正常組織受到的照射劑量,從而提高腫瘤細胞清除率,并降低健康組織細胞受到的損傷,進而減少毒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與三維適形放療相比,調強放療可降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減少毒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