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紅
(濮陽縣人民醫院,河南 濮陽 457100)
子宮縱隔屬于女性生殖道畸形,改變了患者宮腔的對稱形態,嚴重影響患者生育功能,是引發女性不孕、習慣性流產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全子宮縱隔則是指縱隔由宮底中央部發出,直至宮頸內口以上的任意部位,僅分隔部分宮腔[1]。本研究探討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治療不全子宮縱隔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 月至2019年7 月在濮陽縣人民醫院治療的不全子宮縱隔患者94例,根據入院時間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n=47)和觀察組(n=47)。對照組年齡21~40 歲,平均年齡(27.98±3.02)歲;孕次:1 次 32例,2 次 15例;自然流產史:有31例,無1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86±3.08)歲;孕次:1 次 33例,2 次14例;自然流產史:有30例,無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可對比性(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中不全子宮縱隔診斷標準[3];經宮腔鏡檢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確病變情況;患者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配偶因素導致的不孕者;合并其他類型子宮畸形者;不符合宮腔鏡手術指征;伴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其他婦科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行經腹子宮縱隔切除術治療,行常規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呈截石位,手術切口選擇下腹部恥間正中,逐漸切開皮膚,進入宮腔,充分暴露子宮后,探查縱隔部位,采用鼠鉗夾提起縱隔,楔形切除中央縱隔至部分到宮頸口內的縱隔,后使用可吸收線分層縫合子宮壁兩側,并吻合整型子宮腔兩側。
1.3.2 觀察組:采用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治療,手術時間選擇月經干凈后3~7d 進行,術前2~3d 指導患者陰道擦洗,術前1d 晚上放置0.2mg 米索前列醇片于陰道內,禁飲食8h。手術麻醉及體位同對照組,充分暴露宮頸,手術在B 超監測下進行,于膀胱內注入0.9%氯化鈉溶液使其達到充盈狀態,通過膀胱與宮腔內灌流介質在超聲圖像上形成的雙相透聲,使B 超顯示圖像清晰。常規消毒鋪巾,探查宮腔深度,經宮頸將宮腔鏡置入宮腔,及時觀察宮頸管、宮體等情況,確定縱隔長寬度、深度、起始部位。選擇縱隔下段針狀電極橫向直至宮底近雙側輸卵管開口處,使用針形電極切開縱隔,經B 超顯示切除縱隔后子宮橫切面呈橢圓形,后將宮腔鏡退出,觀察宮腔形態,若有出血則行止血操作。術后行常規抗感染治療,留置宮腔水囊支架,待第3 次月經結束后及時復查,探查宮腔、縱隔情況。
1.4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隨訪患者1年,記錄兩組患者妊娠情況,包括妊娠率、活產率、自然流產率。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對比2 組圍術期指標 ()

表1 對比2 組圍術期指標 ()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6.40±12.65 30.16±8.05 3.74±0.58對照組 68.97±13.10 58.42±8.69 6.05±1.02 t 值 4.732 16.356 13.497 P 值 0.000 0.000 0.000
2.2 妊娠情況:觀察組妊娠率、活產率較對照組高,妊娠患者自然流產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2 組妊娠情況 [n(%)]
傳統的子宮縱隔切除術是經腹入路,手術切口較大,對宮腔損傷較大,加之長時間的暴露宮腔,可能會增加術后感染、瘢痕形成、宮腔粘連的風險,影響患者術后妊娠,導致患者需再次行手術治療[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提示采用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治療,對子宮縱隔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可加快患者術后康復。分析原因在于,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手術損傷較小,手術操作簡單,不會損壞子宮正常的解剖結構,且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小[4-5];手術選擇在月經后3~7d,此時子宮內膜視野較為清晰,術中利于宮腔鏡探查縱隔的具體情況,方便醫師控制切除縱隔的范圍,術前放置米索前列醇片,可有效激活宮頸膠原酶、彈性蛋白酶,繼而改變膠原纖維排列順序,達到軟化宮頸的目的,減輕術中宮頸損傷[6]。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中應用B 超行顯像操作,并持續注入氯化鈉溶液于膀胱內,可使B 超顯像清晰,利于探查子宮縱隔情況,引導術中切除的部位、方向、深度等,提高手術操作的準確度,保障手術安全性,通過宮腔鏡可有效探查縱隔的長寬度、深度等情況,利于手術的順利實施,還可及時探查是否存在盆腔病變等并發癥進而同時治療,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不需要開腹,且僅切除少量縱隔組織,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在宮腔鏡引導下行切除、止血等手術操作,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利于術后子宮創面的愈合;術中使用針狀電極電切時,可有效控制切除縱隔的范圍,最大程度保護宮腔內膜,繼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有利于患者術后妊娠。本研究中,觀察組妊娠率、活產率較對照組高,提示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可改善不全子宮縱隔患者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宮腔鏡子宮縱隔切除術治療不全子宮縱隔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還可有助于提高術后妊娠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