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濮陽市范縣人民醫院介入科,河南 濮陽 457500)
肝癌起病隱匿,一般有癥狀進行就診時多數患者已發展至晚期,失去手術切除機會,增加臨床病死率[1]。臨床對于無法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通常予以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術等方式治療,但單一使用效果局限,聯合應用可提高治療效果[2]。而近年發展成熟的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具有視野清晰、精準病灶消融等優勢[3]。基于此,本研究分組探討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在肝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7年4 月至2018年5 月我院肝癌患者94例,予以TACE 治療的46例為TACE 組,在TACE 組基礎上予以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的48例為研究組。研究組男35例,女 13例;年齡 41~72 歲,平均(55.98±7.45)歲;腫瘤最大徑 20~80mm,平均(49.26±14.35)mm。TACE 組男 33例,女 13例;年齡 43~72 歲,平均(57.24±7.09) 歲;腫瘤最大徑 18~80mm,平均(47.29±13.91)mm。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經CT 等影像學與病理活檢檢查確診為肝癌,均為晚期;Child-Pugh 分級A、B級;至少有1個可測量病灶,均未接受過其他放化療治療;卡氏評分(KPS)>70 分;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廣泛肝外轉移者;合并嚴重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嚴重肝硬化者;認知功能障礙者;伴有重度骨髓抑制者。
1.3 方法
1.3.1 TACE 組:予以TACE 治療,局麻下經皮穿刺股動脈進行置管,在造影機監視下肝管經股動脈插管進入肝總動脈進行造影,部分患者實施膈動脈造影、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明確腫瘤滋養動脈,將導管插管于供血動脈內,向其注入奧沙利鉑100mg、碘化油,未能完全阻斷腫瘤病灶供血者予以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劑1/3~2/3 支,術后再次行肝動脈造影,評估栓塞程度與肝動脈分支血流,依據腫瘤大小確定治療次數,每次間隔約4周,術后常規進行護肝、止痛、加強營養支持等治療。
1.3.2 研究組:在TACE 組基礎上予以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TACE 治療同TACE 組,在TACE 治療7d 后進行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使用德國西門子的Emotion16 CT 機、微波消融治療儀、微波消融天線治療,行腹部CT 平掃確定患者腫瘤位置,囑咐患者取左側臥位或仰臥位,確定穿刺路徑、穿刺點,在熒光屏監視下選擇最短穿刺路徑,注意避開腸管、膽管、胃及大血管等;依據患者腫瘤大小、部位等設定微波功率(40~60W)、時間(5~8min),經引導針向病灶內注入生理鹽水,消融范圍>腫瘤邊緣約10mm;對于腫瘤長徑>50mm 者采用多點疊加消融擴大消融范圍,整個消融范圍在CT 監視下進行,注意肝內局部變化;消融結束后抽出穿刺針,進行針道消融,防止病灶通過針道轉移,然后行CT 增強掃描,觀察消融范圍是否覆蓋腫瘤靶區,來決定是否進行補充消融,術后治療同TACE組。
1.4 觀察指標:治療3個月后評估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CR):靶病灶無動脈期增強,病灶消失(維持1個月以上);部分緩解(PR):動脈期增強掃描顯示靶病灶最大徑縮小≥30%,維持1個月以上;疾病進展(PD):有新發病灶,或動脈期增強掃描顯示靶病灶最大徑增大≥20%;疾病穩定(SD):靶病灶縮小或增大介于PR 與PD 間,將CR、PR 計為客觀緩解率;免疫功能。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集兩組外周靜脈血,使用流式細胞儀測定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水平;生存率。統計比較兩組1年及2年生存率。
1.5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客觀緩解率:研究組客觀緩解率60.42%高于TACE組 39.13%(χ2=4.257,P=0.039),詳見表 1。

表1 兩組客觀緩解率比較 [n(%)]
2.2 免疫功能:治療后研究組CD4+及CD8+水平均優于 TACE 組(P<0.05),詳見表 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
組別 n CD4+ 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8 16.27±4.03 35.12±6.02 54.12±5.17 26.33±4.94 TACE 組 46 17.41±3.57 29.27±5.85 53.04±4.48 33.86±5.23 t 值 1.852 4.530 1.080 7.179 P 值 0.065 <0.001 0.283 <0.001
2.3 生存率:研究組1年生存率為70.83%,TACE組1年生存率為60.8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39,P=0.308);研究組 2年生存率為 56.25%,高于 TACE 組 34.78%(χ2=4.362,P=0.037)。
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但對于失去手術切除機會的肝癌患者,由于肝癌易發生血管侵犯,故臨床常用TACE 治療,但研究顯示單純應用TACE 治療臨床療效局限,難以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主要是化療藥物敏感性及供血動脈存在多條等致使腫瘤復發,增加死亡率[4-5]。
研究顯示,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TACE治療特殊部位肝癌,療效與安全性均得到臨床認可。而影像技術CT 具有更清晰的成像優勢,與微波消融術結合,可提高消融精準度。本研究在TACE 治療基礎上應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結果顯示,研究組客觀緩解率與2年生存率均高于TACE 組,說明較單純使用TACE 而言,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可提高患者客觀緩解率與2年生存率,主要是在應用TACE 后病灶邊緣血流速度減慢,間接增大微波消融范圍,此時應用微波消融可降低血流吸熱效應,避免消融溫度降低而影響效果;另一方面CT 引導后可明確界定瘤體邊界,提高治療精確度,且消融過程中實時監控便于定位與評估消融范圍,因此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長期效果更為肯定,可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肝癌患者自身細胞免疫受到嚴重抑制,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中CD4+水平低于正常機體,CD8+水平則出現明顯上升,使得腫瘤細胞更易侵襲正常組成。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患者后發現,治療后研究組CD4+及CD8+水平均優于TACE 組,表明較使用TACE 治療,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可改善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主要是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后機體釋放的腫瘤因子明顯減少,解除腫瘤對機體的免疫抑制,且熱效應滅活腫瘤細胞,刺激肝組織產生熱休克蛋白,形成復合物,參與機體腫瘤抗原呈遞T 淋巴細胞,激活細胞免疫,從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與單純使用TACE 治療相比,加用CT 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患者,臨床效果確切,能改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進而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