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玲 劉勤偉 王 玲(通訊作者)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52)
早產兒指胎兒在孕37周前(小于259 日)分娩的新生兒[1]。早產兒出生早期可能出代謝紊亂、貧血、喂養不耐受、聽力發育異常等不良事件,遠期可能會遺留生長發育落后、慢性肺疾病、腦癱等后遺癥[2-3]。本研究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模式,通過家長參與護理模式對患兒進行護理,效果較為顯著,且對患兒生長發育、家長護理知識有所提高,從而降低了家長焦慮情緒,能夠有效提高早產兒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8年1 月至2019年12 月收治的53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胎齡在37周以下;②父母行動能力較好;③父母均有較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患兒先天性心臟病;②參與家屬中有存在精神疾病者;③患兒嚴重呼吸衰竭;將53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為26例,觀察組為27例,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13例;胎齡28~35周,平均胎齡(32.12±2.56)周,體重 1.63~2.65kg,平均體重(2.21.±0.31)kg;觀察組男 12例,女 14例;胎齡 30~36周,胎齡平均(33.68±2.21)周,體重 1.53~2.86kg,平均體重(2.18±0.43)kg。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兒家長進行入院宣教、護理方法、出院指導等。觀察組采用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模式:建立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小組:成員主要為擁有豐富早產兒護理知識的醫生與護理人員組成,并每周對早產兒家屬護理知識培訓,內容包括日常護理、早期干預、體征觀察、身體特點等。心理護理:護士主動向家長作早產兒知識的講解,使其初步了解早產兒特點的變化、治療過程、預后及主要治療經驗,并有針對性地解答家長的疑問,以減輕其顧慮,提高家長的信任感,積極的配合治療。護理指導:①指導家長進行胸背部拍痰,對肺與氣管不佳患兒效果較好;②控制喂食量:剛出院回家的患兒,在2~3d 內食量還應與院內保持一致無需增加,由于環境的改變,會影響患兒腸道功能,因此需待嬰兒熟悉環境后,再增加其喂食量;③正確喂食方式:應采取少量多次或間斷式進行喂食。在患兒喝奶1min 后,可將奶嘴從患兒口中抽出,使患兒平順呼吸約10s,再進行喂食,這種間斷喂食方式,可減少患兒吐奶及對呼吸的壓迫。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早產兒護理第1個月與第3個月的體質量與身長、頭圍;②家長心理焦慮評估,采用中文版焦慮自評量表(SAS)[5],對患兒家長干預前與干預后進行比較。分值<50 分無焦慮,分值在 50~59 分為輕度,分值在 60~69 分為中度,分值>70 分為重度,分值越高表明其焦慮程度越嚴重;③采用早產兒護理相關知識調查問卷,對兩組家長對護理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估,該問卷主要包括新生兒喂養、撫觸、發育3 部分。總分為100分,分為3 項,其中喂養知識總分為40 分,撫觸知識總分為20 分,發育知識總分為40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知識掌握情況越好;④統計干預3個月內早產兒并發癥,具體為嗆奶、感染、營養不良。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生長發育比較:觀察組早產兒護理第1個月與第3個月的體質量、頭圍、身長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生長發育比較 ()

表1 兩組患兒生長發育比較 ()
觀察組對照組χ2 值P 值組別 n 27 26體質量(kg) 身長(cm) 頭圍(cm)干預1個月 干預3個月 干預1個月 干預3個月 干預1個月 干預3個月2.68±0.24 4.76±0.37 47.33±3.45 54.58±3.65 2.42±0.51 4.52±0.32 45.23±3.55 52.23±3.54 2.389 2.522 2.184 2.378 0.021 0.015 0.034 0.021 34.36±2.41 33.25±2.65 2.301 0.026 36.85±2.31 35.43±2.36 2.214 0.031
2.2 兩組家長SAS 評分比較:經過干預后兩組家長SAS 評分中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家長 SAS 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家長 SAS 評分比較 (,分)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27 49.34±5.23 36.45±3.56組別 n SAS對照組 26 t 值P 值48.34±5.34 0.689 0.494 41.35±3.34 5.163<0.01
2.3 兩組家長護理知識掌握程度:經干預后觀察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中喂養、撫觸、發育知識評分比較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護理知識掌握程度 ()

表3 兩組家長護理知識掌握程度 ()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組別 n 27 26喂養 撫觸 發育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22.25±2.47 34.59±4.34 11.68±1.36 18.44±2.42 22.56±2.45 30.23±4.56 12.34±1.56 15.35±2.44 0.459 3.566 1.644 4.628 0.649 <0.01 0.106 <0.01 23.64±2.18 24.35±2.26 1.164 0.250 37.73±3.15 33.56±3.31 4.699<0.01
2.4 兩組患兒并發癥比較:在對患兒干預3個月內,觀察組嗆奶、營養不良、感染等并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χ2=4.934,P=0.026),詳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比較 [n(%)]
早產兒過早離開正常宮內環境后,會出現各器官發育不完全,且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等都存在不足,免疫功能較正常產兒較差,因此病死率較為高,尤其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多見[6-7]。有研究報道,早產兒病死率高于正常兒較多,且胎兒胎齡和體質量與低于正常值越多,其病死率越高[8]。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早產兒進行護理干預,可降低其病死率,許多家長由于第一次做父母,缺乏早產兒護理知識及護理能力,易出現由于護理過程中操作不當,引發感染等惡性事件的發生。說明家長掌握相關護理知識以及技能知識,對于早產兒再患病率和生活質量改善效果較好,而本此研究采用的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模式對其早產兒護理進行干預。結果顯示,進行干預后觀察組1個月、3個月內患兒發育情況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家長焦慮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對早產兒護理干預中,采用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模式患兒發育較好,有助于緩解家屬的擔憂、焦躁心理。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低于對照組,表明家長參與綜合管理模式可減少其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其原因為本護理模式注重家長參與其中,且通過本次干預后,提高家長對早產兒護理知識掌握度及對患兒出現異常反應的觀察力,預防因就醫不及時造成的嚴重后果及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家長參與綜合管理護理模式應用在早產兒護理中,可有效提高家長護理知識,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使患兒健康生長發育,對其家長焦慮情緒也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