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泳聰 鄭楚健 歐曉丹 祝家盛
(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骨科,廣東 佛山 528100)
目前針對跟骨Sanders II-III 型骨折患者多采用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的方式,該方式經過應用后能夠對其產生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為進一步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并將中醫正骨手法廣泛推廣,本文將對正骨手法的聯合應用效果展開探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2 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Sanders II-III 型骨折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0例患者納入其中,同時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對照組與治療組患者的年齡均值分別為(48.24±2.69)周歲、(47.89±2.54)周歲;女性患者與男性患者之間的比例分別為14:26、15:2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治療組患者在此次治療中應用正骨手法結合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將患者體位至調整至俯臥位,用雙手將患者跟骨利用雙手掌根部用力向遠端牽引,與此同時將其進行擠壓。另外還包括膝頂法以及器械復位法。操作過程中需要保證手法輕柔,防止對軟組織造成進一步損傷。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對患者施以麻醉處理,調整體位,于預定手術位置進行切口的建立,使之機體組織能夠充分暴露。從距骨上將肌腱利用兩枚克氏針擋開,將其中的各種軟組織、血腫進行清理,并將關節固定復位。將凹陷面利用撬拔技術抬起,并利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在此期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利用X 線檢查,確認無誤后繼續運用克氏針固定,同時將微型鎖定鋼板置于其中。完成手術,將克氏針取出,將傷口沖洗完畢后,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術后采取常規抗感染處理,定期復查隨訪。對照組患者未采取正骨手法,單純應用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且與治療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包括術前等待時間、手術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另外包括隨訪12個月以后踝關節活動度評分情況。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末次隨訪時Bohler 角、Gissane’s 角分別進行測量和記錄,并進行對比分析。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進行比較和分析,包括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皮瓣壞死等。
1.4 數據處理:數據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分析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治療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在經過比對分析后顯示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踝關節活動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對比結果 ()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預后情況對比結果 ()
踝關節活動度評分(分)治療組 40 3.02±1.11 84.64±4.58 86.65±2.55 92.49±4.64對照組 40 5.81±1.02 89.64±3.64 94.58±2.49 85.79±3.72 t 值 11.7052 5.4053 14.0720 7.1252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術前等待時間(d)手術時間(min)術口愈合時間(d)
2.2 比較分析患者不同時期Bohler 角、Gissane’s角情況:患者在術前測量的 Bohler 角、Gissane’s 角指標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在結合治療以后,治療組結果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期 Bohler 角、Gissane’s 角變化情況 ()

表2 兩組不同時期 Bohler 角、Gissane’s 角變化情況 ()
組別 n Bohler 角 Gissane’s 角術前 術后2d 末次隨訪 術前 術后2d 末次隨訪治療組 40 16.49±2.64 30.11±2.19 29.87±2.11 103.46±9.49 120.59±4.18 119.67±6.84對照組 40 16.51±2.82 27.49±2.03 26.28±2.23 103.52±9.53 117.64±4.27 116.52±5.67 t 值 0.0327 5.5490 7.3957 0.0282 3.1223 2.2423 P 值 0.9740 0.0000 0.0000 0.9776 0.0025 0.0278
2.3 比較分析術后并發癥情況:治療組2.50%明顯比對照組 22.50%更低(χ2=7.3143,P=0.0068),詳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n)%]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目前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的方式比較常用,而根據研究發現,聯合正骨手法的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通過運用該方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跟骨長度、高度以及寬度的恢復,使局部軟組織遭受骨折塊的壓迫能夠得到緩解,從而確保軟組織得到良好保護,進一步保障接下來的手術工作順利實施[1-2]。此外,運用該方式能夠降低軟組織滲出、出血等問題,避免患者機體因創傷刺激因子的增加而導致全身或局部過度的炎癥反應,從而將腫脹消退時間進一步縮短,使術前等待時間得到有效縮短,促進手術質量的提升[3]。因此屬于一種中醫特色明顯、微創、安全有效的骨科手術治療方法,可以進一步促進患者臨床效果的提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術前等待時間、手術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更低;踝關節活動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術后不同時期Bohler角、Gissane’s 角均較對照組更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更低。
綜上所述,跟骨Sanders II-III 型骨折患者通過利用正骨手法結合跗骨竇入路微創治療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不但能夠對中醫正骨手法的推廣產生良好做歐陽,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骨科微創技術的水平,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