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河南省交通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溫勝強 圖 河南省交通事業發展中心
近年來,河南省立足公路點多、線長、面廣、管理難度大的實際情況,構建了“河南省普通公路和水路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按照“建設好是基礎、管理好是手段、養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是目的”的總體目標,平臺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等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了全省普通公路及橋梁、隧道、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一張網”,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普通公路建、管、養、運全鏈條的在線管理和監測,著力提升河南省公路水路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為加快交通強省建設、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河南省集成數字化公路的全要素資產、公路建管養數據、路網運行監測等信息,并通過地圖圖層與數據的形式,透明化、全景式、直觀化掌握河南省公路行業整體情況,主要分為兩大維度。第一維度為業務維度,按照計劃、工程、養護、安監等對公路行業日常工作進行業務細分;第二大維度以道路資產數字化為抓手,按照路、橋、隧、涵服務設施、設備和位置的不同類別,通過地圖繪制的圖層查看道路資產相關信息,為行業管理和指揮調度提供基礎支撐。同時,平臺縱向貫穿省、市、縣三級,省級統籌行業全局,市與市、縣與縣之間數據信息公開、透明,可相互比照、借鑒,初步形成三級綜合、立體式新型監管體系。
交通建設項目要盡量向進村入戶傾斜。河南共有4.6 萬個建制村、19.9萬個自然村、17.9 萬個20 戶以上自然村,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在此基礎上,2018 年,河南省實施農村公路“百縣通村入組”工程,提出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標。截至目前,20 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99%。
為加強對“百縣通村入組”工程的監管,以衛星遙感影像為底圖,結合道路數字信息、自然村組空間點位信息,以及通路現場實景照片信息,全面核實通村道路的工程技術標準和通達通暢等情況,確保打通公眾出行“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農民兄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了每個項目的規劃、計劃、招投標、進度、交竣工等全鏈條精細化監管體系。在計劃階段,縣農管中心根據下達的資金計劃編制項目,逐級上報,市、省兩級完成審核和備案。計劃下達之后,對項目招投標、工程進度及交竣工情況等實施全過程動態監管。為實現“市市都有示范縣、縣縣都有示范鄉、鄉鄉都有美麗農村路”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面對路網規模的持續增加,變革傳統管理手段勢在必行,而信息化則是變革的必由之路。河南省秉承創新驅動的理念,著力推進道路資產數字化及路長制管理、安全管理、路網監測信息化。
道路資產數量龐大、管理對象底數不清、數字化程度低,一直是制約公路管理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為摸清河南省公路資產底數,實現公路資產數字化、可視化,提升行業管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和服務公眾能力,河南省啟動了道路資產數字化工程,綜合利用激光點云、北斗定位、視頻影像、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全省普通國省道和重點農村公路進行全景采集,數字化處理沿線設施資產,提取道路沿線標志、標牌、林木等43 類資產,形成了點云、實景、公路資產矢量、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四類數據,編制了路網級數據、路線級數據、單元級調查數據、點級數據四大類別的道路資產資源目錄,初步建成河南省普通干線公路全要素資產數據庫。
在2021 年暴雨災害的水毀統計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河南省交通事業發展中心利用道路資產數據,精準定位臨水臨崖、急彎、陡坡等高風險路段,為道路的搶通和救援工作提供了一手資料。在水毀發生后,通過前后資產對比,精準統計資產損失情況,為部、省級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河南省公路通過激光點云測量車和無人機等技術設施設備,對全省普通國省道和重點農村公路進行全景采集。
在“路長制”信息化管理方面,河南省施行了“縣級總路長+縣、鄉、村三級路長”的管理體制。以蘭考縣為例,該縣共有530 位路長,其中縣道路長13 位、鄉道路長63 位、村道路長454 位。平臺能夠實時查看縣道、鄉道、村道等道路的路長信息及負責的道路信息,嚴格監管各級路長工作開展情況,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進一步壓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不斷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效能。目前,蘭考縣正在試點推行將交通執法、城管、公安、消防等人員下沉鄉鎮,組成綜合執法隊伍,統一納入路長制管理。
在安全管理方面,針對高風險路段,平臺建立了風險識別、安全整改的閉環業務流程。日常巡查人員在高風險路段現場,通過手機App 現場采集高風險路段、位置信息、圖像信息等,構建高風險路段數據庫;計劃、養護部門在安全管理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應用平臺分析高風險數據,形成整改項目庫。針對危橋改造,根據農村公路橋梁基礎數據和技術狀況評定數據,建立了危橋改造動態項目庫,構建了危橋項目“一張圖”。
在路網監測方面,綜合利用橋梁健康監測設備、邊坡位移監測設備、智能監控、雨霧行車誘導設備、彎道會車預警設備、道路自動除冰設備、可變情報板等設施設備,實現路網運行狀態感知分析及主動式道路安全服務,不斷提升道路安全管理水平。
通過對道路日常巡查、路況評價、橋梁檢測、養護工程等全流程的管理,實現路面技術狀況、橋隧技術狀況等可視化監管;綜合利用路面類型、養護評定、面層厚度和交通流量等數據,通過平臺養護科學決策模型實現路面長期性能預測、路面養護需求分析、路面養護效益分析等,提升養護決策的科學性。
在養護工程方面,平臺匯聚了全省自動化路況檢測、市縣日常巡查、交通流量、無人機巡查等數據,通過AI 智能算法,實現路面長期性能預測、路面養護需求分析、路面養護效益分析等,并生成包含道路小修保養、大中修工程養護的決策建議庫,省級養護部門據此制定相應的養護計劃,市縣組織項目實施,直至交竣工。

河南省構建了“河南省普通公路和水路管理平臺”,提升了河南省公路水路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日常養護方面,制定了四級響應機制,實行巡檢、上報、派發、處理、審核的動態閉環管理。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檢中發現的問題,通過手機App 上報平臺,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啟動相應的響應等級,由道班、縣、市、省分別處置,再由管理部門審核處置情況。針對逾期不處理的問題,超過一日信息標記變為黃色,超過一周信息標記變為紅色,超過兩周平臺自動對責任單位下發督辦通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道路的養護水平,保障農村公路高質量持續發展。
在建制村通客車監管方面,通過比對車載北斗系統和建制村的空間地理信息監管通車情況。在所有城鄉客運班車上安裝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實時定位城鄉客運班車的運行情況,將車輛運行軌跡與平臺建制村的位置進行匹配,實時監管各市縣建制村每天、每周和每月的通客車情況。截至目前,河南省全部建制村已實現通客車目標。
在通郵方面,通過在每一個村郵站設置打卡點,郵遞員通過汽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方式送達郵件時,需用手機打卡,平臺可實時監管每個打卡點工作情況。截至目前,河南省建制村已全部實現通郵目標。
總結河南省普通公路管理平臺的建設成果,可以用“四 個一”高度概況,即綜合調度“一 張圖”、運行監測“一張網”、行業監管“一體化”、數據應用“一中心”。
將公路全要素資產的數字化信息、涵蓋公路建管養的業務數據統一匯入GIS 地理信息系統,全景式、直觀性地呈現諸如養護路況、橋梁狀況等信息,實現在建項目的實時可視化監督管理。同時,針對限高限寬設施、建制村自然村通硬化路、安全隱患路段排查治理等社會關注的熱點、痛點、難點問題,綜合利用高分遙感、互聯網圖商街景、道路快速掃描提取及定期上傳實景照片等手段,切實提高信息獲取和問題處置的及時性,提升行業管理及服務公眾的能力水平。
綜合利用交通運行監測、業務管理終端、應急調度終端、智能安全場景等各類設施設備,組成多網合一的綜合性感知服務網絡,有效提升路網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災害風險的預測研判和應急處置能力,為公眾提供更安全、更暢通、更便捷的出行服務。
堅持“頂層設計、統一建設”的原則,省、市、縣三級人員通過“一個平臺、一套數據”,串接起公路建管養運全壽命周期管理及項目全過程管理,加強不同業務間的有效銜接、協同,將傳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精細化、智慧化、一體化的綜合管理模式。
全省一個數據庫,匯聚全行業各級部門采集生成的全部數據,根據不同業務需求,利用數據中心的人員技術力量進行專題性整合、管理、分析,提升數據質量和實用效能,輔助業務科學決策,實現靶向化、精準化、精細化管理。
河南省堅持以數字化賦能普通公路建設,為服務鄉村振興,建設交通強省,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譜寫著新時代中原的絢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