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就在落實。興蜀公司在歷經“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災后重建的生與死考驗后,再次踏上重建之路。3年多的時間里,這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興蜀鐵軍”與眾多國內一流設計、咨詢、監理、施工企業一道攻堅克難,通力協作,全力以赴開展重建工作,運用新理念、新管理手段從質量、安全、進度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全過程項目建設管理,為項目整體質量持續提升奠定扎實基礎。
興蜀公司在新川九路建設管理中,從項目準備階段的場地、站點、駐地標準化,到施工過程中的原材料、裝備等各要素的準入制,再到各個分項首件工程認可制,都制定了一整套精細標準,形成《新川九路項目管理制度合集》。為實現“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管理目標,在建設之初,就深入細致地開展了分級分類教育培訓,先后在全線召開試驗檢測、計量支付、工程變更、環境保護等專題培訓會60余次,使規范化施工的理念落實到各項目部、各班組、各作業人員。
在建設過程中,各施工、監理單位科學組織施工,大力開展技術攻關,深入探索施工工藝、技術、方法,精心抓好關鍵工序過程管理,對現場發現的質量問題采取“零容忍”態度,努力提升示范工程創建實效。通過精細化、標準化建設,新川九路實現了項目駐地建設標準化、試驗室建設信息化、鋼筋及拱架加工工廠化、拌和站預制廠集約化、景區及場鎮施工市政化。
在新川九路建設中,興蜀公司在堅持傳統的管理手段基礎上,依靠新技術,引入數字化的管理方式,顯著提高了項目管理效能和智慧化水平。通過建立智慧交通一期工程實現關鍵試驗數據實時上傳永久保存,做到了質量可追溯。在隧道、拌和站及生產設備上應用遠程監控及數據傳輸設備,特別是在全線長大隧道應用“數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對隧道施工作業全過程、不間斷的24小時遠程監控,將現場監控與互聯網遠程數字視頻監控相結合,有效彌補了傳統管理手段的不足。
新川九路作為通往世界級景區的唯一通道,它的早日建成通車事關百姓福祉與阿壩州經濟發展,“急”是橫在建設者面前的第一道難關。
盡管任務緊急,興蜀公司在建設管理中始終遵循規律和科學,在項目進度管控中,采用從總體到局部、多級多類的計劃管理體制,將項目管理總體計劃目標按單位、分部、分項工程劃分,將任務分解細化到年、季、月、周、日,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縮短施工工期,確保建設任務高質量按期完成。自開工建設以來,興蜀公司累計編制各項進度計劃230余份,為有效管控施工進度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能化隧道指示系統

智慧指揮大廳
圍繞2020年九寨、漳扎、神仙池3座特長隧道主體工程完工的目標,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復工緩慢、地質條件差、外部道路中斷、景區車輛干擾大等情況下,為確保工程進度,CJ2標兩個隧道超常規投入8臺二襯臺車,高峰時期隧道各個作業面投入施工人員370余人,對隧道拌和站采用空氣能電鍋爐加熱料倉、拌和用水及暖風機組加熱料倉,保證冬季混凝土出料溫度控制在15攝氏度左右,把冬季停工期間滯后的進度搶回來,實現比合同工期提前4個月完工。
為確保九寨溝縣城至溝口段瀝青路面能在2019年9月20日前鋪筑完成,新川九路以“百日會戰”的方式掀起大干高潮,在短短33公里的路面超額配備了5套瀝青攤鋪機,同時拉開場面不分晝夜大干快上,新川九路指揮部全員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堅守一線100余天,通過近半年的攻堅克難,較合同工期提前9個月實現路面鋪筑完工。
2020年10月,新川九路實現全線隧道貫通,2021年8月,在地震四周年之際項目實現全線通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川九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