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桂
(威寧縣生態環境監測站,貴州 威寧 553100)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濕地生態系統包括多個生態要地,主要有水田、河流、淺海、沼澤等。其中,高原湖泊濕地具有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等諸多作用,是周圍環境與湖泊進行能量、物質交換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使高原湖泊濕地充分發揮自身功能作用,應正確掌握該生態系統的具體功能,并立足于實際污染情況分析可持續發展策略,從而保護我國生態環境。
高原湖泊濕地是從開敞湖面到陸地的過渡區域,因而其功能主要體現在水文、生態、社會和經濟方面,不僅能夠為周圍居民提供水資源,還可以調節徑流,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其具體功能如下。
對于高原湖泊濕地(圖1)而言,其并非是單一的湖泊或濕地,主要分為永久性淡水河以及季節性淡水湖,風景秀麗,生態環境良好。

圖1 高原湖泊濕地
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之一,高原湖泊濕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水文調節。一般情況下,高原湖泊濕地面積較大,流域面積廣闊,蓄水量較大。而且,在季節的交替變換下,高原湖泊濕地將成為周邊河流的小型蓄水庫。隨著降水季節的到來,匯入高原湖泊濕地的河流流量增加。當降水季節過去后,冬春季節水流量減少,高原湖泊濕地周邊的河流可能會出現斷流等情況,這時,高原湖泊濕地的水文調節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該問題,即蓄水功能和補水功能可以調節水流量分配不均等問題,均化洪水,避免洪澇災害的發生[1]。此外,高原湖泊濕地還具有過濾降解的功能作用,由于該生態系統具有良好生態環境,一些動植物或水中微生物會通過化學合成、物理過濾以及生物吸附等方法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處理與轉化,轉變為有益物質,從而有效凈化高原湖泊濕地及周邊河流、水體的水質。總而言之,在水文調節方面,高原湖泊濕地具有蓄水、補水、調節徑流、降解有毒有害物質、凈化水質等功能。
生態功能的發揮主要依托于高原湖泊濕地獨特的土壤和氣候等環境,由于高原湖泊濕地面積規模較大,可以為當地瀕危的珍稀動植物提供良好生存與繁衍環境。以威寧草海高原湖泊濕地為例,該高原湖泊濕地屬于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夏季濕潤,且冬暖夏涼、光照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1805.4 h,年平均氣溫約為10℃,無霜期204 d。在該氣候環境下,湖泊濕地整體環境優越,不僅具有獨特的水溫,其土壤也較為肥沃,極大地滿足了當地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生存、繁衍需求,這對保護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本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系統,在高原湖泊濕地充分發揮自身水文調節功能和生態功能作用的同時,其秀麗的景觀和獨特的自然風貌也具有極高的觀光旅游價值。除此之外,由于高原湖泊濕地保護了周圍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這為生態系統、珍稀動植物等方面的科研和教育工作提供了自然范本。具體而言,我國乃至世界上的大多高原湖泊濕地都是瀕危珍稀動植物的主要棲息場所,其社會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為科研和教育工作提供資料。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體現在綠化方面,相關機構和人員還要明確各類物種的棲息需要,以此落實恰當保護工作,促進其繁殖和延續。對于珍稀動植物保護工作而言,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而群眾了解珍稀動植物的渠道之一就是教育學習。通過維持高原湖泊濕地功能,營造良好生態環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獲得準確的珍稀動植物的圖片和觀察資料,這對動植物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②為人們提供休憩、養生之地。在大多情況下,高原湖泊濕地常被作為景觀美學、休閑娛樂之地,獨特的自然風景能夠有效調節人們高壓生活下的狀態。因此,適宜的生態格局也能增強高原湖泊濕地的社會功能[2]。
高原湖泊濕地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還可以提供人們生存、生產所需的礦物資源和水資源。由于高原湖泊濕地儲水量豐富,可以滿足周邊居民日常所需水量,不僅有效解決了水資源供應問題,還能避免原本水資源運輸等環節出現的浪費,發揮了高原湖泊濕地獨有的巨大效益。另外,隨著城市建設進度加快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人們面對的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休閑旅游成為社會大眾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高原湖泊濕地風光秀麗,圍繞該生態系統可以發展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此外,通過合理開發高原湖泊濕地中的泥炭等能源還可以滿足生活生產的能源使用需求。
高山湖泊濕地所在地區周邊居民大多以農業生產為主,但是相較于當前愈發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高原湖泊濕地周邊地區大多仍采用典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加上農業從業者文化水平較低,對農田化肥施用認知不夠正確、合理,尤其是化肥施用量、施用方式等方面。在該情況下,若是遇到降雨,隨著地表、地下水體的流動,部分化肥將會逐漸滲透至土壤下層,最終污染高山湖泊濕地。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湖泊濕地,高原湖泊濕地的水禽多樣性更為理想,農田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將會影響到高原湖泊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不同類湖泊濕地水禽多樣性指數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類湖泊濕地水禽多樣性指數
除種植業以外,高原湖泊濕地周邊農戶會積極發展家禽養殖業,尤其在生態農業背景下,家禽養殖勢必會產生大量畜禽糞便。畜禽糞便不僅存在大量有機物質,還缺乏統一收集管理措施,一旦遇到降水天氣,或開展農業灌溉,未得到合理處理的部分畜禽糞便將會排進高原湖泊濕地,其有機物質將增加水體氨氮,影響水體水質,導致高原湖泊濕地水質凈化壓力增加,無法為周邊動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環境,甚至嚴重威脅到高原湖泊濕地發展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3]。
從高原湖泊濕地普遍的污染現狀來看,導致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周邊居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和廢水未按相關標準規定排放,尤其是在高原湖泊濕地周邊存在較為密集的居民聚落的情況下,大量生活污水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加上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差,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在降雨天氣和地表、地下徑流流動的作用下,最終進入高原湖泊濕地流域,對水體水質造成污染,不利于生態環境良性運作。
由于高原湖泊濕地周邊大多都存在農業用地,例如,威寧草海高原湖泊濕地,其周邊農業比重高達95%。為有效緩解農業化肥對高原湖泊濕地造成的污染,要立足于農田化肥施用量、施用方式等方面發展綠色農業。具體而言,以“綠色農業、綠色施肥”原則為基礎盡量將肥料替換為農家肥,將其作為開展農業工作、增加土壤養分的主要肥種,從根本上避免化肥污染。另外,還可以施加農家肥有效消耗一定量的畜禽糞便,同時滿足多方面需求。除此之外,在調整化肥施用結構和方式時,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專業化培訓教育,指派專業人員指導農業從業者施用肥料,將科學施肥原則落到實處,一方面提高肥料利用率,另一方面合理把控肥料施用量,減少肥料營養物質的流失,降低污染高原湖泊濕地水體水質概率。出于農產品對營養物質需求的考慮,農業從業者還要科學選擇農藥種類,多使用無污染或低毒的農藥,進而將后期可能出現的污染問題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促進農業綠色、高效益發展的同時,保護高原湖泊濕地周邊環境,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功能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由畜禽糞便造成的高原湖泊濕地污染問題,主要解決措施是加強區域化治理,依托于區域綜合規劃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為高原湖泊濕地功能作用的發揮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在開展區域化治理工作時,要將可持續發展貫穿工作始終,綜合考慮高原湖泊濕地周圍自然、社會和經濟要素,針對畜禽糞便導致的污染問題落實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有的放矢。如做好水生植物打撈與利用工作(圖3)。

圖3 水生植物打撈與利用
在以無害化方法處理畜禽糞便時,應將其分為液態排泄物和固態排泄物分別處理,前者主要是根據養殖業發展情況適當增加化糞池,并在其底部做好防水處理,使畜禽糞便得以順利轉變為無機質,實現無害化處理;后者則是采用堆放、制沼氣、生物發酵等方法,挖掘畜禽糞便的能源化和飼料化潛能,及時處理畜禽糞便,避免其影響高原湖泊濕地水體水質[4]。另外,還可以打造人工凈化濕地,以某地區為例,具體的人工凈化濕地工藝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人工凈化濕地工藝流程
為降低高山湖泊濕地附近居民帶來的人為影響,及時處理生活污水和廢水,應健全當地基礎設施和污水處理體系,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宣傳并鼓勵村民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不斷增強當地村民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保護高原湖泊濕地,促進其生態化、健康化發展。具體而言,落實健全的垃圾投放管理機制體系,有關政府部門要加強污水亂排等現象的管理和懲罰,警示周邊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管理工作中,約束自身行為。此外,根據周邊居民具體人口密度適當增加污水收集管線、污水處理廠等,加強污水截留等管網設施建設,從而利用完善的污水、廢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提高當地污水處理效率。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時,應同時開展基層線下和線上宣傳教育工作,利用覆蓋面更廣的網絡開展線上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從而促進高山湖泊濕地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為保證高原湖泊濕地的可持續發展,應正確把握該生態系統具有的水文、生態、經濟、社會功能,以恢復功能為基礎落實綠色農業,完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從而減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