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貴,王建余,鄧 艷,范澤富,范澤金,高發富,吉 勇
(鎮雄縣農業農村局,云南 鎮雄 657200)
河流水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國家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開始啟動,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同時,還應清醒地看到流域水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例如,重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加大畜禽水產養殖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減少農業污染,實現流域水環境可持續發展[1]。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相關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的生態治理安排部署,赤水河流域(鎮雄段)以革命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赤水河流域(鎮雄段)涉及鎮雄縣赤水源鎮、芒部鎮、尖山鄉、果珠鄉、林口鄉、大灣鎮、雨河鎮、花朗鄉、以勒鎮、坡頭鎮、潑機鎮、魚洞鄉、黑樹鎮、母享鎮等14個鄉鎮、107個村(社區)、2248個村(居)民小組,流域國土面積1634.4 km2。截至2020年,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的作物播種面積為133.3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4.15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78.08%,主要為玉米50.83萬畝、薯類36.70萬畝、小麥7.00萬畝、水稻0.94萬畝、大豆4.07萬畝、蠶豆1.23萬畝、蕎麥1.09萬畝、高粱0.12萬畝、雜糧豆2.17萬畝;經濟作物5.88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4.41%,主要為煙葉3.47萬畝、油料2.22萬畝、魔芋0.12萬畝、藥材0.07萬畝;蔬菜作物18.47萬畝,占總播面積的13.85%,主要為葉菜類10.61萬畝、根莖類3.10萬畝、茄果類2.34萬畝(其中辣椒2.21萬畝)、瓜類0.27萬畝、蔥蒜類0.14萬畝、菜用豆0.18萬畝、其他蔬菜1.83萬畝;其他作物4.8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3.66%,主要有綠肥3.39萬畝、青飼料1.01萬畝、其他0.49萬畝。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赤水河流(云南段)域保護治理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減、增、鏈、綠、種”五字訣調“深”、調“好”、調“順”、調“優”、調“細”種植業結構,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2]。
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種植蔬菜需要高肥水、高農藥,而小麥是高農藥低產出作物,對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生態環境勢必造成水源污染問題。因此,到2025年,蔬菜和小麥種植面積“只減不增”,其中蔬菜播種面積比2020年減少5.5萬畝,小麥減少2萬畝以上;豆類、蕎麥、水稻、油菜等環境友好型作物播種面積“只增不減”,其中,種植豆類(含綠肥)作物11.5萬畝、蕎麥3.5萬畝、水稻1.2萬畝、油菜3.5萬畝;玉米、馬鈴薯、烤煙等主要糧經作物穩中有升,種植玉米51萬畝、薯類37萬畝、烤煙3.2萬畝。流域內的種植業結構明顯得到優化,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
(1)政治引領,責任擔當調整。把落實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和云南省、昭通市關于打贏赤水河保護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作為檢驗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標尺,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切實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以革命性的態度和措施抓好赤水河流(鎮雄段)域種植結構調整。
(2)重點突出,分類施策調整。赤水河流域(鎮雄段)干支流核心區范圍內的耕地要嚴格管控高耗肥耗藥蔬菜種植,重點發展豆科作物、油菜等生態友好型作物和高端設施農業;其他地區減少高耗肥耗藥蔬菜、魔芋、低產小麥等種植面積,擴大豆類作物、苦蕎麥、水稻、油菜等生態保育型和環境友好型作物種植規模[3];玉米、馬鈴薯、烤煙、優質水果等重要糧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3)創新驅動,提質增效調整。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4]。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和裝備保障能力建設。
(4)政府主導,全民參與調整。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的要求,成立鎮雄縣“一調兩減”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制,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在縣農業農村局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縣級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主動橫向或縱向溝通,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種植結構調整工作機制。赤水河流域(鎮雄段)各鄉鎮、街道要強化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主要任務分解到年度,細化到村(社區)、組,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著力營造共同參與流域保護治理的社會氛圍,推動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分區制定流域農作物種植負面清單,減少種植業結構不合理現象,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在赤水河流域(鎮雄段)核心區實施“一禁一限”,即流域河灘地禁種一切農作物,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30 m范圍內限種高耗肥耗藥蔬菜(大白菜、蒜、芹菜、花椰菜、西紅柿等)和低產出作物(小麥等)。在赤水河其他區域實施“二控”,即控制蔬菜和小麥種植面積確保到2025年,流域內的蔬菜播種面積減少5.5萬畝,小麥減少2萬畝。
分區域制定流域農作物種植正面清單,擴大環境友好型作物、生態保育型作物的種植規模[5]。在赤水河流域(鎮雄段)核心區著力實施“五增”,即增加綠肥等環境友好型作物種植面積,增大水稻、大豆、蠶豆、油菜等4種生態保育型作物種植規模。在赤水河流域(鎮雄段)其他區域致力“四增”,即增大豆類、蕎麥、油菜、綠肥等作物的種植規模。確保到2025年,赤水河流域(鎮雄段)豆類(含綠肥)、蕎麥、水稻、油菜種植面積分別達11.5萬畝、3.5萬畝、1.2萬畝、3.5萬畝。
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種植結構調整目標清單如表1所示。

表1 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種植結構調整目標清單 單位:萬畝
以“糧—豆、菜—豆、煙—豆、糧—肥”輪作和水旱輪作等環境友好型與生態保育型輪作模式推廣為抓手,小春季節重點擴大小春豆類、油菜等作物種植規模,大春季節重點擴大早春馬鈴薯、青飼玉米、鮮食玉米、豆類、蕎麥、水稻、高粱等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種植業結構系統的優質元素占比。同時,更加注重上下茬作物的生態“鏈接”,并加強試驗示范引導,落實種植結構調整措施,到2022年在赤水河流域(鎮雄段)建設試驗示范樣板12.6萬畝,其中玉米、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示范樣板各2萬畝,耕地糧豆輪作5萬畝,生物多樣性優化種植(玉米大豆帶狀種植)2萬畝,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1萬畝(即馬鈴薯+青飼玉米種植0.1萬畝,馬鈴薯+苦蕎種植0.1萬畝,高粱種植0.1萬畝,鮮食玉米種植0.1萬畝,竹丫糯種植0.1萬畝,水稻旱種0.1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保護地種植0.3萬畝,植物富硒技術應用0.1萬畝)。到2025年,力爭各種措施示范推廣面積達到35.3萬畝,其中玉米、馬鈴薯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各5萬畝,耕地糧豆輪作種植5萬畝,生物多樣性優化種植(玉米大豆帶狀種植)5萬畝,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15.3萬畝(即馬鈴薯+青飼玉米種植2萬畝,馬鈴薯+苦蕎種植3萬畝,高粱種植0.2萬畝,鮮食玉米種植2萬畝,竹丫糯種植0.1萬畝,水稻旱種1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保護地種植5萬畝,植物富硒技術應用2萬畝),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種植結構調整措施年度清單如表2所示。在種植方式上,采用玉米與薯類,玉米與豆類、小麥與豆類、油菜與豆類、糧食與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間套種等模式,抑制病蟲害發生,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促使種植業結構系統要素更加有序,功能更加順暢通達。

表2 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種植結構調整措施年度清單 單位:萬畝
以提高綠色產業規模、質量、效益為重點,以增強綠色產業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培育形成農業發展新動能和新業態。鼓勵對流域核心區集中統一流轉土地,建立綠色有機農業產業示范區,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生態農產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開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積極推行播種、施肥、病蟲防控、收獲等全過程社會化服務,強化標準化綠色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鼓勵開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發展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種植模式,建設綠色、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規模[5]。力爭到2025年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30個、綠色食品認證數量達到2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到達5個。
注重良種良法推廣,突出優質高產高抗耐瘠品種和多功能種植方式,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在品種結構上,加大農作物抗病耐瘠新品種引試、示范及推廣工作力度,馬鈴薯選用云薯系列及昭薯系列、玉米選用云瑞系列及貴畢系列、小麥選用云麥系列等抗病耐瘠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推廣應用率達100%,抗病耐瘠新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逐年增加。在農作物種植模式上,重點推廣馬鈴薯玉米“二套二”、玉米大豆帶狀種植、“玉米輕簡化”、馬鈴薯+青飼料(鮮食)玉米、馬鈴薯+富硒苦蕎等栽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減少病害發生率,提高農產品質量。在二半山及其以上地區重點推廣生物多樣性優化栽培技術,覆蓋全生物降解地膜保護地栽培等;在赤水河流域(鎮雄段)面山一側有條件的區域實施“等高線”種植,減緩地表徑流,減少入河污染物。
綜上所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赤水河流域(鎮雄段)的生態環境面臨許多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對此,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重要突破點。赤水河流域(鎮雄段)正在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優化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真正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