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玉,蒲盼盼,邱珂珂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神經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0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損傷類型,多由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意外跌倒、機械砍砸等暴力因素造成[1]。多數患者顱腦損傷后可能出現意識模糊、神志不清、頭暈頭痛、記憶喪失、惡心嘔吐等表現,嚴重者殘疾或直接死亡。因為顱腦外傷具備起病急、進展快、危害大、并發癥多等特征,所以對臨床治療與護理具有較高要求[2]。目前,顱腦外傷治療,尤其是中重型顱腦外傷主要采用手術療法進行治療,而手術治療具有一定操作風險,容易讓患者產生不確定感,加之,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受損,認識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不同程度下降,導致患者治療期間產生明顯焦慮、擔憂、不安、恐懼、抑郁等情緒,不利于治療效果提升[3]。有研究發現,顱腦外傷治療期間,加強護理干預,不僅能夠緩解患者軀體癥狀,也能夠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降低患者術后風險,利于患者預后[4]。而細節護理是基于整體護理、人文護理、優質護理等理論深入探究下形成的一種科學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能夠以維護患者利益,保障患者健康為己任,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做到嚴謹有序、體貼周到、盡善盡美,保證護理任務的高效率、高質量完成[5]。本研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到顱腦外傷患者護理中,效果顯著,具體報告如下。
80例入組研究對象均選自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本院接神經外科受顱腦外傷治療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2組,對比其一般資料(見表1),差異較?。≒>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顱腦外傷確診;②外科手術治療;③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臨床各項診療、護理、康復任務。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②伴有精神類、腫瘤類、血液系統類、傳染類疾病等;③心臟、肝臟、腎臟等功能不全。
對照組基礎護理,具體包括相關檢查指導;生命體征術前術后監測;遵醫囑指導患者服藥;了解患者術后軀體感受,給予疼痛嚴重患者、焦慮明顯患者、失眠多夢患者、切口感染患者等積極有效處理。
觀察組強化基礎護理同時為患者行細節護理干預,包括心理細節護理、營養細節護理、疼痛細節護理、并發癥細節護理、康復訓練細節護理、皮膚細節護理、呼吸道細節護理等。就心理細節護理而言,護理人員在患者清醒后耐心詢問其感受,并根據患者語言描述、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表現,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個體化心理疏導,如果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較為嚴重,則在專業醫師輔導下進行調節。就并發癥細節護理而言,護理人員在全面掌握患者健康狀況的基礎上評估其感染、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預防措施。如高感染風險患者,加強口鼻腔分泌物清潔力度;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定期更換貼身衣物,修剪指甲,剃胡須,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并做好日??諝庀麣?、地面清潔等工作;關注切口皮膚變化,及時更換敷料;關注術后各導管變化,及時發現和處理導管滑脫、彎折、堵塞問題。如高誤吸風險患者,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幫助患者合理選擇食物類型、進食體位、進食方式,并在患者進食后檢查與清理口腔殘留。
①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與抑郁自評量表評價,百分制,得分越低說明心理狀態越好[6];②疼痛狀況:簡明疼痛評估量表(BPI)評價,十分制,0分最輕,10分最痛[7];③康復狀況:以意識狀況、肢體狀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分別采用GCS(3~15分)量表,Lovett肌力分級標準表(0~5級),Barthel指數評分法(0~100分)測定,均得分(等級)越高說明患者康復狀況越 好[8-9];④安全狀況:統計護理期間感染、壓瘡、血栓、誤吸等并發癥發生率;⑤滿意程度:采用自制問卷評分(Cronbach's α>0.78),百分制,40分以上視為滿意,統計滿意率。
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數(n)、率(%)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觀察組下降明顯,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分)
注:對比本組護理前,&P<0.05,下同。
兩組BPI評分在護理后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BPI評分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BP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BPI 評分比較(,分)
在護理后兩組機體功能逐漸恢復,但觀察組康復狀況更好,GCS、Lovett等級、Barthel指數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GCS 評分、Lovett 等級、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4 兩組GCS 評分、Lovett 等級、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20.00%,而觀察組5.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滿意度較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滿意程度對比[n(%)]
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機械事故等是引發顱腦外傷的重要因素。隨著近些年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建筑事業的高速發展,工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顱腦外傷患病人數不斷增加。當前,我國顱腦外傷年患病人數超過1300萬,其發病率約占外傷發病率的20%。顱腦損傷后可能導致腦組織局部結構改變,降低腦部功能,造成傷者殘疾或死亡。手術治療雖然能夠緩解患者癥狀,解除患者生命危險,但術后容易出現腦積水、術后感染、術后壓瘡等并發癥,且患者存在的肢體運動功能損傷、認知功能損傷需要通過康復護理改善。因此,顱腦外傷患者治療期間給予積極、有效臨床護理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現實意義。
原素敏[10]研究認為傳統常規護理具有局限性,無法滿足患者心理護理需求,不利于患者心理精神狀態改善、護理滿意程度提高,故提出優質化細節護理方案,結果顯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顯著改善,并發癥發生率由以往常規護理的19.05%下降至4.76%,護理滿意度由以往常規護理的76.19%,提高至92.86%,生理、軀體、情感、精神等質量水平大幅度提高,證明優質化細節護理能夠兼顧患者各方面需求,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與之大致相符,結果中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雖然焦慮、抑郁評分均大幅度下降,但接受細節護理干預的患者評分降低幅度更大,得分和接受基礎護理干預患者存在明顯差異,說明細節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改善存在積極影響。顱腦外傷起病急,病情多危重,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加之人們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感,對手術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感,導致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較正常人差,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多且嚴重[11]。細節護理下,護理人員能夠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并以足夠的耐心、細心進行調節,幫助患者重拾自信,重構認知,重換神采,增加患者心理愉悅感、舒適感。與此同時,細節護理下,共見2例(5.00%)并發癥,且經抗生素治療、皮膚強化護理后轉歸,說明細節護理對患者術后并發癥預防存在積極影響。顱腦外傷患者特征決定其在術后容易出現感染、壓瘡、穿刺位置血腫、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細節護理能夠針對這一問題,進行預見性護理,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讓臨床療護更具安全性。此外,細節護理注重患者軀體癥狀與功能康復,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可圍繞患者疼痛程度、肢體運動功能損傷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低情況等,針對性制定疼痛管理與康復訓練措施,提高患者生理舒適度,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12]。所以本研究觀察組患者BPI評分更低,GCS評分、Lovett等級、Barthel指數更高。另外,細節護理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性,促進了護患溝通,利于和諧護患關系構建,利于患者滿意度提升。本研究中顱腦外傷患者經細節護理,滿意度達到95.00%。
綜上所述,在為顱腦外傷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臨床可引入細節護理模式,以此促進患者健康恢復,獲取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