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新型社會治理格局下,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應該利用好政府公共關系這個平臺,實現政府與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的良好互動。地方政府應重視公共關系的構建和發展,積極轉變觀念,加強與社會組織及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關系狀態,以對話協商的方式促使各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并達成共識。
關鍵詞:地方政府 公共關系 構建
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新時期社會治理的新要求,是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新型社會治理體系要求社會各界協同合作,強調多元主體對社會事務的合作治理,要發揮各管理主體的協同共治作用,必須加強政府、社會組織以及民眾之間的信息交流,而政府公共關系正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掘和利用的溝通平臺。[ 1 ]因此,政府要積極開展公共關系,加強與社會組織以及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關系狀態,以對話協商的方式與各主體就公共事務的管理達成共識,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作用。
一、政府公共關系的涵義
政府公共關系,即政府在運用公共權力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實現政府公共管理目標的過程中,將公共關系相關知識技能引入到政府工作中來,通過信息的傳播和反饋來協調政府與其他社會管理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樹立政府良好的信譽與形象,維護和發展各種內外關系,以體現政府根本職能的一種管理思想和實踐活動。[ 2 ]政府公共關系就其主體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落實各項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政府公共關系是政府做好社會管理工作的強有力手段,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新型社會治理格局下政府公共關系構建的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公共關系由西方國家引入我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各級各類政府組織的職能、工作性質及其所面臨的環境和要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政府組織開始關注并通過開展公共關系工作密切與公眾的聯系。政府公共關系是一門講究協作的關系活動,它通過信息的傳播來溝通、協調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以及公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實現良性、暢通、合作的發展,進而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和諧。因此,政府要通過開展公共關系活動做好溝通工作,協調好內外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 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由于能力有限,缺乏靈活性,原來的管制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影響了政府效能的發揮,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統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轉變。美國學者登哈特提出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中重視對公平、正義、公民參與等社會價值的關注,對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重新進行定位和界定,提出“政府的職能是服務”,就是要提升政府的服務理念,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讓權力回歸社會。社會治理要求具有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有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社區以及公民等建立起密切、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協商對話,達成共識,形成市場的、法律的、文化的、習俗的等多種管理方式,強調彼此之間的自愿平等與合作。這體現了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治理手段的多樣化,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是我國政府“善治”的內在要求,特別是對基層政府而言,開展公共關系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政府日常工作。
2. 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政府公共關系建立在沒有權力強制、平等和自愿選擇的基礎上,維持和發展與公眾之間的關系,采用雙向溝通的柔性手段進行協調管理。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涵蓋整個轄區,對轄區內的公共事務負有主要的管理職責,社會各界有共同治理的權力。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除了在事實層面與社會各界進行協商、交換,達到利益互惠,在價值層面,各方也應當通過對話進行價值的分享,獲取最大程度的認同。政府通過發揮傳播溝通、行為規范等職能,綜合運用多種公共關系活動方式與社會公眾建立良好關系,使其方針政策能夠順利實施,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提高其公信力。[ 3 ]這種價值追求與實現民主政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當代政府公共關系的歷史使命與責任,這要求政府以雙向溝通、對話協商的方式與各主體就公共事務的管理達成共識。
三、 地方政府公共關系發展中的困境
1. 地方政府自身對公共關系的認識不足
公共關系發展到今天,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相比誕生之初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相比于企業公共關系的發展,我國政府公共關系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公共關系的實踐早期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層面,地方政府對公共關系的認識和運用較為滯后。政府對其自身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功能等方面的認識還存在欠缺,許多政府工作人員的公關意識較為淡漠,意識不到政府公關活動的重要性,更談不上將其滲透到政府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來,并且很少有政府機構設立專門的公共關系職能部門來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2.缺乏平等對話溝通的環境
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認為,有溝通才有理解,溝通的本質是雙向溝通,有效溝通取決于能否有一個自由、平等的溝通環境,所以政府在執政過程中,要與公眾創建一個平等對話的機制。有的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開展公共關系活動往往只是簡單的張貼公示一些文件,或是簡單的傳達政策,缺少一些實際的溝通,沒有為公眾創造平等的溝通環境,更沒有為他們提供表達自己意愿的空間,從而阻礙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3. 公眾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意愿不高
長期以來,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管制地位,使得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對政府的認同及支持弱化。一些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未能正確認識和定位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能動作用;政府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手段缺乏靈活性,比如,在協調不同群體利益關系的過程中,有些政府部門的手段僵化、強硬而導致矛盾升級;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不夠,公眾參與渠道不通暢,都直接影響了公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愿。
四、地方政府構建公共關系的路徑
新型社會治理格局要求治理方式由主要依靠政府的單向管理轉向政府和多元主體良性互動,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事務中來。[ 4 ]因此,要利用好政府公共關系這個溝通平臺,實現政府、社會組織以及民眾之間的信息交流,最終形成多元化社會管理主體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良性社會心理氛圍和溝通機制。
1. 強化地方政府的公關意識
地方政府要以公眾為中心,其職能要由傳統的行政管理轉向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公職人員積極轉變觀念,摒棄“官本位”的思想作風,樹立服務公眾的工作理念,主動與公眾溝通,了解民情、傾聽民意。首先,地方政府要深刻地認識到政府公共關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要設立專門的公共關系機構,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公關意識,并將其滲透到日常工作行為中,形成“全員公關”的良好氛圍。其次,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使政府的工作程序、工作內容實現透明、公開,尊重公眾對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知情權,促進陽光行政,為構建有效的政府公共關系提高制度保障。
2. 暢通信息溝通渠道
新型社會治理格局下要求地方政府要積極轉變行為模式,地方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應該由之前的管制與服從轉變為服務與協商。暢通的多元化的溝通渠道是公共關系有效傳播及雙方良性互動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通過建立健全專門信息機構為政府提供信息,比如,發揮好信訪部門的作用;重視大眾傳媒在溝通中的媒介作用。通過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加強政府與公眾的信息交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實現政府與公眾的良性溝通。其次,地方政府機構一線工作人員應主動與公眾充分接觸,以公眾利益為重,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減少信息傳遞的中間環節,謀求公眾利益的最大化,增加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理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實現政府高效行政。
3. 創建公眾積極參與的良性氛圍
地方政府應認識到良好的政府公共關系在促進地方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地方政府也要意識到其在完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改善民生中的責任,培養公眾對于公共關系的正確認識,轉變公眾的公共理念,引導公眾及其他社會組織主動參與到地方公共事務的決策和發展中,推進創建多方良性互動的社會環境,實現多方主體和諧共治。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進行社會管理,政府應該改變以往管理主義和效率主義的行事風格,向市場、企業、社會及公民放權、分責,實現彼此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為公民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暢通的渠道,尊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贏得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增強政府公信力,提高民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1).
[2]張志海.新時代政府公共關系:視域、問題與對策[J]黨政論壇,2020(09).
[3]黃德良.構建和諧社會的政府管理維度[J]中國行政管理,2005(3).
[4]付超.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政府公共關系問題的表現、原因及優化路徑[J].領導科學,2020(14).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