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
摘要:近年來,公務員考試作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途徑之一,競爭激烈,文章采用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介紹了當下公務員考試和高校思政課的現狀。兩者在培養和選拔人才的標準與要求上多有相似之處,因此,從課程設計等方面將思政課與公務員考試相對接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公務員考試 高校思政課 山東省考 形勢與政策
公務員考試是目前公共部門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熱度不減,成為各高校畢業生優先考慮的就業途徑之一,“公考上岸”成為許多高校畢業生的最終目標。當前高校畢業生受就業壓力、就業選擇、職業規劃、傳統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將參加公務員考試作為首選的就業渠道,許多學生在畢業后的三年內仍然選擇放棄就業,繼續備考,也有部分學生考研失敗后轉而參加公務員考試。以山東省公務員考試為例,每年都有幾十萬考生走入考場,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下高校學生面臨的新問題,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一、山東省公務員考試
根據《公務員錄用規定》,公務員錄用考試采取筆試和面試等方式進行,考試內容重點測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近五年《山東省省級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招錄公務員公告》,山東省考的最終成績包括筆試和面試兩個部分,筆試通過方能入圍面試。
本文重點關注了山東省考近五年來的相關數據,以省直崗位為例,近五年山東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合格分數線為不低于50分,但許多崗位實際能夠進入面試的成績遠遠高于50,2020和2021年進面筆試最高分甚至達到80分以上。2017年至2021年計劃招錄人數分別為:8379、7304、3047、7360、6291,報考總人數約在20萬至50萬不等。激烈的崗位競爭,連年攀升的報錄比例和進入面試的分數線,對高校畢業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逐漸拉長了考生備考的時間線,僅從畢業年級開始準備已經不足以達到考出較高分數的要求,從入學開始就樹立起“考公”的意識已成為很多高校學生的就業觀念。
二、高校思政課
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我國的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具有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功能。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校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育全過程,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當前高校在本專科階段均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必修課,重點圍繞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匯集了多學科、多領域的教育資源,聚焦思想前沿,關注社會發展。思政課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建設的重要陣地,在大思政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再是簡單依靠課堂與授課教師,而是在有效的互動下將思政教學相關的要素加以協調、整合,以此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最終為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1 ]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對接公務員考試
目前我國招錄公務員的依據是《公務員法》和公務員招錄制度,在具備基本的資格條件基礎上,公平、公正進行擇優錄取,目的是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公職人員隊伍。高校畢業生是滿足招考條件的龐大群體,也是公職人員招考的重要對象。目前根據山東省的招考公告,多數崗位要求報考人員學歷在本、專科及以上。考生除了需要具備國籍、年齡、身體條件等基礎性資格,還需要掌握相應的憲法法律知識、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實際上貫穿整個公務員考試過程當中,不僅在報名資格上有所要求,筆試和面試全部通過之后,還會對報考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能力素質、學習和工作表現、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進行考察,確保人才招錄得全面、客觀、公正。由此可見,整個招錄過程既是對考生基本能力的測試,更是對思想道德素質的考察,其選拔的標準和要求與思政課程的建設思路一脈相承。公務員考試作為當前高校學子走上社會的一次重要的“大考”,與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一次測驗,以公務員招錄的標準對接高校思政課不失為一種可以嘗試的改革方式。
1.強化課程設計,提升教學效果
筆者總結了2017年以來《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常識判斷模塊的真題,從出題內容和角度上看,憲法和法律知識、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是歷年常識模塊考試當中占比重較大的,除此之外,當年的時事政治特別是國際形勢易成為考點。實際上,大部分考點都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幾門課程當中有章可循。
山東省考目前各類職位《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使用同一試題,2012年開始將《申論》考試劃分為省市級和鄉鎮級分別出題,2013年正式啟用A、B、C三類不同職位的招考試卷。筆者根據近年來的考試真題進行了匯總,A類卷涉及的熱點有社會道德與法律、新經濟、法律與政策、服務型政府等,B類涉及當前經濟形勢、民生、科技創新與市場,C類涉及教育、人生價值、科技與社會發展。從宏觀上看,A類考察法律政策居多,B類以經濟為主,C類綜合性最強,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實際上,三類試卷的出題熱點并不僅僅局限于此,綜合近五年的試卷情況來看,申論考卷的主題常以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展開,有較強的綜合性,同時結合崗位也有其側重點。
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程在內容設計上,可以對接近年來公職類考試的熱點,在講授時予以側重,引起備考學生的重視。例如,“形勢與政策”課程很多內容具有宏觀性和綜合性,需要從多方面去把握,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從微觀具體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如時事新聞,并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引導,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更加“接地氣”,同時培養的是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思政課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同時,也能為畢業生參加公職類考試打下相應基礎,因此,可以在常態化教學的基礎上,對公務員考試的易考知識點有所側重。然而,課堂上的有所側重并不是指在課上講解所有可能出現的考點,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在將來應考的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搜集和學習零碎知識點的興趣和能力。
2.培養創新思維,樹立學習意識
思政課堂上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有紅色基因的傳承,有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灌溉。高校思政課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獲得感,塑造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責任意識,多維度思考的能力和素質。與公務員的要求相比對,思政課實際上也是在以公職人員的標準為國家培養人才。而對于考試而言,特別是在面試過程中,只有平時如考試,才能夠考試如平時。實際上,許多學生在低年級階段還未思考就業或升學的問題,而近年來的“考公”熱使得備考戰線越拉越長,實際上,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需要當下的高校學生早做打算,提前準備,通過思政課堂對公職類考試作簡要介紹,可以讓學生在入大學初期對將來的就業方式有所了解,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
大多數高校的思政課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年級階段,作為必修課程,雖然開設多個專題的課程,在每個學期安排較多的課時,但筆者認為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思政教育只有課上的時間還是遠遠不夠的。思政教育應該是伴隨終身的,是與時俱進的,因此高校思政課程不應該只是一味的內容輸出,而是要理論聯系實際,起到引導的作用,用課上的時間培養起高校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做思政學習的主動實踐者。
在內容上,課堂的時間只能夠圍繞課本進行綱要性的講解和重點內容的強調,而實際上思政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同樣,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例,目前許多高校都會以專題的形式設計課程,如將課程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與國際形勢和省情等不同專題,假如平均每個學期每個專題有2個課時的時間,一個學年形勢與政策所有專題加起來總共32個課時。可以看出,不論是理論的講解和實踐應用,對于每一個專題而言,僅僅依靠課上的時間是無法讓學生掌握全部內容的。另外,形勢與政策課程又有其特殊性,具備與時俱進的明顯特征,并不是學習了已有的全部內容就等于完全掌握了,而是要時刻關注時事,關注當下形勢與政策的發展與變化。因此,專題性的思政課程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建立思政課學習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對接公職類考試的熱點,從實踐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思維方式上,如前所述,公職類考試的題型較為靈活,除了掌握既有的知識點,靈活的思維方式也是考試得分的重要技能。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多維度思考的習慣,使學生擅長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如在申論考試當中,最后一題議論文所占分值較高,命題方式常常以自由命題、半命題作文等形式。與其他題型相比,在命題和論述的角度方面給了考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對思想政治理論和當前形勢與政策的掌握程度,決定了考生能否從時政熱點切入主題,能否圍繞主題展開深入的分析論證,能否從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去論證觀點,能否寫出角度新穎的高分答卷。所以高校思政課程在理論講解的同時,需要注重啟發學生去觀察社會生活,針對一些時政熱點,用課上所學的理論去分析理解現象和問題,并得出相應的啟示。
思政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小課堂中蘊含著大格局,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指引性的作用。將思政課堂對接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創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嘗試探索更多有益的途徑,讓高校思政課在實踐中發揮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N].求是,2020-09-01(1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