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銳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的決定。地方組織法是關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組織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是憲法關于地方政權建設規定的立法實施,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重要制度保障。地方組織法于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并公布實施,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5年先后作了五次修改。在以往五次修改的基礎上,此次修正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中央人大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吸收地方政權建設和基層治理的新成果新經驗,作出與時俱進的修改完善。
明確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進一步保證黨領導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國家政權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地方政權機關建設和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最高政治原則,確保各地方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依法履行職責。此次修改地方組織法,明確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利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利于構建從中央到地方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地方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和有效執行。
明確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作主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是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人大和政府,更為貼近基層、貼近人民群眾,此次修改地方組織法,在法律上明確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利于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確保黨和國家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的聲音;有利于在地方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更好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完善地方人大組織和職權,進一步推動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面向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的要求,此次地方組織法修改適當增加了省、設區的市兩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完善了地方人大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的設置,健全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議事制度,尤其是充實細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討論決定“重大項目”、開展區域協同立法等多項職權。這些修改既是緊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舉措;更在法律制度上保證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政權體系中成為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機關、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權力機關、全面擔負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
完善地方政府組織和職權,進一步推動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承擔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職責。修改決定專設一節,明確地方政府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誠信政府等原則要求,充實地方政府在國有資產管理、加強區域合作、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等方面的職責。這些修改有利于更好深入貫徹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有利于更好保證地方各級人大、政府等地方政權機關更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組織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
新修改的地方組織法為地方人大工作守正創新提供了法律遵循。我們要深化認識修改地方組織法的重要意義,強化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的使命擔當,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扎實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上海的生動實踐。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