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秋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讓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對老百姓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因此在歷年的央視“3·15”晚會上,食品安全問題始終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在一壇酸菜的發酵下,今年“3·15”的熱度格外持久,不少人更調侃自己得了“應激創傷后遺癥”,無視食品衛生、雙標“管理”的老壇酸菜傷了消費者的心,也傷了13萬酸菜從業者的生計。其實已被曝光的酸菜炮制環境早在七年前就曾被爆料,但為何至今未改而成為沉疴頑疾?如何更為有效地、根源性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從治理的底層邏輯下手:食品安全工作要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要貫徹“社會共治”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貫徹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理念就是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體現,也是落實我國食品安全法的具體要求。食品安全法第三條明確,我國的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這也就從基本原則的角度確立了“社會共治”為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手段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做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就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政府做好監督,更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承擔起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角色,也需要行業協會、媒體、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只有實現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公共池塘”資源有限性的問題,化解單一政府監管能力有限性與食品安全問題復雜性之間的矛盾。這也就要求政府摒棄傳統監管思維,不再“大包大攬”,政府也不可能包辦一切,即使包辦了也未必管得好,而是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搭建一套上下結合、國家機器與社會力量結合、硬法與軟法結合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主體,可以大致劃分為企業、政府與社會第三方監管力量。社會第三方監管力量,則涵蓋了媒體、消費者、行業協會等。
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負責人。食品安全法第六至八條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但負責不是事事都管,而是要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核心環節、解決關鍵矛盾,制定好食品規范標準、管理好食品行業準入、監管好生產流通消費、調動好各方共治主體。具體而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行政指導行為、行政獎勵補貼等方式方法,充拓食品安全治理資源,引導建立安全有序的食品市場,激勵多方主體參與社會共治。
企業——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監管出來的,也不是檢測出來的。食品安全法第四條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要引導企業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規范,加強源頭管制。食品生產鏈上的企業應積極引入包括危險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等先進管理規范,嚴格自檢,形成一套企業內部自檢體系與標準,并將自檢納入企業監督管理的一部分。
社會第三方監管力量——食品安全治理參與人。按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要求,食品行業協會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消費者協會對于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要依法進行社會監督。新聞媒體要開展相關公益宣傳,并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舉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依法向有關部門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獎勵。
筆者認為,社會共治是減少食品安全風險的有效機制,構建政府、社會、市場聯動機制確保食品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益民食品一廠(集團)有限公司(光明國際)董事會秘書、法務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