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是一項綜合型產業,對自然環境有較強依賴性。近些年貴州省的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地質災害多發已經成為很多景區面臨的嚴峻問題。本文主要研究山地旅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中指揮、預警體系、地質結構排查以及防治工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提升貴州的山地旅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有助于我們積極地認識、預防、處理各種地質災害,實現貴州省山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貴州省,山地旅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能力
引言: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地質災害的突發性與預防難度大等特點嚴重威脅著游客的安全與景區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貴州省大力培育“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旅游品牌,政府的山地旅游應急管理能力直接關系著對于地質災害的應對成效,預防地質災害已經成為當下貴州省政府與山地旅游景區必須正視與思考的問題。
一、貴州省山地旅游景區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現狀
1.初步建立了應急管理指揮體系
響應貴州省政府的指令,各市應急處置救援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在各市文體旅游局。組織指揮體系分為旅游景區應急處置救援指揮部及旅游景區應急處置救援指揮部專項應急處置工作組。各項協調應急處置工作都已初步展開,專項應急處置工作組負責安全事故的信息報告和反饋工作,以及做好應急處置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任務。貴州省各旅游景區也均成立了以景區負責人為首的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
2.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預防體系
2019年,國家自然資源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驗工作,貴州省各山地旅游景區聯合當地氣象部門氣象監測對具有滑坡前兆的地段制定防災避險的報警訊號、人員撤離路線、安全集中地點方案,向景區以及附近受險戶發放監測人員定時監測滑坡動態。一旦監測到險情加劇時,監測人員立即向受險群眾發出避險報警訊號,組織人員按避險方案轉移撤出。
3.基本完成了地質結構排查
經過多次滑坡、泥石流災害,貴州省的地質結構部分發生變化,及實地進行地質結構調查排查關系著貴州諸多景區以及公路、鐵路橋梁的安全。地質結構松動,地質災害多發成為很多景區面臨的嚴峻問題。在貴州省委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領導下,各市政府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和風險評估,建立多層次、專業化的調查排查制度,動態開展景區地質災害隱患核查和判識。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4.初步實施了災害防治工程
貴州省政府實施了山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措施,對中、小型具有崩塌、滑坡風險的山區修筑遮擋建筑物或攔截建筑物,加固山坡和路塹邊坡,防止滑坡石塊對公路、橋梁的沖擊。對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用攔碴壩與急流槽相結合的攔排工程,多種工程措施配合以達到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二、貴州省山地旅游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
1.政府部門應急管理處置機制不健全
貴州省各市雖然設立了應急管理相應處置機構,但每個部門之間的職責界定不夠清晰,責任落實不夠完善,應急響應啟動之后對于應急處置不夠及時。相當一部分景區與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還不夠成熟,在貴州省政府地質災害預警指令下達之后,未能及時配合應急管理指揮部進行應急處置,聯動配合之間也有待提高。
2.景區地質災害預警預防體系有待提升
部分景區把地質災害預警工作全權寄托在地方政府氣象局與應急管理局,導致景區內應急預警工作并不完善。一個景區之所以能夠在地質災害發生時迅速做出反應,與日常的應急預警演練是密不可分的。景區在接到預警信息后不及時處置將會影響游客疏散以及后續工作無法展開,以至于導致接下來的搶險救災變得十分棘手。
3.政府部門應急預案缺乏針對性
貴州省的地理條件極為特殊,地勢環境復雜。每個市制定應急預案應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各市轄內的景區也應該根據上級部門的應急工作方案來制定符合自身景區情況的應急預案,每個景區情況不同,所在景區地質結構也不同,應充分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如果直接照搬其他應急預案與處置流程,將使應急預案的有效性削弱。
4.各市對于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的資金投入普遍不足
在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上,部分景區具有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和敷衍性。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相應的救援物資不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區內的一些設施普遍會存在腐蝕、老化、磨損等現象,游客的安全將無法保障。相應的景區內救援車輛也無法持續補充,如果資金投入不夠導致應急物資不足,將難以應對地質災害的需要。
5.景區搶險救援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部分景區對應急人員隊伍建設重視不夠,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景區內日常教育培訓也不完善,缺少日常應急演練。一些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應急專業知識技能,甚至對景區內應急響應啟動后的應急程序與應急措施不了解,相當一部分景區的應急救援隊伍沒有經歷過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在真正面對危險時難免會出現隊伍配合不到位,以至于出現上級派搶險救援隊伍來搶救景區內救援人員的情況,擴大了事故的救援難度。
三、貴州省山地旅游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對策
1.完善政府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規定,如果地質災害處于一個較大規模,會出現涉及人員較多的情況,臨時調動人員會使處置效果受到影響,這時運轉高效的應急協調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按照各負其責、緊密配合、相互協作的原則,定期與不定期舉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解決在人員抽調這一階段的不必要麻煩,減少溝通的環節和協調的成本,提高搶險救災的效率。
2.完善景區地質災害預警機制
貴州的部分城市歷史上經歷多次洪災,尤其是因為降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完善景區汛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制度和預警預報制度十分重要。同時也要加強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建設,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手機短信等新興互聯網手段來傳輸預警信息,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傳播性和可接收性。
3.各市需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預案體系
根據貴州省政府印發的《貴州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每個市以及旅游景區應根據自身的建筑風格、經濟條件、氣候條件、地理位置以及地勢高低等特點來具體落實《總體應急預案》,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應急預案體系,每個景區的實際情況不同,都將會導致應急管理方案以及實際救援情況的差異。在各景區制定特色的應急預案后,應該加強與周邊農村、學校等之間的配合,建立實時動態旅游應急管理預案,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及可操作性。
4.政府應加強對于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旅游應急管理水平的高低體現著一個地區政府以及下轄景區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在人才培養、重點檢查、設備購置上要增加投入,減少因經費不足而導致的設備老化、人才缺失、監督檢查不到位等情況。
另外還需增加隊伍建設經費籌資渠道。應急管理的經費全權由政府財政支出并不現實,相反將政府撥款、機構投資以及社會捐贈合理運用于培養相關的救援人員和基礎安全設施的建設,不僅極大緩解政府財政壓力,也加強了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
5.加強景區防護設施與應急物資的資金投入
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區內的一些設施普遍會存在腐蝕、老化、磨損等現象,對于修理日常損耗的資金也要提高重視,加強對基礎設施資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不斷更新安全設施,另一方面也是對設施、工作人員及游客的一種安全保障。
日常的應急物資儲備工作也是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的一種保障。理清物資的數量及物資庫的物資管理輪換時間,對于過期的物資要及時處理,補充新物資。在物資庫內的敞篷、救災棉被、應急發電機、橡皮艇等易燃物品要重點關注,防止火災造成應急物資的損失。物資儲備如果不到位,將會給災害爆發后的搶險救援工作造成極大困難。
四、結論
貴州省山地旅游的發展深受地質災害的限制,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項系統性的、多層次的工程,需要各地政府,群眾,采取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辦法來加以管理。依靠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來加強各個地方政府、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完善應急協調聯動機制與地質災害預警機制,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完善應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景區防護設施與應急物資的投入,為貴州省山地旅游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PR
參考文獻:
[1]賀小榮,秦俊娜,張明雪.山地旅游景區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研究——以華山景區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05):57-62.
[2]林愛平.山岳型旅游景區山洪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構建[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5):72-77.
[3]劉智勇,陳蘋,劉文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災害應急管理的發展及其成效[J].黨政研究,2019(03):28-36.
[4]王志秋.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面臨的“黑天鵝”和“灰犀牛”風險淺析[J].中國應急管理,2019(04):40-42.
[5]阮文奇,張舒寧,李勇泉.自然災害事件下景區風險管理:危機信息流擴散與旅游流響應[J].南開管理評論,2020,23(02):63-74.
[6]蔡嘯.貴州省山地旅游安全保障與應急救援體系的現狀研究[J].當代旅游,2019(12):319-320.
[7]蔣文兵.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13):258.
[8]蔡影,蔣梅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旅游景區的破壞作用研究[J].災害學,2019,34(04):64-67.
[9]竇梓雯.關于制定旅游景區突發泥石流災害應急對策的初步探討[J].災害學,2020,35(01):198-202.
(作者簡介:邢志鑫,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急管理)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