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思考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及鮮明的實踐意義。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存在部分大學生缺少文化認知主動性、不能正確應對多元文化沖突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就要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加強家庭教育意識、豐富高校教育方式。這三個方面既相互聯結,同時又具有邏輯性,構成了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
一、新時代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推動國家事業向前發展的主力軍。針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問題,對于思想教育理論的豐富發展,對于學校立德樹人的達成,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對于國家文化的強力建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1.高校思想教育體系的教學目標
高校是國家培育人才的重要戰略陣地,思想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工作,它包含整個社會的基本方向和核心問題,其根本就是保證大學生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并在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的程度。由于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特殊性,在大學生培育文化自信方面提供了信念支撐和有效載體。
隨著國家實行的經濟政策不斷完善,其對政治體制改革有著同步的促進作用。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全面有效的提高學校主體文化自信的程度,并且加深他們對先進文化的認知。在當前的發展局勢下,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成為了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最終目的。針對高校教育,其本質就是培養高素質高道德的人才,使大學生群體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高校對于國家社會的要求做出積極響應,在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力度的同時,也為其創造了積極的環境與條件。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途徑
啟時代文化強國新篇章,所要完成的建設任務含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國家事業建設布局中,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是擺在首位的發展趨勢。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共鳴首先是通過培育大學生對文化的肯定程度完成的。大學生能夠在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完成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與內容,進一步提高中華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在掌握現行主流文化知識基礎上形成的,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同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分析
當前,大學生普遍對中華文化的認可程度較高,能夠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中華優秀文化。他們選擇不同的方式學習和宣揚紅色革命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此外,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與此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還是出現了某些問題導致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其中主要問題包括缺少文化認知主動性、不能應對多元文化沖突引起的危機及盲目認同西方文化。
1.缺少文化認知主動性
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同時,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者,需要積極發揮自身主動性加大對文化的認可程度。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對中華文化認知的主動性。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應該是包括知情意行各個方面,既不能缺少文化知識的傳輸,也不能忽視大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行為。由于學科種類的不同,理科類學生一般很少接觸文科知識,比較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不熟悉祖國的傳統文學;且對于大多學生來說,過于重視專業課的學習,過于注重應試考試,過于追求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忽略了文化理論的學習。部分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知識,從而對中華文化沒有正確的理解。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數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創新的素質,不參與或極少參與文化活動。
2.不能正確應對多元文化沖突
當前,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日趨顯著的時代,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急劇增多,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各個國家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各自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中,價值觀尚未完全確定而又處在文化前沿地帶的大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文化鑒賞和選擇能力,就可能會在價值取向、信念上出現偏差,極大的影響對民族文化的自信。”[1]在面對此種情況時,需要大學生加強對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強化文化自信程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生活中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多元的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也為差異與沖突埋下了隱患。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某些大學生的文化觀念逐漸趨向歪曲主要是受西方世界存在的一些腐朽觀念的影響。大學生是未進入社會的群體,沒有足夠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且會隨著新鮮事物的出現而受影響。面對多元文化形勢的出現,大學生容易缺失正確價值觀念,盲目跟從西方文化的錯誤觀念,不能正確處理多元文化沖突引起的危機,嚴重阻礙國家文化自信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阻滯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三、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
開啟新時代的繁榮發展新篇章,就要重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信仰、增強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從學生個體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從家庭增強教育意識、從高校豐富教育方式等方面完成。
1.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提振和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識,主要依靠學生個體。要通過增強大學生的個體性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方式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提高學生文化自信,要堅持不斷增強大學生個體性意識。大學生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要主動積極學習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個體意識,擁有自己的信仰,不盲目跟從西方文化,堅定自己的道路。其次,提高學生文化自信,要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每個大學生都是學習的個體,需要自己獨立且理性思考問題。作為教育者,要積極鼓勵學生走上獨立思考的道路,而并非強迫性的灌輸。同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怎么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2.加強家庭教育意識
家庭教育對學生影響體現在細小的方方面面,對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影響最為顯著。然而家庭最為容易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通過親子互動、多閱讀新聞書籍、督促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技藝等方式培育文化自信。
一方面,親子之間多互動并在互動中融入文化知識。親子交流在家庭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互動形式最為輕松。在互動過程中加入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既能推進家庭的和睦關系,又能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廣泛涉獵文化新聞和閱讀文化書籍,并對所學知識展開討論。家長帶領學生多看文化新聞可以掌握國家文化發展新動態,跟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家長陪伴學生多看書籍可以對中華文化展開深入了解且對文化新聞書籍展開討論,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3.豐富高校文化教育方式
“大學作為文化創新的重鎮不僅來自于大學的文化自覺,也來自于大學作為文化傳承創新場域的許多不可替代性結構。”[2]高校是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認可程度的主要場所,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使大學生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和學習文化知識。想要讓學生提高文化自信首先要讓學生對文化產生認同。認可的程度越高,自信的程度也就越高。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課堂直接授課的獨有優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面對面課堂中,老師不僅要講授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將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融入授課的內容。要讓學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之根、特色文化知識以及現階段的主流文化,要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其次,合理利用網絡新媒體,展開網絡課程的學習。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使用已然成為當代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在網絡上展開授課,是一種新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以一種符合潮流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之,對于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從自我、家庭、學校三個方面進行,形成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培育體系。
結論
大學生代表著民族和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際,加強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質言之,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具有整體性意識,對培育的方式、內容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的策略,從而有效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PR
參考文獻:
[1]王新燕.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N].光明日報,2013-04-07(7).
[2]謝和平主編.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39.
(作者單位:孫紅英,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