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喆慧 陳香 陸影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余杭區農產品在流通領域的追溯情況,為未來余杭區農產品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發展完善提供依據。研究發現余杭區“農安碼”等數字化監管方式提高了對本地農產品的監管效率,多部門的協調配合也對外地農產品進入余杭區進行了有效監管。在未來繼續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建設中,需完善地方法規制度,加強與區外系統對接,做好閉環管理,激發經營主體和消費者參與積極性,共同保障余杭區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作為食品原料的重要組成,是監管的重中之重。而農產品的索證索票又更加復雜和困難。做好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群眾入口食品的安全性,對整體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也是有力的支持。本研究探索在余杭區內,運用“互聯網+”創建一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確保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
一、余杭區農產品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取得成效
1.率先建立“農安碼”,監管好本地生產農產品
余杭區農業農村局率先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開發食用農產品監管平臺“農安碼”,通過APP、微信小程序等形式,與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息卡、食用農產品電子合格證相結合,共同搭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監管體系。農業生產主體將“農安碼”貼在農產品上,出貨前可上傳農業生產記錄、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實名制購買、合格證等信息。同時,農產品在余杭當地農產品檢測站進行質檢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門的監管信息,也可上傳到“農安碼”。既節省了大量的監管人力物力,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放心、安全的農產品。
2.積極調整工作方式,不斷加強信息監管覆蓋
自余杭區發推行“農安碼”以來,針對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等單位和街鎮進行了大量工作。一是通過加強宣傳,讓市場經營戶了解目前推進農產品追溯工作新要求。二是盯緊市場主辦方,要求其對經營戶進行指導。三是到一線開展推廣工作。經過各方的努力,截止2020年5月19日,余杭區累計14200家完成生產主體信息登記,其中550家規模主體已全覆蓋,非規模主體已登記13650戶。
3.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共同監管好外地農產品
為保證外地流入余杭區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余杭區農業農村局和市場監管局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監管工作。一是對進入余杭區的外地農產品開展快速定性檢測,確保進入市場農產品的安全。二是要求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必須提交產地證明,無產地證明不得進入市場,從源頭最大程度地消除隱患;如果無法提供上游信息的,承諾對出售的農產品負責方可入場。三是加強市場內巡查力度,做到農產品檢查全覆蓋。
二、余杭區農產品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存在問題
1.對于農產品溯源相關法規制度不完善
余杭區在推行“農安碼”等現代流通追溯體系時,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仍是聚焦于常規的質量和安全性要求,對于可追溯性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要求;而在地方和部門規章制度以及相應文本中,也呈現為原則性需求和發展愿景等描述,導致在基層具體落實和可操作性方面尚有一定難度,無法對其市場內的經營戶強制要求必須使用“農安碼”,導致部分非規模以上經營主體或市場外散戶不愿參與。
2.整體規劃稍顯不足或將影響長期建設
目前余杭區在現代流通追溯體系的建設的前期整體規劃方面稍顯不足。在政府端,一方面,農產品流通追溯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相關監管方式未做出相應的調整,影響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對信息系統的整合、維護等缺少頂層設計,造成區域或與上級部門重復建設,以及長期維護的經費來源沒有著落。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端,前提推廣階段通過補貼等形式鼓勵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追溯體系建設,但未激發他們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一旦停止了補貼政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就缺乏了參與動力。
3.分段管理難以溯及全程精準有效監管
目前,農產品流通溯源體系是以余杭區單地區為基礎開發的,在溯源過程中沒有充分達成信息互通,難以實現不同溯源平臺及各級溯源平臺的數據對接與共享。從區內看,任何一個單獨的職能部門都不能實現全程的追溯管理,在基層的監管實踐中可能造成監管空白或重復監管。從更大的區域層面來看,余杭區的農產品流通追溯體系還未與區外的相關信息系統打通,對外地進入的農產品監管可能存在風險。
4.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參與積極性不高
總體上看,余杭區對于非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主體和經營主體的引導參與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力度和效果相對不足。一方面,由于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文化程度不高,在信息化追溯體系推廣過程中存在困難。盡管市場主體管理人員對其進行手把手的指導,但仍存在重復指導10多次的情況。另一方面,部分農產品生產主體和經營主體的思想意識相對陳舊,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不愿參與。
5.消費者溯源意識薄弱致建設后勁不足
由于過去沒有農產品追溯體系,消費者還未形成主動溯源的意識。而目前在社會共治方面,由于消費者參與不足,余杭區的農產品現代追溯體系建設后勁不足。
三、對余杭區農產品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建議
1.完善地方法規制度,強制實行溯源
目前余杭區在關于農產品流通追溯的相關法規制度方面還存在很多空白。建議余杭區根據前期建設經驗,研究制定地方法規或制度,逐步將農產品流通追溯作為強制要求執行。在制定具體的法規制度要求時,需細化各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責和部門間的協作機制;對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義務履行、違法行為追究等內容做出細致規定;細化各類市場和經營者追溯管理責任,針對不同農產品和不同的環節的追溯要求,形成技術標準、經營標準和產品標準有機統一的標準體系。
2.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規劃體系建設
針對余杭區內分段管理、監管體系建設未跟上、平臺信息未打通等問題,建議余杭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全盤整體規劃,明確余杭區現代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方案和推進步驟。一是根據農產品追溯工作的新要求,不斷調整日常監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形成閉環。二是通過各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對余杭區農產品流通溯源工作進行協調和聯合監管執法。三是健全追溯管理激勵、懲戒機制,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和“黑名單”制度,對不履行追溯義務、填報信息不真實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加大懲戒力度。
3.加強源頭管理,促進區外系統對接
從監管效能和監管效果來看,做好農產品的源頭管理,是最經濟有效的監管方式。建議對于區外生產的農產品,積極與生產地的監管部門做好數據對接工作,充分利用農產品生產地已經開展的工作成果,減少農產品進入余杭區后的重復監管動作。
4.引導經營主體,激發參與建設動力
建議余杭區對農產品經營主體進行充分調研,了解目前他們在參與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中的感受、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從而尋找改進和激勵的途徑。針對部分經營主體認為追溯系統操作難的問題,一方面可通過調研,了解操作困難的具體方面,通過信息系統的改進,降低操作難度。另一方面可通視頻、指導手冊等形式,對使用全過程進行傻瓜式講解,以便于經營主體學習和使用。針對參與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可通過加大宣傳等形式,向消費者普及有追溯信息農產品的安全性,并讓農產品經營主體實際感受到,通過加入追溯體系,可以進一步提高其經營農產品的價格或銷量,從而吸引其主動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
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針對大多數消費者沒有溯源意識的問題,建議余杭區深入開展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宣傳貫徹活動,普及追溯知識,傳播追溯理念,一方面提高公眾對農產品可追溯的認知度,加強社會共治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提升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經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PR
本文系杭州市余杭區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資助課題成果(Yhsk21Z03《余杭區農產品現代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研究》。
參考文獻:
[1]楊亞萍,姜侯,胡云鋒,孫九林.“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發展研究,中國工程學,2020,22(4):58-64.
[2]余杭區構建“一碼一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監管模式, nynct.zj.gov.cn.
(作者單位:上海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