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至今,起伏不定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階段性態勢,對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
2020年5月,文旅部出臺規定:“營業性演出場所不超過最大核載量的30%,觀眾間隔就座,演職人員要保持一定距離;互聯網上網場所和娛樂場所不超過最大核載量的50%,娛樂場所每個房間不超過核載量50%。”同年9月18日,也就是大規模疫情發生近10個月后,文旅部將限流放寬,規定“劇院等演出場所觀眾人數原則上不得超過劇院座位數的75%”。限流的相關要求對防止疫情擴散、鞏固防疫成果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同時也對各文藝形式的線下演出及相應的收入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0年10月30日發布的《比物四驪,共濟時艱——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中顯示,從2020年1月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2020年8月31日推送的《疫情讓文化藝術行業反思如何增強抗風險能力》的文章中,以長期繁榮的北京演藝市場為例,指出“自1月23日起,取消了包括17個廟會在內的4300多場春節假日文化活動,關閉了全市372個市區文化館、圖書館、街道鄉鎮綜合文化中心以及6457個社區(村)文化室、183家博物館。”而山西省歌舞演藝劇院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更為直觀,利潤總額為負207.72萬元。其他地方有相當一部分文藝組織和團體在2020年的狀況也與其相近。
得益于黨和國家堅持不懈的防疫決心和合理科學的防疫措施,新冠肺炎疫情的整體消極影響正在降低。但階段性的、規模或大或小的“暫停”仍然會對依賴舞臺表演的各種藝術形式帶來較大的影響。如最近在全國各地發生的規模大小不一的疫情,可能又會對文藝組織和團體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但國家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各行各業從業者都要在明了當前形勢的基礎上,找尋對策想辦法,走出一條防疫發展兩不誤的好路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籍薇認為,“我們將逐漸走向后疫情時代,每位文藝工作者要對當前的形勢與今后的任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與具體的工作目標。”
籍薇委員認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各文藝院團線上宣傳與演出數量都將占有一定比例。因此,“每個文藝院團,要做到‘平時為戰時準備,建立應急預案,創新聯絡辦法,組織創作班子,組建演出隊伍,確保在突發情況下第一時間推出優秀作品,做好宣教,安定民心,鼓舞士氣,謳歌英雄,真正發揮文藝‘輕騎兵的效果與作用。”
籍薇委員的建議點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危機中找到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但文藝工作者的步子不能亂、方向不能錯、調子不能岔,要時刻牢記為社會進步說與唱,為國家發展鼓與呼的責任,始終把重點放在打造精品力作上。這是文藝工作者尊重、繼承、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所在。
中華文化是燦爛的,但在相當程度上也是脆弱的,需要精心的呵護和培育。如果文藝工作者一味求變求新,專一以打開市場為主而相對忽視了作品內核的打磨和精神價值的淬煉,一味追求所謂的“大眾文化”,則在誤導受眾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迷失。
即使是教科書意義的大眾文化,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大眾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市場化,而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享樂主義泛起泡沫的當下,市場化過度與否的標準本身就不容易界定,連帶著大眾文化也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了學理上和實際上的雙重“黑洞”,異化著相關概念和現實表征,感性欲望的泛化、主體人格的異化和人文精神價值的消減,就是顯示表征的具體呈現形式。
所以,文藝工作者必須認清這樣一種現實,敬畏傳統方能堅守恒常的價值,正如籍薇委員所指出的,文藝作品最大的價值就是“做好宣教,安定民心,鼓舞士氣,謳歌英雄”,做好了這些,文藝工作者才能保持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在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穩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線下演出的受限客觀上為文藝工作者轉戰線上提供了機遇。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新觀念、新思想不斷出現,在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更追求著更廣闊的發聲空間,基于網絡架構而興起的多元傳媒體系則提供了這種便利。但黃流九派,泥沙俱下,網絡空間中不和諧甚至有害的聲音不時出現。輿論的陣地我們不去占領,就會被別人占領。文藝工作者特別是曲藝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輕騎兵”作用,始終保持對現實生活和各種聲音的關注,助力促成中國網絡文化的真正繁榮。另一方面,轉戰線上也能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解受眾心理的機會,為拓展舞臺空間、更新表演方式、開發新業態提供有益參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藝術適應時代發展,以“守正”為先,以“開新”為要。為此,文藝工作者要借助“互聯網+”打通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鴻溝,重視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視為藝術的發展的“助燃劑”,正如籍薇委員認為的,“后疫情時代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渠道,實現全域的傳播,建立對外交流新媒介傳播矩陣。加強在線上廣播、線上電視、3D形式從平面到立體數碼技術的運用。”
轉戰線上并不是單純地將舞臺搬到某一線上平臺,而是要對藝術的創、演、宣、介等全鏈條進行更新與完善,要求文藝工作者從生產方式、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等維度重塑傳統藝術,助力藝術事業的新變革和新發展。天下之事只在人,人才是傳統藝術線上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在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文藝界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要構建相應的科學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延續傳承已經形成的創意理念,積極開展人才創新意識培訓,營造良好的創新意識形成氛圍,讓人才能最大限度貢獻自己的智識,并在關鍵節點上形成關鍵合力,正如籍薇委員所指出的,“后疫情時代將呈現線上線下演出方式并存、傳播方式變革的新局面。對于在文藝事業活動中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積極向上、做出成績的集體與個人,應該給予表彰與獎勵,在年度考核、職務提拔、職稱評定中給予較大傾斜或加分,鼓勵隊伍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
(責任編輯/馬瑜)D165DAAF-0E61-4D2D-872D-CD2ED27B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