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詞匯最早出現于《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與自然界的“天文”相對應。古人仰觀天文,想要明了“剛柔交錯”而知變守時,以指導社會活動,一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認為的,“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我們體察人文的深刻內涵,目的也是要“化人”,精到而全面地規整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觀念,達到“有文明而各得其分”的目標,這與馬克思當年憧憬的共產主義社會,“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有著極大的相同點。
馬克思認為的“總體的人”,是技術與精神平衡的產物。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在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填充或者說擠壓、“倒灌”精神生活的空間。當前部分研究者認為,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傳媒平臺最重要的趨勢,可以不斷滿足受眾對信息個性化的定制需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定制本身基于物質技術的進步,是物質生活的“倒影”,卻在相當程度上撕裂、消解甚至湮滅了受眾對相對客觀完整信息的接受能力,使其在相當程度上淪為“信息的動物”。而信息世界“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則會進一步放大不良信息的影響力,會對人文精神世界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對此深表憂慮,“我們的社會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乏理想、缺少誠信,數典忘祖、歷史虛無,惡搞經典、褻瀆英雄,金錢至上、自私貪婪,是非不分、美丑不辨,言行粗鄙、娛樂至死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堪憂言行,以及富而不貴、榮而無華,實用功利、精致利己,草根草莽、土豪狂妄,網絡暴力、飯圈文化等虛榮偏狹的低劣品性”“其他一些看似細小卻不容忽視的日常現象……都從不同角度表明,口袋普遍鼓起來之后,人們的腦袋也亟待豐富和充實起來”。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以“預置”的方式展現物、構造世界。“預置就是為這單純的目的、留取單純的功能、指向單純的存在者的某種關系網絡。它原則上不考慮豐富而復雜的物之物性的保有”。但實際上,社會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預置”的世界,生活的直接經驗和人文精神的關懷向度,都是平衡物質“預置”重要手段,也是在物質文明基礎上進一步展現人類生活價值與意義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需要在技術化、物質化的社會中保持物質技術與精神情感之間的平衡協調,使人不至淪為“單向度”的工具。
構建物質技術與精神情感的生態平衡并不是指將兩者合二為一,或者用其中一種去消解或取代另一種,而是要使其兩者融合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隨著自然科學領域每一次重大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在筆者看來,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是物質技術田野上開出的“人文之花”。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兩者的結合有了更為全面清晰的規劃和指示。“當今中國,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經過艱苦卓絕的百年奮斗,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跨越,進入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不懈努力的新時代與新征程。在此過程中,作為時代核心主題的‘發展,已然不再僅僅是經濟,而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協調推進。換言之,人的精神思想養成與心靈智慧培育,是新時代中國高品質內涵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同時,也使諸如‘人心‘人性‘人情‘人品‘人道‘人格‘人倫等的修為狀態及高下好壞,成為評價考量發展品質與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標。”吳文科委員對此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
所以,強化人文精神應該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向度。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學生是未來建設的生力軍。但同時,他們可能也是受到“預置”物質技術侵蝕最嚴重的一個群體。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教育家梁思成就曾認為,過分注重科學技術而忽視人文教育,就會出現道德淪喪的現象,只有科學技術而沒有輝煌的人文思想,人的精神世界就要走向歧途。早些年復旦醫學研究院優秀研究生投毒致室友死亡等多起校園案件,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前部分學生缺乏人文精神的注腳。為國家和民族“源頭活水”的純凈度計,為提升青少年、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計,都有必要將強化人文精神的“基點”放在校園中,把教書育人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化系統工程,力求避免功利教育、應試教育的誤區,做到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學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意識——如社會主義民主意識、環保意識、社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等作為重點,從根子上把“總體的人”的形象豎立起來。正如吳文科委員強調的,要“全面加強各級學校人文教育的課程比重。進一步加大對高等學校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專業的扶持力度。利用各種渠道強化面向全社會的美育工作。通過‘強弱項和‘補短板,糾正并扭轉長期以來全社會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和重器輕道偏向”。
同時,吳文科委員還建議,要“著眼頂層設計,整合現有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術力量。成立從中央到省級的人文科學研究機構。……形成我國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并駕齊驅的共同發展格局,切實強化人文科學服務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智力支撐”“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文、史、哲、藝等人文學科學術成果的傳播普及和推廣利用力度,使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矯正虛榮浮躁心態、扭轉實用功利世風、賦能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
物質技術和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文化難題,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對我國文化發展以及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天,我們身處一個嶄新的時代,深刻地體會到了物質發展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其對人文精神的巨大“格式化”作用。為此,我們必須厚植人文精神于物質的科學性土壤之中,保持兩者間的合理張力和生態平衡,以促進我國文化發展和意識形態建設,真正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馬瑜)33EBD304-C2FC-45FB-AA12-29B91118C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