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史是一部生產力發展史,也是一部分配體系不斷調整完善的歷史。特別是在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后,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技術科學化、門類細分化、規模擴大化、產品豐富化等一系列特征,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是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這一漫長歷史時期所無法比擬的。而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如何對之進行分配也成為了廣受關注的問題。在部分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分配只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或人的一種經濟行為,只是社會產品或社會總產品本身的分配,不再涉及其他的內容。

不同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將分配孤立看待的做法,馬克思通過對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研究,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包括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缺一不可的環節,并進一步強調了生產與分配之間的強關聯,“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
有生產才有分配,但在漫長的人類史上,產品的生產者并不掌握相對應的優勢分配權。馬克思研究分配,不是單純研究收入或社會產品的分配,而是會將所有制關系當作一個先決條件。因為一種所有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對物的占有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上層建筑產生深遠的影響。不論是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作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在分配上都具有絕對優勢,因之也對奴隸、農民和工人等群體擁有或絕對或相對、或明顯或隱藏的人身掌控能力,使得整個國家社會總體處于不平衡的狀態。
合理的分配能夠強化人們的合作傾向,使大家能同心協力推動社會發展;反之則會弱化人們的合作意愿,社會發展便會延緩。而所謂合理的分配,即各得其所應得,各有其應所有。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經濟領域之中。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剝削,在分配領域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農民終年勞作而不能飽食,工人經月辛苦卻難以糊口,大江南北餓殍遍地,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和地主買辦的花天酒地。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極度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才得到逐步扭轉。總的來說,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發展的百余年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在分配制度方面一直在進行動態地、持續地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更在探索切好“蛋糕”的方法,進而鼓舞著廣大勞動者以更積極昂揚的姿態投身社會生產的大潮中,勞模就是這種姿態和精神的象征與代表。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播說唱團國家一級演員鞏漢林高度贊揚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特別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的新時代,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銳意創新、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勞動模范”。
時至今日,勞模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身份概念,而已經變成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2021年2月,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這一概念。同年9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中,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偉大精神的36條重要論述,其中第30條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關于勞動精神的重要論述。而黨中央批準并公布的中宣部梳理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其中就包含勞模精神。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將勞模精神從社會主義勞動文化形態“升格”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符號,從社會主義勞動文化范疇“升華”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構成要素,使得勞模精神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延展”和“分支”,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坐標“第一象限”中的重要“節點”。就此而言,向勞模學習,深入理解勞模精神的實質,是我們學習黨史的重要途徑。
在為勞模點贊,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勞模精神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正視一個事實,在實現了“有沒有”到“多與少”的階段性飛躍后,我國實際上在分配領域進入了解決“合理不合理”問題的深水區,本應該憑借自己辛勤勞動而獲得相應的正當物質生活的勞模們,生活卻并不盡如人意。正如鞏漢林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的,“有的勞模其實就生活在貧困線下,但他們卻帶領身邊的人民群眾艱苦奮斗擺脫了貧困。還有些勞模甚至就是需要社會關注與幫助的‘共同富裕的對象’”。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發現的一個現象:勞動者越勞動,反而越貧困。作為勞動產品的生產者、創造者,勞動者不僅不能占有勞動產品,反而淪為了勞動產品的奴隸,被勞動產品所控制。“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這種異化的重要原因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自己沒有掌握生產資料,也沒有掌握產品的分配權。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是立國的基石,則包括部分勞模在內,一部分勞動者出現“返貧”現象,根本就在于分配的某個環節“血液”流通不暢。而鞏漢林委員在《關于重新制定表彰勞動模范標準的提案》中指出的,“收入幾千萬乃至上億元還偷稅漏稅的‘娛樂明星’‘帶貨網紅’”“拿著300萬、500萬甚至上千萬年薪,卻在比賽場上一輸再輸,不是為國爭光而是給國人丟臉的球隊”“乘改革開放東風賺得盆滿缽滿的資本大鱷”,就是分配“血管”中的“血栓”,而要解除其“栓化”,一方面有賴于國家完善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則是要讓勞模“名副其實”。
前幾年網絡上有個段子,記者采訪小學生,問他以后想干什么,小學生答曰“當網紅”,因為“網紅”能賺錢。這在相當程度上就反映出勞模精神缺位的危害——坐著躺著,搔首弄姿、涂脂抹粉就能賺錢,勞動還有什么意義呢?
勞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以“勞動”“生產”為主題的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倫理在中國語境下萌發并壯大的產物,更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支點。落實勞模精神,不能光停留在文章和口號上,更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鞏漢林委員認為,“在國家已經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國家對勞模只給予精神層面的各種稱謂表彰是遠遠不夠的,還按照10年前、20年前制定的標準予以獎勵是遠遠不夠的。國家要實實在在地為他們提供令人欣慰的獎勵與幫助,特別是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鞏漢林委員建議,凡是1978年12月以來(建議獎勵起始時間為改革開放元年即1978年12月)由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者,凡是由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者,由國家予以實際的物質獎勵。“一、對獲得以上殊榮的人員,在退休后100%全額發放工資并同時享有國家養老金的漲幅額度,每年按照原工作單位當年年終獎的平均值發放年終獎。二、對獲得以上殊榮的人員,100%全額報銷醫藥費,并提供診療、住院優先權。三、建立專門的‘勞模敬老院’,對獲得以上殊榮的人員,在養老方面提供幫助。四、對獲得以上殊榮住房困難的人員,予以優先提供經適房或廉租房。五、對獲得以上殊榮人員的子女,入園、入學、就業等方面提供優先權。六、對獲得以上殊榮人員配發專門勞模‘一卡通’。七、由國家相關機構,重新全面統籌、整合、細化各級政府以往出臺的針對勞模獎勵標準,制定新的統一的國家級的獎勵機制和各層級具體獎勵標準。八、設立‘全面保障勞模生活基金’,用以解決勞模不可預見的實際困難。”
鞏漢林委員認為,國家就是要以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方式表彰他們的突出貢獻,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進一步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火熱實踐中,為實現美麗的中國夢,擼起袖子加油干,讓新時代的‘勞動模范’層出不窮,將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化為奮斗永遠在路上的實際行動!”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