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芳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海口 571127)
應用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是社會組織和個人進行社會活動和處理個人事務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不像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那樣有著精美的語言,也不像小說那樣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是以實告人。應用文寫作課程看似培養的是學生應用寫作的寫作技能與技巧,實則不然。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寫作應用文,還要培養與提升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難題的能力。
課程思政是指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使學科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是立德樹人的一種新舉措。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傳授學科知識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而達到教書與育人的目的。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在功能,以寫作為載體來體現思想教育的功能。課程所體現的是社會性、科學性和工具性,在課堂上通過情景演練進行應用文的寫作,讓學生置身于所設置的情境之中,然后根據情境進行寫作。因此,高職應用文寫作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寫作技巧的同時也注重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在各種情境中正確運用各種應用文文種來應對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需求。但是,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給應用文寫作課程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應用文寫作課程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高職應用文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在講授應用文寫作技能與技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德為本,注重技能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挖掘立德樹人的資源,在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就課程思政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材體系建設等方面對課程思政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也對課程資源作了如下闡述:“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持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個學科教學中都融入課程思政,各個學科就是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人文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么寫,遵循怎樣的寫作結構,還要教學生怎樣表達,體現怎樣的思想。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的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應當是多視角挖掘育人教學資源的過程。
高職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課堂的教學。其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是課堂之外所準備材料最核心的部分。課堂之外,教師要開發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學計劃、寫教案、制作課件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秉持課程思政理念,并將其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融入的課程思政理念也是育人的理念。所以,教師不管在教材的選擇還是在課堂的教學中都應融入育人元素。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從教材中挖掘育人元素。比如,教師在講授行政公文的寫作時,除了通過案例講解寫作結構,還要懂得運用案例講解公文的政策性、法規性、程序性等特點,融合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公文寫作的過程中成為思想品德好、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例如,在講解“計劃”的寫作時,不僅要為學生講解計劃的寫作結構、計劃的語言表述等內容,還要提醒學生所制定的計劃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
寫作源于生活,應用文寫作同樣源于生活,而且是源于生活中要解決的實際難題。比如要入黨,應寫入黨申請書;要貸款,要辦理各種證明;要租房,要寫租房合同;要找工作,要寫求職信和簡歷。不論是申請書、證明、合同、求職信;還是簡歷,都屬于應用文文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案例的選擇,都要源于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這樣更易于學生接受。通過現實生活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寫作,同時以此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學生將來長遠的發展。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其文化底蘊也不一樣,但其作為思政元素發揮的育人功能是共通的。高職學生畢業之后很大一部分選擇留在當地工作,所以,培養高職學生主要是為了服務當地社會發展,促進當地經濟與文化的繁榮。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文化,了解時事熱點問題,結合法律、政策等規定性的文件進行授課,讓學生既懂法又守德,還能牢牢地掌握應用文寫作的專業知識。
在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了解當地人才需求狀況,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還應將所了解的東西融入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出適合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需求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當引入地域文化特色、鄉土人情,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懷。比如,教師可以講述本地的勞動模范、本地的扶貧干部故事,并以此作為素材進行應用文寫作,在文種的選擇上可以是演講稿、慰問信、感謝信等,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也可以培養學生感恩、拼搏的觀念。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是在中國本土所形成的一種文化。應用文的產生與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幾乎是同步的,也都同屬于傳統文化,但是應用文具有鮮明的工具性,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要能體現時代特征。應用文的內容更應體現它的工具性與時代性,同時也應體現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探索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是目前教育界的主要著眼點。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課程思政的元素主要從以下兩處著手:一是通過文獻整理,尋找文獻中所記載的應用文文體,然后尋找應用文發展的源頭,梳理應用文發展的全過程。在這個梳理的過程中,要注意探究應用文發展過程中的文體、文論的傳承過程,為文化自信奠定基礎;二是從傳統的應用文文體著手,學習傳統,繼承傳統,以提升學生應用文寫作技能與技巧。比如《諫逐客書》《出師表》都屬于古代的應用文文體,應當繼承其精華,并結合時代的發展情況加以弘揚與創新,創造出更加符合應用文發展的路徑。
在高職教育過程中,要全面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注重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目標,將“五育”教育融入培養學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要實施育人的目標,就要有“五育”的觀念。教師在備課時,設定“五育”的目標,將“五育”目標融入應用文寫作的教學過程,能夠產生綜合的育人效應,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教師備課時,確定了教育教學目標后,就要選擇教學內容,將應用寫作的內容與“五育”教育結合起來授課,以達到育人的目的。高職教育不僅專注于技能教育,還注重學生的素養教育,所以教師在授課中要將世界觀、價值觀等融入應用文寫作的教學。比如在講授“通報”文種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么寫通報,即講清楚什么是通報,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通報,它的寫作結構和寫法是怎樣的,語言的表現力如何,等等,還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關注時事動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落到實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育轉向了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由注重實操性的訓練轉向了融入美育教育的應用寫作,講究語言美、語體風格美、排版編輯美。
在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目的是生動地講解授課內容,使其通俗易懂,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專業知識背景,還要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常見的有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使用這些教學方法授課,目的是讓學生更易于掌握所學內容,從而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科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與之相關的能力。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是情景教學法。因為高職應用文寫作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驗真實職場的情境,通常要設定情景,學生根據情景進行寫作。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得也很多,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授寫作結構、知識要點,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寫作結構和知識要點。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將情景教學與案例教學并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完成寫作之后,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所寫的內容進行討論與修改,更易于學生把握寫作的內容與要點,更深入地把握所學知識。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學會自我管理,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與上進心。
應用文寫作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側重于寫。要想寫得好,就要善于表達。要善于表達,就得多閱讀,多積累。因此,對這門課程,在考核方式上也不能等同于別的學科。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過程中,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側重于過程性考核。這種考核評價的方式是多元的,是為了發揮課程的導向功能和激勵機制。在考核方式方面,包含考勤、課堂習作、團隊合作等考評項目。這些考評項目是依據教學目標而定的,涵蓋的內容和范圍都很廣,既有學生寫作技能的體現,又有價值觀、人生觀、職業目標和素養、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等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
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一門課程,也就是說,在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還要在實習實訓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育人教學,并與其他實訓實習課程體系相一致,與它們一起形成合力,讓學生置身于職場中感受職場的氛圍,感受職場所需要的寫作能力、職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職業素養,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學生在實訓實習期間,教師要布置實訓實習任務,通過實訓實習告訴學生要達到什么目標,要怎么做才能達到此目標,實訓實習結束之后,應把是否達到實訓實習的目標作為考核的標準。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一樣,都需要開發課程教學的產教融合項目,可以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促進協同育人機制,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整合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能力的培養目標,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力,從而實現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教與育的有機統一。為此,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邀請校企合作企業中優秀的企業工作人員擔任學生的導師,帶學生進入職場,體驗職場的環境。企業導師在引導學生進入職場的過程中言傳身教,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職業品格、職業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形成,并最終外化為一種規范的職業行為。另一方面,任何一個產教融合的項目都需要提前做好計劃,最終付諸實施,然后評價實施效果并總結經驗,如此循環往復,才能做到教學相長,更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應用寫作的技能。
因此,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過程要依托校企合作項目,采用協同育人機制,整合課程資源,深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實現技能培養與課程思政育人的相互統一。依托合作企業,到崗位中實習實訓,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同時,能在職業環境中將在課堂中學到的應用文文種,如通知、請示、報告、策劃書等應用于工作中,并反思所學與所用之間有無差距,如何真正做到學有所用等。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課程建設要秉持開放性原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情況進行設置。要考慮學生將來走向崗位后可能常用的文體有哪些,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外也應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比如參加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暑期社會實踐等等,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