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先,李丹,劉秀英
(1.西藏大學,西藏拉薩 850000;2.拉薩市第八中學,西藏拉薩 850000)
高校思政課是一門既具有較強理論性又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程,高校必須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立德樹人理念下,研究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對推動高校思政實踐課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立德樹人,“立德”取“樹立德業”之意,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代,立德樹人內涵發生了改變,立德中的“德”表示的是道德品質的意識,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大德”指的是大公德,即道德高尚、德行高尚;“公德”指的是有關社會公眾的安寧和幸福的行為,要有公德心;“私德”指的是鄉規民約,常見中國鄉村地區村民制定的行為規則。總體來說,新時代立德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構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價值,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而“樹人”中“樹”代表培養、培育,“人”指的是人才,樹人可以簡單理解為培養人才,培養社會主義新時期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從立德樹人出發,不斷提升高校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養。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實現思政課程“課程育人”的重要途徑,“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學生通過在實踐中真實感受、實際行動,達到“知、情、意、信、行”的統一。具體來說,高校思政實踐課具有以下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知”。實踐教學能讓學生將理論課程中的感性認識真正應用于實踐,從而深化理論課程知識,既知其然,也能夠知其所以然。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實踐教學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領悟,提升學生情感認同,激發學生內在情感的認同,從而將理論知識內化、升華。第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意”。思政實踐教學可通過正能量來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面對不良思想時能夠自覺抵制,從而堅定意志,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四,有利于堅定學生的“信”。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專門解答,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在實踐中真正理解社會主義理論,更加堅信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從而更加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行”。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行動力,將理論認知真正付諸實踐,在實際行動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行動力。
高校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肩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以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責任。因此,高校思政課既要重視理論教學,做好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傳輸,同時也必須強化實踐課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在具體實踐中完成情感升華。但是從總體來看,當前部分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夠重視,未正確把握實踐教學理念,存在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樣重要,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思政課一般由“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四門課程組成,不同課程在理論教學方面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計劃、教學進度。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如何做好這四門課程的統籌規劃,合理制定教學內容,是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難題。甚至在部分高校中,不同思政課程的教學會由不同教師來擔任,教師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大大削弱了思政課程的育人作用。
當前,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雖然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評價的對象,但是長期以來,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單純是對學生“學”的評價,而缺乏對教師“教”的評價的重視。同時,在評價主體方面,在對學生“學”的評價方面,也主要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存在評價主體單一的現象,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有所缺失;在評價內容上,教師更多的是重視對學生終結性評價,而對過程性評價重視不足,對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道德品質、行為能力以及個人素養等關注度不夠。由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評價結果往往不夠客觀公正,無法真正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有必要的師資保障、制度保障以及資金和基地保障,從實際教學來看,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主要有如下因素:
第一,師資保障不足。師資力量是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著課程的順利開展和教學質量,雖然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強對高校師資力量的建設,但是總體來看,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師資力量缺乏的現象。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較為繁重,在教學方面一直處于疲乏狀態,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師雖然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不足,難以上好思政實踐課。
第二,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經費保障缺乏。當前,不少高校缺乏相應的實踐經費,也沒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難以有效開展,更多的是停留在號召上。
構建完善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高校從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保障機制以及教學評價幾方面進行改善。
首先,提高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顯著的特征,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程必須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既要利用好課堂理論教學,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理論知識武裝自己,同時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真實體驗、切身感受,將理論知識內化,提升政治覺悟和政治熱情,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其次,要重視思政實踐教學與時代需求的結合。在不同時期,思政課教學都有著不同的任務,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著下一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重要階段。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明確時代賦予高校學生的重要任務,從時代需求角度出發、從實踐教學做起,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理念。
最后,構建思政課堂與社會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高校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從國家發展需求和人民生產需求出發,確定科學的教學理念,使實踐教學更加貼近社會、貼近民眾。
高校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目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的設置上也需要圍繞德智體美勞來進行。
第一,德育目標。德育是教書育人的首要目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高校必須首先重視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培養,將德育目標納入教學目標體系;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將理想信念教育滲透到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道德規范。
第二,智育目標。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拓寬學生理論知識面,學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體育目標。思政課實踐教學還需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教育,引導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并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體育精神、運動快樂,增強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第四,美育目標。美育教育既包括審美教育又包括真善美教育,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審美,學會欣賞自然界和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畫面美、語言美和行動美;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使其在學習生活中學會應用美的語言與人交流,學會踐行美的行動。
第五,勞育目標。勞動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勞動課程,讓學生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密切接觸,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培養學生勤勞的品性,讓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依靠辛勤勞動謀取幸福生活。
高校思政課實踐課程需要以思政教材為載體,對不同課程內容進行整合,研制具體的實踐教學大綱。具體教學內容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開展: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實踐活動。在完成對思政理論課程內容的梳理后,教師應根據不同課程教學目標,及時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同時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具體可以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經典誦讀、案例分析以及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活動等。另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活動。高校可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等,使學生對思政理論有更加深入具體的認識,聽導游講述歷史故事,重溫紅色經典,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充分結合時代發展,創新實踐形式,以社團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組織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增強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機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完善:首先,改變教學評價模式,高校思政實踐課程評價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進行,改變當前單純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現象。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指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或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除了任課教師外,還需要讓學生、同行教師以及高校領導廣泛參與。再次,評價內容全面化,在對教師教的評價內容方面需要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案進行全面評價,確保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對學生學的評價內容方面,除了重視學生結果性評價以外,還要重視對學生實踐過程的評價,提高評價的客觀公平性。最后,發揮教學評價結果的重要作用。教學評價結果不僅是教師發放績效的依據,更是發現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模式的重要參考,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評價結果,通過結果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首先,在師資力量方面,高校要提高當前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培訓、鼓勵教師積極進修等措施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同時,高校還可以積極引進外界優秀思政實踐教學人才,通過退休返聘,吸引有經驗有能力的優秀教師,或者與社會優秀企業家、勞模人物等進行合作,邀請其兼任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師,不斷擴大高校師資隊伍。其次,在實踐基地方面,高校可以積極利用校內現有資源和空間,建立相應的實踐教學基地,或者與當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同時,高校之間還可以進行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資源。最后,經費方面,高校必須嚴格落實思政課程實踐經費保障,并將其納入預算,確保專款專用,做好費用使用追蹤監督。此外,高校還可以積極爭取社會和政府方面的資金支持,保障滿足實踐教學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立德樹人理念下時代發展的重要需求和重要途徑。本研究解讀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探究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梳理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分析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路徑,對當前高校思政實踐課程發展有研究意義,以期為高校保障思政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接班人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