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廣泛性焦慮癥(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精神疾病,又稱為廣泛性焦慮障礙綜合征。本病發病機制未完全明確,表現為無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緊張不安和提心吊膽,伴有明顯的肌肉緊張、運動不安、自主神經癥狀等[1]。本病發病的影響因素較多,心理壓力大、工作節奏快、人際關系緊張等,導致臨床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發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病理研究顯示,GAD患者中樞神經系統中5-HT、NE、DA 等神經遞質釋放增加,與焦慮的發病密切相關[2]。因此,臨床多從抑制5-HT 釋放、調節中樞神經遞質的含量入手治療。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抗焦慮藥物治療為主,但可供選擇的藥物較多,各種藥物之間的療效、安全性存在明顯差異。帕羅西汀為強效、高選擇性5-HT 再攝取抑制劑,能升高突觸間隙中5-HT 水平,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抗焦慮效果良好[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GAD 治療中應用帕羅西汀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 月~2020年8 月在本院精神科治療的90例GAD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38.6±11.7)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病程(6.2±2.4)年。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18~72 歲,平均年齡(38.8±12.1)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6.0±2.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GAD,主訴有持續性原發性焦慮癥狀,合并自主神經癥狀及運動不安,伴有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自覺難以擺脫、內心痛苦,HAMA 評分≥14分,病程≥6個月,近2 周內未使用過任何抗焦慮藥物。排除標準:合并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狂躁癥等其他精神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藥物過敏,存在智力或行為障礙等。
1.2 方法 對照組服用阿普唑侖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277)治療,起始劑量0.4 mg/次,3 次/d,根據焦慮改善情況及時調整劑量,最大劑量≤1.2 mg/次,3 次/d。觀察組服用帕羅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43)治療,每日早餐時頓服,20 mg/d,2~3 周后根據焦慮癥狀變化調整劑量,需要加量的患者,以10 mg/周的劑量遞增,最大劑量≤50 mg/d,一般維持在40 mg/d[4]。兩組均治療4 周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1.3.1 療效 根據癥狀變化以及HAMA 評分減分率判定療效,痊愈:焦慮癥狀完全消失,HAMA 減分率>75%,基本恢復正常工作生活;顯效:焦慮癥狀減輕,HAMA 減分率為51%~75%,工作生活狀態明顯好轉,但達不到病前水平;有效:焦慮癥狀部分減輕,HAMA減分率為26%~50%,工作生活狀態一般;無效:焦慮癥狀無明顯改善,HAMA 減分率≤25%,工作生活狀態差[5]。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焦慮情況 治療前后以HAMA 評分以及SAS評分觀察患者焦慮癥狀改善情況,HAMA 評分總分56分,共14項,每項0~4分,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SAS 評分共20個項目,每項0~4分,由患者主觀感受進行評價,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
1.3.3 血清神經遞質水平 治療前后檢測各項血清神經遞質水平,包括5-HT、NE、DA,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
1.3.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患者有無頭痛、惡心嘔吐、嗜睡、失眠等不良反應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治療前后焦慮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 評分、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 評分、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焦慮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焦慮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5-HT、NE、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5-HT、NE、DA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
GAD 是焦慮癥的一種亞型,患者常自覺焦慮不安、提心吊膽,感到有禍事臨頭,心煩意亂,并伴有胸悶、頭暈、心慌、呼吸急促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還可出現肌肉緊張、運動性不安等,給患者的身心帶來較大痛苦[6]。GAD 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數研究認為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紊亂密切相關,中樞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增加,特別是5-HT、NE、DA 等神經遞質的傳遞直接關系到焦慮癥狀的發生[7]。研究顯示,GAD 患者的血清NE 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DA為NE 前體,是一種關鍵性神經遞質,直接影響情緒反應。而中樞神經系統5-HT 釋放量的增加,直接導致焦慮癥狀的發生[8]。因此,改善神經遞質的釋放和傳遞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向。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 評分、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HT、NE、DA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帕羅西汀具有良好的抗焦慮效果,改善大腦神經遞質的傳遞,能有效減輕焦慮癥狀,且安全性好[12]。
綜上所述,GAD 治療中應用帕羅西汀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均較為可靠,抗焦慮作用明顯,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