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奇明,周明暉
(余姚市政府投資項目審計中心,浙江寧波 315400)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當前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對于施工企業而言,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要盡可能的降低建筑成本,使建筑企業的核心價值能夠得到提高。而要想實現對建筑工程建筑成本的降低就需要做好造價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針對工程造價所進行的精細化管理是極其關鍵的。將BIM技術運用到工程造價精細化管理中,能夠為此方面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實現對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工程造價主要就是項目建設預期或是實際支付的相關費用。在投資者的角度上,工程造價屬于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預計或實際支出的全部固定資產投資費用。在這一角度上,工程造價并非只是建筑和安裝工程費用[1]。還涉及了自項目決策、建設實施開始一直到項目竣工驗收等的相關活動所花費的所有費用。站在市場交易的角度上,其所指的則是項目預計或實際發生于承包商交易中產生的建筑安安裝費用。這一角度把建設工程當做了特殊商品,采用了招投標或是另外的交易方式,并由市場決定形成價格。
工程造價管理的主要原則就是精、準、細,從原本的粗放型管理轉變為集約化管理,保證工程造價管理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在提高業主工程投資效益的同時,幫助施工企業順利實現相關的利潤目標[2]。之所以要針對工程造價實施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完善當下工程造價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就是著手于工程造價的確定和造價控制兩個方面,把管理流程細化分解成具體的工作環節,利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使工程造價的確定能夠更加準確、高效,對已有的管理流程進行創新與改進,提高造價管理流程的精確化及標準化水平。
1.3.1 BIM 技術介紹
結合當前針對BIM 概念的相關定義,能夠從兩個方面對BIM 技術進行理解,站在結果的角度上,能夠把BIM 看作是建筑信息模型,也就是強調集成了項目建設安全壽命周期的有關信息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4D 模型,在集成了造價維度信息以后,還可以實現5D 模型,從而更好的實現信息交互,協同開展工作[3]。實際上,BIM 不只是單一模型,也并非是簡單的模型,主要是由各專業站在不同的需求上所建立的統一標準的多個模型,各個模型都是基于核心BIM 模型的,能夠使各自專業的要求得到實現。
還能夠站在過程的角度上理解BIM,在完成從項目概念到項目運營全過程中結合不同的需求,不斷把項目信息錄入模型的過程當中,實現信息的模型化,在模型的基礎上采用數據分析等的手段,從而使各項決策有據可依,建模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BIM 模型創建過程
1.3.2 BIM 的核心技術
三維可視。BIM 的可視化能夠改變原本的平面線條式構件表達形式,變成以三維立體實物圖形的形式來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展示。和建筑設計出效果圖的方式存在區別,三維效果圖是為了更方便識讀而制作的線條信息,BIM 三維可視化技術更加強調構件間的信息互動和反饋均通過可視化的效果呈現于BIM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模型可視化的同時,可視化的結果將直接生成相應的效果圖。
碰撞檢查。把碰撞檢查軟件當做引擎,關聯各專業BIM 模型,在空間、尺寸等的方面對建筑、結構、水電等專業間所存在的碰撞問題進行查找。在實際應用中,BIM 技術所具有的協調作用能夠用來對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處理,如電梯井設計布置和其他設計的協調、人防分區和其他設計布置的協調等[4]。碰撞檢查的基本思路就是初步設計圖階段,對項目基礎模型進行創建。在這一基礎上,各專業結合專業需求來進行針對于專業模型的同步設計。在完成對于具體的結構、建筑及機電模型的創建以后,將各專業模型鏈接到基礎模型內,促使各專業能夠形成有機整體,對碰撞的構件、位置等進行分析,使專業能夠更好的配合設計模型的修改,其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BIM 多專業綜合碰撞檢測
在建筑工程項目的設計階段,項目各方包括建筑、結構以及機電等建立有關的BIM 模型,能夠利用導入專業檢查軟件的方式來實現BIM 模擬碰撞檢查,使結構、給排水、電氣等各專業在三維空間方面的碰撞沖突能夠得到可視化的展現。通過針對各個方面實施的BIM 模擬碰撞檢測,有效的防止在進行施工時因為專業碰撞而導致的設計變更,發揮出提前預警的作用,為之后的成本控制奠定基礎。
相關人員能夠在BIM 造價軟件之內,對結構、機電等專業的BIM 模型進行導入,在高效的完成加工以后,獲取到可靠的工程量相關數據,真正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利用價值工程等的方式來站在經濟的層面針對設計階段的造價經濟數據進行解構,同時利用提取BIM 數據庫存儲的相關歷史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對相關設計人員反饋最終經濟指標,從而更好的進行優化設計工作。同時進行對多方案的設計比選,相關設計人員把各方案BIM 模型交給造價人員,從而利用BIM 自動計算各設計方案的經濟數據,比選出最為合適的設計方案。
通過BIM 技術在設計階段造價管理當中的運用能夠發現,在設計階段當中對該技術進行應用,造價管理的過程更重視對于成本數據在各個方面的有效交互。以此技術來實現對于相關數據的建立、存儲與處理等,為造價和設計的結合提供更好的條件,從而更好的進行設計優化,保證工程造價的前期可控。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設階段當中,傳統模式要求承包方根據合同約定來把工程量進度報告提供給發包方,承包人要結合項目具體的施工進度來計算實際完成工程量,并且發包人在收到了工程量進度報告以后,還需要對是否正確反映施工進度進行計算復核。在工程量的統計中耗費過多的時間與人力,同時也很難確保其準確性。而借助BIM 技術就能夠實現很大的改善,在充分結合各方面信息的5D 模型內,可以更加深入的拆分原BIM 模型,并根據進度匯總來明確實際的工程量,所以發包人和承包人均能夠高效完成對于已完工程量的核實。除了能夠對已完進度工程量進行準確確定,還可以對BIM 數據庫內的已有價格信息進行調取,在此基礎上對相關階段的工程進度價款進行匯總[5]。此模式可以避免工程造價人員在基礎工作中有太多的投入,提高施工階段造價管理工作的效率。
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具有著動態性的特點,利用所建立的BIM 模型,實現對有關造價信息的動態實時維護,防止出現數據信息在施工過程中流失的情況。在進行施工的過程中,建設單位與施工企業均要針對實際費用和計劃費用展開動態分析,明確費用存在偏差的具體原因,同時還要通過相應的手段來對費用偏差進行控制。借助BIM 技術的5D 模型,憑借其模擬建造的特性,能夠高效模擬計劃完工能工程,自動匯擬完工程量,并且還可以調取數據庫中的計劃單價,以獲取到相應的計劃費用。在BIM 模型當中,輸入已完工程量及實際單價的相關信息以后,就可以獲取到具體的工程費用及工程計劃費用,再借助相應的數據模型,即可進一步分析費用偏差等的情況,進而實現更深入的比對。利用此技術,能夠非常有效的節省工程造價管理人員在基礎數據處理過程中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使數據處理的效率變得更高,以保證相關人員可以在偏差出現原因的分析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把重點放到此方面的工作中,從而盡快找到有效的處理措施。
將BIM 技術應用到項目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當中,將能夠實現對于原本管理模式的有效改變,其可以充分結合在設計階段建立的模型,在此前提之下,充分考慮到施工階段當中的工程、價格等信息,建立動態化的BIM 施工模型。與此同時,借助此技術數據化等的相關功能,高效的對動態造價控制需要的相關工程量及成本費用等的數據進行調取,進而真正做好動態化的造價管理。此流程能夠防止在項目工程當中,工程造價和施工階段得不到有效的結合,將BIM 模型進一步運用到施工階段,提高造價人員的工作效率,使其可以更快的完成對于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工作。具體的工作流程如圖3 所示。

圖3 基于BIM 技術的施工造價管理流程
在工程項目中,BIM 技術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平臺,結合BIM 三維模型,同時把工期、價格以及合同等的信息存儲到BIM 中央數據庫內,工程參與各方均可以在工程項目中調用共享。在項目過程管理的過程當中,充分體現出相關人員對于工程資料的管理,及時更新數據庫中的工程資料,參與各方都能夠準確的得到所需的工程資料信息。項目開展過程當中的眾多資料都存儲在BIM 中央數據庫之內,能夠根據情況來進行調取。在竣工結算整理結算資料的過程當中,審查人員能夠對BIM 中央數據庫進行訪問,對所有的工程資料進行調取。運用BIM 技術來進行對工程結算資料的審查,可以提高結算審查前期準備工作的效率,同時使結算工程的效率變得更高。
將BIM 技術和互聯網充分結合,通過聯網的方式來得到與取費相關的政策法規,如人工費調整系數等等,在BIM 模型之內充分體現出模型的工程屬性,針對滿足政策法規要求的費用標準進行提取,確保竣工結算費用審核沒有任何的問題。
通過BIM 技術來對BIM 數據庫進行建立,把管理的重點放到設計、施工等階段,對項目實施階段的信息收集與處理引起重視。在竣工結算階段中,要在相關的BIM 模型內對有關的竣工結算資料進行調取,按照合同的具體約定,得到相應的竣工結算BIM 模型,借助BIM 所具有的自動計算功能來針對竣工結算工程量及費用等進行復核。根據BIM 數據庫來充分集成實施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保證竣工結算的正確性,提高竣工結算的整體效率。
總而言之,在工程項目中,針對于工程項目造價所實施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若未做好工程造價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必然會對整個項目的經濟效益帶來不利的影響。而BIM 作為當下應用非常廣泛的先進技術,將其運用到建筑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當中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通過BIM 技術所建立的建筑信息模型,能夠為工程造價精細化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條件。因此,為了使工程造價精細化管理的效率及質量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在其中更加深入的運用BIM 技術,將BIM 技術落實到工程造價管理的全過程中從而保證工程造價管理的標準化、精細化以及流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