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李紅旗 孔祥真 張繼超
2021 年以來,寧陽縣按照中央和省、市有關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有關會議精神及重大部署要求,結合縣域國有經濟特點,以10 戶重點企業為主體,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調整、優化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等方面為重點,持續推進“三項改革”,使企業制度健全、決策科學、運營規范,探索出新的國資監管體制,實現了新的經濟效益增長,切實推動改革政策落地生效。
以優化出資人履職方式為契機,深化改革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處理好所有權與經營權關系,持續推進國資運營公司法人治理機構,理順政府、國資監管機構和國資運營公司關系。
實行清單式管理。出臺《以管資本為主進一步推進職能轉變實施方案》,明確出資人代表機構監管權力責任清單,突出監管重點、優化監管事項、改進監管方式,實現了權力放得下、責任接得住、經營管得好。
強化章程約束。依法依規制定《縣屬國有企業公司章程制定管理辦法》,推進國有企業全面實現以章程治企、按章程辦事,進一步提高國資運營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推動董事會建設。制定《關于規范縣屬企業董事會建設的意見》,指導國資運營公司發揮好董事會“定戰略、做決策、防風險”的重要作用,完成10戶重點企業及子公司董事會建設、配全配齊工作機構,落實董事會職責、明確權利義務,完善議事規則,真正發揮董事會依法獨立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的作用。
以嚴控企業投融資、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為抓手,突出國資運營公司精干主業,加快推進企業定位轉型,延伸主營業務產業鏈條,明確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突出主責主業。堅持加強戰略管理、突出精干主業,優化資源配置、嚴控非主業投資的原則,定制《關于確認縣國資運營中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主業及投資事項負面清單》,確認10 戶重點企業主業及投資事項負面清單。定期分析主業發展、評估投資事項實施情況,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主業集中。圍繞主業開展專業化整合,逐步有序退出不具備發展優勢的非主業資產和業務。
加快定位轉型。通過深化改革,基本實現了四家傳統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明確統籌公司以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及商業運營為主業,國投公司以建筑用石加工、經營為主業,城投公司以生態片區資源開發、建設、運營及管理為主業,魯居公司以新能源(生物質能源發電)為主業的功能定位,目前資產規模達到300 多億元,實現企業資本運營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逐步提升。其中,統籌公司環山文旅項目總投資1.26 億元,依托沿線鶴山、葛石、東莊、華豐等鄉鎮特色旅游資源,以顏林顏廟、鳳凰山、鳳仙山、友邦田園重點文化旅游片區延伸開發為載體,帶動周邊鄉鎮經濟增長,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板。魯居公司30MW 生物質熱電聯產清潔供暖項目被列為山東省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山東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泰安市“綠卡”項目,占地面積69.123 畝,預算投資3 億元,建設規模為1×30MW 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配1臺130t/h 高壓水冷振動爐排生物質鍋爐,預計每年送出綠色電能可達2.4 億千瓦時,供暖面積可達125 萬平方米,能為寧陽縣東部片區提供清潔供暖,極大地改善電源布局及提高電力保障能力,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

魯居生物能源發電項目
促進產業鏈延伸。組建魯嶺公司、國開公司、土地儲備開發公司等新型投資運營主體,以整合礦山、砂、土地等閑置資源為載體,以砂石、礦山、土地開發產業鏈條延伸為紐帶,提檔升級,重構產業鏈條。重點開展集“資源開采、產品研發、生產加工、市場開拓”于一體的綠色建材產業園區和綠色石材園區建設,加快打造區域性特色產業聚集區,目前資產規模達38 億元,整合、改變了寧陽縣砂資源、山石礦產行業產業鏈條短、集中度低的現狀,增強了財力貢獻和運營效率,有力助推全縣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
以優化國資監管體系、提升國資國企監管水平為著力點,科學運用運營數據、業績考核等結果導向,提升企業風險管控、運營水平,提高企業領導人員履職盡責能力,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水平持續提升。
健全內部制度,規范企業運營。規范企業新設各級公司投資范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及出資企業、管理人員職責,制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縣屬企業新設公司的通知》;加強黨的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切實發揮民主集中制優勢,制定《黨組織研究決定、前置研究討論重大事項清單》;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科學設置管理層級和職能部門,加大內部資源整合,制定《關于開展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工作的通知》。堅持不斷健全完善各項企業制度,讓新舊國資運營公司在深化改革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循。
加大投融資管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為提高企業資本運作和風險防控能力,制定《國資運營公司管理辦法》《規范國資運營公司投融資及擔保有關規定》等制度文件;結合企業實際,聘請中介機構研究制定融資規模上限警戒線,有效預警國企投融資風險,形成較完善的投融資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月調度機制,定期分析主業發展、評估投資事項實施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跟進審計整改,增強履職盡責意識。連續多年公開選聘社會中介機構,針對企業財務狀況、決策管理、債務風險及重點項目投資、重要項目建設情況開展專項審計,揭示企業管理、經營風險、財務內審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客觀公正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領導人員履職盡責的情況,切實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能,提出合理化建議并及時跟進落實,為國資運營公司在經營管理決策、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強大支持。
完善業績考核,優化收入分配。建立完善10 戶縣屬重點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突出質量效益、服務全縣戰略、創新驅動、深化改革、財政貢獻等導向,扣除企業所承擔的縣委縣政府安排的項目建設成本后,客觀公允評價企業利潤率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建立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推進全員績效考核,切實做到收入能增能減和獎懲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