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大成,黃 聰,王詩暢,聶衍韜,翟旺生,彭 聃
(1.黃岡市生態環境局紅安縣分局,湖北 紅安 438400;2.中南安全環境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漢 430071)
倒水河為紅安縣境內主要干河,源于大別山南麓,屬長江一級支流;作為紅安縣的母親河,備用水源地,兼具工農業用水、城市泄洪、服務周邊居民等重要功能[1]。紅安縣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水環境治理措施,綜合治理倒水河。
倒水河全長163.3 km,流域面積1 793 km2,流域內大小河流318 條,其中紅安境內102.8 km,流域面積1 163.83 km2,支流72 條,大型水庫1 個,中型水庫4 個,小型水庫8 個,流域涉及七里坪鎮、火連畈茶場、杏花鄉、城關鎮、二城鎮、高橋鎮、永佳河鎮、八里灣鎮、覓兒寺鎮和太平橋鎮共10 個鄉鎮、場,服務人口眾多[2]。河道沿岸分布有中心城區、城中村、工業區、農業區等。
倒水河紅安段水質目標為Ⅲ類,馮集國控斷面監測表明,2014 年和2016 年水質不能滿足Ⅲ類水體功能要求,主要為TN 超標。2016 年倒水河紅安段水質比較差(表1),污染物超標主要出現在5 月、8月、9 月、12 月,隨季節性變化波動很大,主要超標因子為COD、高錳酸鹽指數,其次為NH3-N,說明受有機物污染較大。

表1 2016 年倒水河馮集國控斷面污染物情況
倒水河流域(紅安段)主要功能為防洪、排澇、灌溉和提供飲用水,流域范圍內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均匯入倒水河,存在部分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情況,污染源主要為城鎮生活污染、農業種植業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及工業污染。2017 年現場調研,各類污染源的入河量和負荷比見表2。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是倒水河紅安段的主要污染來源。從污染物入河總量來看,COD 及NH3-N 負擔依然過重,城鎮生活、畜禽養殖業和農村生活污染物排放是其主要來源。

表2 倒水河紅安段流域污染物負荷
倒水河紅安段水環境問題主要包括飲用水源地安全隱患、城鎮生活污染、農業種植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工業排放污染、河道采沙生態破壞、監管能力不足等八方面。
2.3.1 飲用水源地安全隱患 倒水河是紅安縣及下游武漢市新洲區的重要飲用水源,同時又是紅安縣主要的污水受納水體,存在飲用水源安全隱患。多個飲用水源地如城南水廠、八里水廠、城北五橋段備用水源地等取水口附近未按標準進行規范建設,存在水源地保護標志缺失、建筑垃圾亂堆亂放、周邊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及農業面源污染等。
2.3.2 城鎮生活污染 紅安縣城鎮污水管網收集能力和污水廠處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管網覆蓋率較低,導致部分市政污水直接入河;沿河污水管網建設與管理不到位,雨污合流的排水系統在雨季極易出現雨污水溢流;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一級B 排放標準,尾水污染負荷大[3];垃圾填埋場距倒水河較近,無防滲及規范處理設施,在暴雨季節存在污染物溢出現象。
2.3.3 農業種植污染 倒水河流域紅安段匯水范圍內 有水田17 327.52 hm2、旱 地6 991.92 hm2、林地25 920 hm2,大量使用化肥,特別是氮肥及磷肥用量過高,化肥隨降雨、灌溉和地表徑流入河,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流域內施用農藥較普遍,對水質污染隱患較大。
2.3.4 畜禽養殖污染“十三五”期間,紅安縣畜牧業發展迅速,但畜牧業工業化、工廠化、規模化水平低,規模以下養殖方式隨意性大、場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存在較大污染隱患;流域內養殖場數目龐大,大多數設備簡陋、環保設施不健全、運行不穩定,存在偷排、超標排放的問題;較多散養畜禽的污染物無法集處理,配套污染治理設施難度較大,廢棄物及污水隨意排放,也是環境管理的盲區,對環境的影響嚴重。
2.3.5 農村生活污染 倒水河紅安段流域有鄉鎮10 個,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物和農業廢棄物部分沒有有效收集和處理;大部分農村無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污水散亂排放到附近池塘或者低洼處,最后匯入倒水河。
2.3.6 工業排放污染 紅安縣大型涉水工業企業集中在城關鎮和覓兒寺新型產業園區。園區市政污水廠設計規模不足,管網收集能力有限且存在漏損情況,造成部分工業污水通過污口及污水廠溢流口排入倒水河。其中,覓兒寺工業園區每天約產生污水4 640 t,但配套的工業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量僅2 000 t,部分工業污水未進入污水管網或進入工業園區管網后漏失,漏失率高達57%,漏失的大量污水通過溝渠最終匯入倒水河,造成污染。
2.3.7 采沙作業生態破壞 河道采沙活動未完全杜絕,引起開采區及下游鄰近水體濁度上升,增加下游自來水廠處理成本;河道水位下降影響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補給關系,減少了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徑流距離;采沙機械和運輸車輛產生的油料泄露對河流水質造成污染;同時,采沙還影響水體循環的速率,削弱河流對污染水體的降解能力。
2.3.8 監管能力不足 流域沿線排口和農灌渠較多,除污水處理廠排口有日常監測外,其余入河排污口均未開展常規監測,不利于掌握整體排污情況。此外,環境監察機構人員不足,流域匯水面積大,監管范圍廣,大量的工業企業和畜禽養殖場需要納入日常監管,但人員有限,監管難度較大。
紅安縣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解決實際水污染問題。“十三五”期間,結合倒水河紅安段實際,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4],紅安縣人民政府采取了多項舉措。
由黃岡市生態環境局紅安縣分局牽頭持續堅持每月至少1 次對倒水沿線設置的監測點位進行水質監測,密切關注馮集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發現異常,迅速預警,加密監測,搜查超標原因,為倒水河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由紅安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聯合發文,嚴格落實河湖長制,組織開展“雷霆行動”“碧水保衛戰”“清湖行動”等,由紅安縣水利和湖泊局及各鄉鎮人民政府牽頭在河湖(含水庫、小微水體)管理范圍內開展“清理岸坡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溝渠淤塞、清理非法排污、清理違章建(構)筑物”等“五清”活動[5]。
成立紅安縣園藝河整治工程指揮部,2020 年投資8 229.15 萬元開展園藝河整治工程,并于2021 年追加投資4 000 萬元,開展了黑臭河道整治、雨污管網布置、道路調整改造等工程。為提升河道沿河環境,拆除了河道沿岸規劃綠線范圍內部分建筑,打造了4 個小型廣場、兩岸配套建設護欄、路燈等,豐富了市民休閑空間。
按照《倒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項目2017 年實施方案》相關要求,爭取專項資金5 000 萬元,采取系統修復措施,完成了八里鎮、太平橋鎮污水處理廠等區域的尾水人工濕地、氧化塘、生態浮島等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總占地面積89 750 m2,處理污水70 000 m3/d,有效減少了污染入河負荷。
2020 年完成了城區和園區2 個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項目;日處理規模1.36 萬t 的9 個鄉鎮污水處理設備投入運行,降低了出水污染物濃度。
紅安縣全面系統開展城鄉垃圾治理,構建從城鄉生活垃圾前端清掃保潔,中端收集轉運、末端垃圾處置環衛作業體系,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全面促進全縣城鄉垃圾處理全達標。2018 年5 月周家凹生活垃圾處理廠啟用;2018年6月引進無害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700 t,年處理25.6萬t,該項目于2020年6月行式,使紅安縣城鄉生活垃圾實現100%焚燒處理,2020 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減少了垃圾填埋場的污染隱患。
結合畜禽污染實際,紅安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工作,成立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場)成立了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專班,推進全縣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印發了《紅安縣畜禽養殖區域規劃(2016—2020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畜禽養殖區域劃定工作;編制實施了《紅安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方案》和《紅安縣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方案(2018—2020 年)》等,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推行“一場一策”檔案制度,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從源頭減量、中途控制、末端利用三個方面,指導各養殖場(戶)建設畜禽養殖糞污配套設施及綜合利用。制定《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資金使用辦法》,按照程序和流程撥付資金。到2020 年底,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3.46%,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紅安縣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加強生態環保教育,嚴肅追究領導干部責任和監管責任,以高壓態勢保障生態環保工作并取得實效。2016 年3 月至2020 年9 月,縣紀委監委加強案件查辦,嚴肅追責問責,認真辦理上級環保督察反饋、交辦問題線索,從嚴查處生態環保領域腐敗案件,從嚴查處生態環保工作履職不力的問題,全縣紀檢監察系統在生態環保領域立案101 人,黨紀政務處分98 人,組織處理142 人;建立了行政處罰臺賬,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加大對工業污染源監管力度,同時重點對污水處理廠及畜禽養殖開展執法檢查,2020 年開展執法專項檢查190 余人次,有力打擊了違法排污行為,近三年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
紅安縣倒水河流域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干流水質明顯好轉,2021 年馮集國控斷面穩定滿足水質要求,周邊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