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劉 灝,張學英,韓 迪,羅長青
(1.濟寧市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2100;2.濟寧市兗州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寧 272100;3.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濟寧 272100)
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2018 年農業農村部頒發的《關于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的通知》,強調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出了總體要求,對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了安排部署,有力推進了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農村產業載體的發展[1],也使現代農業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研究重點。有學者認為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健康農業、循環農業基礎上的田園綜合體和新型城鎮化的統一,是農業、農民、農村現代化的產業體系[2-5]。也有學者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轉變傳統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社會資源向農村聚集和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6-8]。本研究以山東省濟寧市牛樓小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對象,采用現場調研、文獻歸納等方法,分析了在現代農業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經驗,探討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牛樓小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核心區域北至兗州區南環城路,南至兗州區界,東至泗河西岸,西至新華路,總占地面積約199.7 hm2。其核心區西距濟寧市中心城區任城區、南距孟子故里濟寧市鄒城市、東距孔子故里濟寧市曲阜市都在20 km 半徑范圍內,距離濟寧市大安機場15 km,距離魯南地區最大的普速鐵路樞紐站兗州站5 km,距離京滬高鐵曲阜東站22 km,位于濟寧市“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的“任兗鄒曲嘉”都市圈的中心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所在地無論是資源集中度、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密集度還是基礎設施水平都是濟寧市域內較高的[9]。
1.1.1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重點發展觀光農業和現代設施農業。一是在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前提下,通過對泗河西岸復堤取土區的100 hm2土地進行平整、培肥,種植了向日葵、油菜花、低稈高粱、芝麻、谷子等觀賞性農作物;二是利用溫室大棚等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利用9 600 m2玻璃連棟溫室種植百利番茄、五彩番茄、珍珠番茄、葡萄番茄、櫻桃番茄、梨形番茄、長圓形番茄等多品種采摘番茄;三是利用10 800 m2雙拱雙膜連棟溫室開展花卉、草莓、車厘子、火龍果、水果甘薯等特色優良果蔬品種育苗。利用日光溫室和大跨度拱棚種植美國苦苣、紫背天葵、羽衣甘藍、京水菜、烏塌菜、冰菜、結球甘藍、紫油菜、抱子甘藍、球莖茴香、歐洲油菜等反季節蔬菜和大麗花、非洲菊、繡球等市場潛力大的花卉品種。
1.1.2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主要是依托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生產和加工業務。一是依托園區內的濟寧市兗州區牛樓味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園區外的山東香達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菜子油生產,注冊了牛樓小鎮菜子油商標,建設了10 000 m2的農產品加工車間、倉儲等配套設施;二是委托兗州區農業龍頭企業益海嘉里(兗州)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加工優質小麥,注冊了牛樓小鎮面粉商標,帶動了園區內種糧大戶、種植專業合作社、糧食收購專業戶,擴大了農民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貧困戶脫貧;三是依托兗州區山東興達酒業有限公司合作生產優質高粱酒,注冊牛樓小鎮高粱酒商標,帶動了園區高粱等特色作物種植。
1.1.3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主要依托園區內優美的田園風光、濃厚的鄉土文化、良好的基礎設施等資源,開發鄉村觀光旅游和人才培訓服務。一是建成了花海彩田景觀區、馬橋濕地生態區、花澗小巷文商旅融合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區等鄉村旅游景區,發展成集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兒童娛樂、休閑酒吧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特色農業小鎮[10]。二是利用園區鄉村振興培訓中心培訓種植和養殖大戶、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合伙人等鄉村振興骨干人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注入智力和人才支撐。
園區內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主要由一條主鏈和三條子鏈融合而成(圖1)。一條主鏈以發展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花海彩田、牛樓小鎮等鄉村休閑旅游,吸引游客,從而帶動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產業,同時依靠鄉村振興培訓中心提高農民技能,反哺休閑農業的發展,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圖1 牛樓小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產業鏈體系
三條子鏈分別為:
1)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鏈。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在種植高端蔬菜瓜果的同時引入休閑采摘、農業科普研學等活動,帶動鄉村旅游,收獲的高端蔬菜瓜果通過農產品集散中心、倉儲物流中心運送至各地市場。
2)牛樓小鎮觀光產業鏈。借助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農事體驗等活動吸引游客,在游覽小鎮的同時,還可感受田園風光,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鏈、特色種植產業鏈發展。
3)特色種植產業鏈。花海彩田通過種植油菜花、高粱等作物形成特有的農業觀光景區吸引游客,收獲的油菜子、高粱等加工成菜子油、高粱酒等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產品則通過集散中心、倉儲物流中心運送至各地。
三條子鏈產業布局上相互依存,產業功能上相互支撐,共同形成了以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的主鏈,使三產融合更加緊密。
園區引進了水處理及水肥一體化系統、無土栽培技術、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全自動智能溫室控制系統等現代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效率提高80%以上,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園區采用的基質立體栽培技術,通過柱形栽培向空間發展,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空間和太陽采光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3~5 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3 倍;園區引進熊蜂授粉技術大幅增加番茄授粉受精,通過花期反復授粉增加坐果率、降低了畸形果,提高了果實的產量和品質[11]。
發展觀光農業,在泗河復堤取土區內種植油菜花、向日葵、高粱等具有觀賞性的農作物,對于泗河水土保持和水利設施的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園區內大力推進標準化種植,現代農業產業園利用生物防治替代農藥,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按照綠色農產品生產要求、采用統一的生產標準,通過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實現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2021 年,以花海彩田、牛樓小鎮為代表的觀光旅游農業吸引游客240 萬人次,農業生產收入500 多萬元,門票和二次消費收入5 000 多萬元;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代表的特色蔬菜和花卉種植業實現銷售收入2 000 萬元;以菜子油加工、小麥加工和高粱酒加工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實現年生產菜子油200 t、產值300 萬元,實現年產優質小麥粉750 t、產值1 500萬元,實現年產優質高粱酒350 t、產值2 000 萬元。同時帶動附近農戶7 000 多人就業,為入股農民實現分紅210 萬元;以鄉村技能培訓為代表的鄉村技能培訓中心培訓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合伙人等鄉村振興骨干人才17 期批次,2 500 人次。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山東省積極行動,不斷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動農業“新六產”發展。牛樓小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過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地方特色產業和提升外延增效產業相互融合的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生產綠色、產品高值、產業高效、環境友好為主要特征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其他相似地區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政府在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起到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的作用,政府有關部門的鼓勵和參與能夠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資源的跨區域流動[12]。政府在牛樓小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園區創建階段成立的籌備領導小組由地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能夠調動發改、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公安、住建、文旅、商務、交通、水利以及園區所在鄉鎮等各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政府采取督導考核機制,對土地使用,資金保障,政策落實等方面開展督導考核,保證了創建工作的順利推進;在園區規劃、產業發展方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上項目資金爭取等前瞻性和戰略性重點問題方面,政府都對園區項目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
園區經營充分調動了龍頭企業、村集體和農戶三方面積極性,以產業鏈條為主線,以合作共贏為目標,鼓勵小農戶以簽訂產銷合同、自愿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促進小農戶與企業、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圖2)。

圖2 產業融合模式下的利益共同體
3.2.1 成立鄉村旅游聯盟 成立濟寧市兗州區勝日尋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由旅游公司牽頭,負責協調園區旅游營銷、形象提升、旅游路線設計、游客分流組織和服務分工等工作。
3.2.2 成立村集體合作社 園區內村集體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自愿參與合作社,按照產量或土地評估分股,實行“保底+分紅”模式,將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轉收入按股分紅,作為固定保底收益、實現農民變股民;同時,農民在園區從事生產經營,既是股民又務工,從多環節分享收益。
3.2.3 強調農民參與實現福民富民 園區發展的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園區強調農民參與的重要性。濟寧市兗州區勝日尋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對園區的日常管理,采取村集體參與、全民自愿入股、收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對入駐牛樓小鎮的個體商戶采取第一年減免房租、以后按照收入分成的優惠措施,鼓勵有能力、善經營的農民參與商業經營。除了入駐商戶外,還設置保潔、安保、后勤等崗位,帶動了周邊農民和貧困人員就業。同時園區第二產業中菜子油加工、優質高粱酒加工等產業的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過程中也為廣大農民增加了就業崗位,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科技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直接動力,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業科技人才則是人才振興的關鍵[13]。園區在規劃創建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科技和人才的支撐力量。
3.3.1 人才方面 在園區規劃創建階段園區籌備組邀請國內外涉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加盟,對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建設的重大決策給予支持,邀請國際知名專家規劃牛樓小鎮布局,把牛樓小鎮打造成傳統民俗文化浸染的新型全域旅游特色農業小鎮。在生產環節中邀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對品種改良、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等開展全過程技術指導,確保農產品質量。注重引進和培養本地人才,通過改善營商環境、發展農業三產吸引外出務工人員、本地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利用鄉村振興培訓中心對新型職業農民和創業初期人員開展生產技能和創業培訓,為園區發展儲備人才。
3.3.2 科技創新方面 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注重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和管理手段,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另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互聯網+農業”實現了農業的智慧化、精細化、規模化,結合“互聯網+服務業”促進了牛樓小鎮電子商務以及智慧服務業和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園區已經注冊了牛樓小鎮、牛樓味道等商標,花海彩田和花澗小巷等文旅項目已運營2 年多,但是受限于宣傳力度不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花海彩田等觀光旅游項目受季節、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品牌效應和影響力不足。
雖然成立了濟寧市兗州區勝日尋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對園區進行管理運營,但是落實具體工作的人員主要是當地村民以及附近居民,雖然經過崗位培訓,但是受限于自身文化程度和理論水平,對于現代企業、現代服務業的管理還缺乏理解與實踐,急需要專業的管理人才。
園區初步建立起以休閑觀光農業為主導,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文旅業為輔助的三產融合模式。但是從單個產業來看,龍頭企業不多,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產品比較單一;從產業鏈來看,特色種植業與農產品加工業融合度不夠,產品以初加工為主,產業鏈條不豐富,而且受制于旅游淡旺季影響,第三產業產值波動大,易造成商機和人才流失。
1)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現代農業經營的智慧化水平,讓互聯網成為推廣牛樓小鎮休閑觀光農業和綠色產品直接和間接銷售的主要促銷手段。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天貓、京東等,實現信息及時發布,產品真實呈現、消費者自愿參與的新局面。即項目區產品信息、活動信息、美圖美景能夠第一時間呈現給消費者;園區的綠色產品能夠通過電商平臺、微信、微博等進行在線預訂、在線下單、在線支付。
2)利用廣告營銷、節慶活動、口碑營銷等多種方式開展推廣營銷。一是在旅游旺季,特別是春節、五一、暑期、十一等重要節假日前期,要積極增加廣告投放量,針對項目周邊城市等主要客源市場,采用擎天柱廣告、公交站廣告牌、廣播廣告等方式進行整體宣傳營銷。在平面廣告中加入項目地二維碼,通過掃描使游客能直觀了解項目地;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旅游節事節慶活動,積極打造重點節事活動精品,形成“月月有節慶,季季有高潮”的節事營銷體系。如開展農耕文化節、采摘美食節、騎游節、迷你馬拉松賽、攝影大賽等活動。
1)搭建園區專業運行團隊,負責組織研究及審議園區的區域建設及運營規劃、重要政策及重大項目,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全權負責對園區建設、運營、管理等各項工作的推動實施。
2)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鼓勵各類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骨干龍頭企業在行業內的影響力、號召力和示范、引導作用,打造行業內的標桿,帶動園區內企業向標準化企業發展,避免因決策失誤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利用骨干龍頭企業的聚集效應,吸引并鼓勵人才培訓、金融等各類平臺的建設,擴大規模優勢,形成產業集群。
1)因時制宜,開發時令旅游項目。根據季節變換結合景區景觀,設計適應不同時令的不同旅游項目和產品。如在春季,結合油菜花花期開展賞花踏青活動,在暑期,開展兒童水上樂園項目,在秋季,結合農作物收獲,開展采摘和農業科普活動,在冬季,開展冰雪運動等。
2)通過淡季促銷和環境升級提示園區旅游實力。景區在淡季開展促銷活動往往效果更好,更能在眾多的廣告宣傳中突顯出來[14]。可以根據游客在淡季的不同需求,結合景區自身提點,通過打折促銷,開展有特色旅游項目,吸引不同類型游客。同時,在淡季可以利用園區的培訓中心廣接培訓、會議等活動,避免園區資源閑置。此外,在淡季期間也可以開展修繕、升級系統、內部人員培訓等活動來提升軟硬件實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1)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基礎,補齊產業鏈條短板。 一是圍繞油菜花、向日葵、低稈高粱、谷子、芝麻等種植業,培植和引進榨油、加工、包裝、銷售等相關農業龍頭企業,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圍繞深加工產業,發展物流業、廣告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等,形成以特色種植為基礎產業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體系。 二是開展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利用高粱、谷子、芝麻等農作物秸稈進行深加工,實現特色農作物全株資源化,打造完整的特色種植產業鏈,形成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秸稈綜合利用再到特色種植業的循環農業產業鏈。
2)深入挖掘農業多功能價值,延伸產業鏈條。一是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果蔬系列深加工產業和相關服務業。利用設施農業發展優勢,發展果蔬系列深加工、冷鏈物流業、電子商務等,形成產、供、銷組成的產業體系網絡,實現以設施農業為基礎的產業深度融合體系。二是依托花海彩田、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牛樓小鎮的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圍繞生產過程和生產要素開發包括觀光、農事體驗、休閑度假、民宿、研學游、文化創意等產品在內的第三產業。
特色農業小鎮的建設對于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15]。現代農業與農村產業融合是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舉措,兩者的有機結合為新時期農村培育新動能,為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牛樓小鎮通過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摸索出以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以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觀光旅游業等為輔助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但也存在需要提升和改進之處,如品牌影響力不足,產業鏈不夠完善,基礎設施有待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等,對此提出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園區智慧程度、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營銷、因時制宜豐富園區活動、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等建議和對策。
隨著鄉村振興推進,特色農業小鎮的建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特色農業小鎮現代農業與產業融合發展需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結合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因時因地開展建設,需要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支持發展政策推進實施。研究結果對于相似地區開展特色農業小鎮建設以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村產業融合起到了參考作用,也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