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半敵后”困境:1941年豫皖蘇根據地的國共摩擦

2022-04-15 12:42:44趙鵬
紅廣角 2022年1期

趙鵬

【摘要】1941年豫皖蘇根據地的國共摩擦是皖南事變之后中共同國民黨之間發生的一起重大軍事沖突,摩擦后中共武裝受到了僅次于皖南事變的重大損失。中共豫皖蘇根據地的核心區位于淮北澮河與渦河之際的狹長地帶,三面為日軍包圍,一面面向國民黨軍,被鄧子恢稱為“半敵后地區”。國共關系惡化后,“半敵后”困境逐漸暴露。豫南會戰中,在日軍按計劃返回駐地后,西進的新四軍第四師同國民黨軍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淮北日軍在國共沖突中采取了旁觀的態度。經歷三個月反摩擦斗爭后,新四軍第四師不得不撤往津浦鐵路以東的皖東北根據地。

【關鍵詞】新四軍;國共摩擦;豫皖蘇根據地;彭雪楓

【中圖分類號】 K26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2096-6644-(2022)01-0041-10

1941年初豫皖蘇根據地的國共摩擦是皖南事變后國共摩擦的一起重大事件。中共中央華中局事后記述:“部隊傷亡逃散約四千余人,失槍二千余支及資材等。豫皖蘇邊區根據地除睢杞太及蕭縣部分地區外,我軍全部退出,群眾組織、政權機關全被破壞。這是在全國范圍內,抗戰以來僅次于皖南事變的損失。”a1941年豫皖蘇根據地國共摩擦的大背景涉及皖南事變前后國共關系的演變,對此的研究在21世紀以來取得長足進步。 b 但對于同時段豫皖蘇根據地國共摩擦的歷史考察仍有尚待完善之處。 c 一方面已有研究仍相對較少,缺乏綜合利用中共、國民黨、日方各方文獻,部分史實論述不準確。另一方面已有研究缺乏對中共與日偽、國民黨多方互動的關注,未能呈現出各方力量犬牙交錯狀態下多方博弈的歷史樣態。因此本文試圖在學界已有研究基礎上,利用中共、國民黨、

日軍的多方史料,重點圍繞豫東、皖北多方勢力犬牙相制的軍事地理形勢、日軍發動豫南會戰中的多方判斷與行動、三個月反摩擦斗爭中的多方互動等方面展開論述,動態呈現根據地的“半敵后”處境及其主要影響。

一、“半敵后”根據地的形成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了抗日敵后根據地被敵軍“四面包圍”和“三面包圍”的概念。形成于1939年的中共豫皖蘇根據地就是一塊典型的“三面包圍”敵后根據地。根據地的北、東、東南面為日軍控制區,西南方向沿渦河對岸是國民黨部隊的控制區。豫皖蘇根據地的形勢被彭雪楓、鄧子恢稱為“半敵后地區”。 a

豫皖蘇地區位于河南、安徽、江蘇三省交界地帶,東靠津浦鐵路,西臨新黃河(花園口決堤后的黃河河道),南跨渦河,北至隴海鐵路。徐州會戰之后,中共中央提出向豫鄂蘇皖四省敵后發展的方針,彭雪楓、彭明治、鐘輝等各自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八路軍隴海游擊支隊分別挺進敵后,以彭雪楓部為主,于1939—1940年間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豫皖蘇根據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既是中共向東爭取蘇北的關鍵跳板,又是向西發展河南的前進基地,同時還起著聯結八路軍與新四軍的特殊作用。

“三面包圍”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日軍主要屬于日華北方面軍。根據地以北沿隴海鐵路屬駐商丘的日騎兵第四旅團控制夏邑、亳州等縣城,根據地以東沿津浦鐵路屬駐徐州的日軍第二十一師團控制蕭縣、宿縣、碭山、懷遠等據點,根據地淮上地區以南,控制鳳臺縣以東至蚌埠的日軍屬華中日軍。武漢會戰后,日軍因兵力不足等原因無力進行大規模進攻作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豫東、皖北,中日軍隊在大體沿花園口決堤之后形成的黃泛區對峙至1944年4月。 b 日軍在皖北守備兵力相對較少,僅有一個聯隊常駐宿縣,主要集中在以宿縣為中心的南平集、臨渙集等地,將澮河以東視為其“治安區域”。 c

皖北偽軍數量較多,正規的偽軍有駐扎澮河沿岸南平集的第十五師,地方偽軍有縣警備隊、區自衛團、鄉鎮自衛隊,固鎮偽軍自衛團有六七百人,宿縣澮河沿岸的湖溝集有偽軍一個團1000人。 d1940年下半年,從東北偽滿洲國調動來的偽軍更受日軍信任,直接駐守鐵路兩側據點,編制和武器與日軍警備隊一樣,戰斗力較其他偽軍強。皖北的日偽軍以津浦線為中心,以連接津浦線上的宿縣、固鎮及公路為依托,守備津浦線兩側幾十里的范圍,在津浦線西側主要控制澮河沿岸有公路連通的主要據點,其主要軍事目的仍是津浦線的警備工作。

總體而言,因為日軍以津浦線警備為主要目的,所以部署比較分散。正如彭雪楓分析:“豫皖蘇邊敵之防務要較華北各地薄弱些,向我掃蕩時須要從徐州等處調兵。”a 但豫皖蘇地區因為地勢平坦,津浦線、隴海線鐵路交錯,海鄭公路貫穿其中,各縣之間均有公路通達,這使得日軍集結尤其是從徐州和隴海線調兵較為容易,可以組織對渦河以東地區的“掃蕩”作戰。因此,駐守皖北日軍

多在津浦線沿線采取守勢,但也可以借助交通便利在統一指揮下進行“掃蕩”,這也是國民黨軍不愿以正規部隊駐守渦河以東的主要原因。

“三面包圍”的另外一個面則是皖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徐州會戰后,國民黨軍大規模西撤,豫東皖北的黃泛區并沒有正規的國民黨軍,各類地方武裝盤踞于此,因此被認為是真空地帶。 b1938年徐州會戰前夕,李宗仁發動地方抗日武裝,將安徽各地的抗日自衛武裝編為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并按地域劃分為五路。在皖北,余亞農被委任為第五路指揮,主要在皖北的臨泉、太和、亳縣活動。余亞農早年多次反蔣,在彭雪楓率部挺進豫皖蘇地區后,余亞農與彭雪楓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c后這支部隊被新桂系收編,余亞農被迫引退。1939年秋,原屬東北軍的騎兵第二軍轉移至皖北,軍長何柱國作為舊東北軍將領曾參與西安事變。同年秋末,何柱國前往豫東路過延安時曾與毛澤東會晤。在皖北,何柱國與彭雪楓建立了電報往來和互通情報,還幫助新四軍建立前往洛陽、延安的交通線。 d 何柱國與彭雪楓形成了防區劃分的默契,何柱國部的防區為“東起懷遠、正陽關,西經蒙城、渦陽、阜陽、臨泉、界首至河南沈丘、項城、漯河一線”,中共彭雪楓部的防區為“東起安徽宿縣、江蘇銅山,西經河南永城、拓城、太康、扶溝,直抵許昌”e,雙方大體以渦河為界。彭雪楓總結豫皖蘇邊工作時提到:“同騎兵第二軍的統戰建立很好關系,爭取了和平,使我們能和平的發展,因之其他各方面求得諒解。”f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與原東北軍所部大多保持了較為融洽的關系。例如,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八路軍與于學忠部進行了良好的合作。這種合作不僅改善了中共武裝的發展環境,對于國民黨軍而言,中共武裝的抗日斗爭也緩解了其軍事壓力。

形成防區劃分的默契后,彭雪楓部位于皖北國民黨軍與日軍之間的中間地帶。對于皖北國民黨軍而言,彭雪楓部可以起屏障和預警的作用,使其可以避免直接遭受日軍的“掃蕩”。考察日軍駐皖北宿縣附近的第六十二聯隊的作戰記錄,日軍第六十二聯隊在1940年并無與皖北國民黨軍作戰的記錄。日軍歷次“掃蕩”的主要對象均為彭雪楓部,渦河沿岸的國民黨一線軍隊并未與日軍直接接觸,可以比較從容地在日軍“掃蕩”時及時撤退回避。例如,1940年11月的板橋集戰斗,14日駐宿州的日軍第六十二聯隊大田支隊協同偽軍“和平救國軍第三軍”計劃對渦河沿岸進行“掃蕩”,“掃蕩”行動以渦河沿岸的渦陽、蒙城附近的中國軍隊為目標。日軍沿宿蒙公路“掃蕩”前進至宿蒙公路上的板橋集據點時與彭雪楓部1500余人遭遇,爆發戰斗。 a 堅持作戰兩天后,滕海清b 率堅守的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旅c 主動撤出板橋集。 d

待日軍在板橋集戰斗后繼續前進進攻渦河沿岸的蒙城、渦陽時,原在渦河兩岸活動的騎二軍與皖保一三五師等均已向太和、阜陽方面撤退,并未與日軍直接作戰。何柱國向戰斗的新四軍四師發出電文稱“此次敵之掃蕩絕非普通之擾亂可比,企圖為完成渦河封鎖線,并逐步向南推進,欲粉碎其計劃,非貴我兩軍協同作戰,放棄私見,解除對立,一致對外,集中力量截斷敵之歸路,俾得收復渦河”e。可見中共武裝在應對日軍“掃蕩”過程中給予皖北國民黨軍的重要幫助。

中共武裝位于國民黨軍與日軍之間對國民黨方面有利的觀點同樣可見于國民黨高層。蔣介石在1940年1月27日的日記記載:“后方‘共匪無心,其力全在戰區,故抗倭‘剿共可以雙管齊下,且‘共匪適夾在敵我之間,更易于為力,此則抗戰之初使‘共匪調往前方之效,未為其所期,其利用甚大。”f 蔣介石這種寄希望于中共武裝可以夾在“敵我”之間以圖“利用”的心態躍然紙上。因此在1940年末至1941年初,在豫東到皖北的中日戰線上以河流為界,由西向東形成了國民黨中央軍、地方實力派、新四軍、偽軍、日軍漸次分布的軍事態勢。湯恩伯的三十一集團軍部署在新黃河以西,舊東北軍的何柱國部騎二軍與國民黨收編的皖北地方武裝新七軍部署在湯恩伯部的外圍,新黃河以東至渦河的地區。渦河以東至津浦路日軍據點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新四軍第四師活動區域,即豫皖蘇根據地,而偽軍駐扎在距離津浦路較遠的據點,作為直接守備徐州、宿縣等津浦路要沖的日軍的外圍警戒。

對于新四軍第四師a 而言,根據地“半敵后”的特性有利有弊。“半敵后”的優勢在于并非被日軍完全包圍,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后方,并能獲得相關的補給。困境則在于“半敵后”畢竟不是完全的敵后,受制于國民黨的軍令、政令,根據地的存續依托于統一戰線的維系。當國共關系惡化時,國民黨選擇動用武力解決江南、江北的新四軍,“半敵后”根據地的劣勢就更多地呈現出來。

二、豫南會戰期間的多方博弈

國共關系的惡化勢必影響到中共豫皖蘇根據地的安危。1940年,國共兩黨就劃界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內以武力肅清黃河以南八路軍、新四軍的主張逐步占據主要地位。1940年初,蔣介石即指示“第九十二軍(附何柱國騎兵一師及該地區內之地方團隊)進出于渦陽、永城、夏邑、宿縣、蕭縣附近,驅逐該地區內之新四軍彭雪楓部后推進至洪澤湖以北地區,與第八十九軍之一部協力肅清該地區內非法活動之異黨”b。中共在豫皖蘇根據地統一戰線的主要對象是東北軍何柱國部。1940年后,受八路軍南下及彭雪楓部進軍淮上地區c 的影響,這一統戰關系也產生微妙變化。7月30日,何柱國在給彭雪楓的電報中稱:“壽鳳之敵,僅有皖省部隊已足,貴軍越雷池,必致引起不必要之沖突,如此繼續下去必致造成皖北不幸局面,本軍勢被卷入。”d10月4日,黃橋戰役爆發,國共關系進一步惡化。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發電要求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限期悉數調往黃河以北。 e中共拒絕后,毛澤東甚至預計“國共由合作變為大規模內戰,最黑暗莫過如此”f。

豫皖蘇地理位置使得其成為國共軍事沖突中國民黨軍有可能首先進攻的地方。1940年10月后,毛澤東、劉少奇、彭雪楓等人都在認真考慮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日益緊張的對峙局面直接導致了“耿吳劉叛變”的發生。12月12日,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耿蘊齋和六旅副旅長兼第十八團團長吳信容在六旅第十七團團長劉子仁的策劃下裹挾八個連叛變,投向國民黨湯恩伯部。彭雪楓向中共中央報告稱“700余人隨劉叛變”g。這次叛變使得中共在蕭縣的軍事斗爭無法堅持下去,給隨后的

“三個月反摩擦斗爭”帶來直接的不利影響。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劉少奇在12月底曾嘗試緩和與桂系及何柱國部的關系,維系統一戰線。劉少奇提議與白崇禧談判“雪楓退過渦河以北”,并建議“雪楓亦向何柱國提出上述意見,以試探桂系態度”a。但從結果看此時豫皖蘇根據地的國共關系難以維系。特別是在李仙洲部進入皖北后,局勢變得更加復雜。蔣介石在山東軍事部署的一大弱點是沒有嫡系中央軍在敵后作戰。徐州會戰后,留在山東敵后的主要是東北軍于學忠部。因此1939年下半年,蔣介石考慮派黃埔出身的李仙洲率三個師進入山東。 b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李部入魯的計劃直到1943年才得以執行。但在1941年1月,李仙洲已率第九十二軍由湖北通城開赴安徽阜陽、蒙城一帶,作入魯準備。 c 李部進入皖北后,因其反共立場豫皖蘇的局面日益緊張。

1941年1月初皖南事變發生后,在皖北的國民黨軍更傾向于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彭雪楓部。湯恩伯把“淮北進剿區”劃分為三個“清剿區”,以第十二軍孫桐萱部、騎兵第二軍何柱國部、第九十二軍李仙洲部分別“進剿”。其中李仙洲部第九十二軍負責“太和、阜陽、潁上、鳳臺、懷遠、蒙城、渦陽、宿、蕭”的“清剿”,并計劃于1941年1月到達渦河以西指定位置,預備向渦河以東的宿縣、懷遠等地“掃蕩”前進。 d 毛澤東、朱德于1月7日致電劉少奇、陳毅,指出:“彭雪楓地區(即渦河兩岸)、譚希林地區均不應放棄”,“應把此次反共高潮看作我們奠定華中基礎的機會,如同上次反共高潮奠定了華北基礎那樣”。 e 皖南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華中局預期國民黨軍即將發起對豫皖蘇根據地的進攻,于1月22日命令彭雪楓堅持現有陣地,“堅決阻止反共軍向津浦路東及隴海路北深入”f。

豫皖蘇根據地一觸即發的國共沖突因日軍1月24日發動豫南會戰發生新的變化。日軍發動豫南會戰的具體背景是日軍明確得知“由于國共斗爭激化,湯恩伯集團的東進意在討伐安徽省方面的新四軍”,因此在1941年1月2日得知湯恩伯部集中至豫東地區后,“第三師團很快做出要求對湯軍作一決戰的提議”g。1月下旬,日軍第十一軍即組織豫南作戰,“在襄西的湯恩伯集團軍移駐信陽北方的時候,擊破該軍與在豫南平原上的敵軍,摧毀其抗戰企圖”h。為應對日軍的攻勢,皖北渦陽、蒙城、太和一線的國民黨軍各部迅速西撤。《李宗仁回憶錄》記載:“敵軍所用的戰略,仍是以大兵團向我主力迂回包圍的老套子。我對敵我戰斗力估計甚為明白,斷不與敵爭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中其圈套。凡敵包圍尚未合圍時,我便主動地轉移,使敵撲空。”a

國民黨軍的不戰而退使得大片地區成為敵后,新四軍四師在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下開始西進。1941年2月2日,毛澤東指出:“敵有占洛陽可能,湯胡衛主力有被擊潰可能”,“新四軍力爭河南,不惜全力以赴”。 b 在彭雪楓的建議和中共中央以及華中局的指示下,新四軍四師隨即跨越渦河西進。 c 在新四軍四師西進的過程中,2月9日,日軍結束豫南會戰陸續返回駐地。日軍的行動略顯突然,部分研究認為“日本侵略軍似乎察覺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意圖,于2月9日突然停止豫南戰役”d。從日方資料看,日軍確實獲得了彭雪楓部計劃在駐商丘的日軍騎兵第四旅團出動作戰時擴大根據地的情報。 e 但日軍結束豫南會戰的原因與這一情報關系不大。因為在日軍作戰計劃中,豫南會戰是以華中日軍為主力,華北日軍主要以豫東的騎兵第四旅團配合“在新黃河一線牽制住何柱國部隊,策應這次作戰”f。因此華北日軍并沒有計劃攻占皖北、豫東的城鎮。2月1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這次日軍進攻河南,擾亂了反共軍對新四軍的進攻計劃,但在豫南戰役后中央軍損失不大,他們仍能布置進攻我們。”g 因此新四軍四師被迫放棄向西建立根據地的計劃。后來的中央軍委報告總結了日軍的行動如何影響到豫皖蘇的根據地“半敵后”的特性:“皖北是敵、友軍斗爭的前線,還不是完全的敵后,所以在敵、友、我三軍的斗爭中,有其伸縮性(豫南戰役前,友軍伸,我軍縮;豫南戰役開始后,友軍縮,我軍伸;戰役結束后,頑軍又伸,我又縮)。如敵再‘掃蕩時,我軍又可再伸。如敵占平漢路,該區變為敵區時,國軍大軍在新黃河以東地區不能存在,且與其大后方聯系隔斷,則我才將好轉。”h2月9日,日軍結束軍事行動返回駐地。日

軍未由津浦鐵路跨越新黃河至平漢鐵路,因此豫皖蘇根據地仍是一塊“半敵后”根據地。此時,撤退的國民黨軍各部隨即向豫東、皖北地區反攻,新四軍四師由此進行了三個月反摩擦斗爭。

三、“半敵后”根據地的頓挫

三個月反摩擦斗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1年2月9日至3月14日在渦河以南的戰斗,第二階段是3月31日至4月25日在渦河以北的戰斗。軍事沖突以不利于新四軍四師的局面展開。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反攻的國民黨軍包括第九十二軍三個師、騎二軍、第十二軍八十一師、第八十五軍二十三師、騎八師,加之地方武裝總兵力4萬余人。新四軍四師計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共三個旅,除十旅外均為成立不到兩年的新部隊,且第十旅(原八路軍三四四旅)的主力六七八團已隨黃克誠東進,余下的二八團(六八七團)新兵多、火力弱,總兵力17000人左右。 a

新四軍四師的西進使得部隊處于分散狀態,并且是在國民黨長期經營的渦河以南作戰。在缺乏群眾基礎的地區分散作戰使得戰斗形式變成不利于新四軍的陣地戰、消耗戰,而非最初設想的游擊戰。而且豫東、淮北地區地勢平坦,國民黨軍騎二軍、騎八師的騎兵優勢得以發揮,使得戰場形勢逐漸不利于新四軍四師。劉瑞龍b 在總結中指出國民黨軍派出騎兵“向我駐地大概方向行寬正面搜索采取廣大正面迂回”,“對我掩護部隊則以小部隊包圍之,主力則采取平行追擊迂回之,我雖有掩護主力,亦難退出戰斗”。 c

經歷了2月10日的江口集戰斗、2月15日的王市集戰斗、3月3日的半古店和羅集戰斗等一系列戰斗后,新四軍四師基本放棄渦河以南。 d4月,李仙洲部在完全控制渦河南岸后計劃繼續向北推進,進入中共豫皖蘇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李仙洲也意識到接近日軍的軍事風險,稱“進剿地區敵偽匪犬牙相錯,大部隊通過困難,故編為多數縱隊,分別控制渦河北岸要點,隨時偵察奸偽主力所在,以奇襲方法,將其一舉撲滅”e。新四軍四師的將領們也曾預期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會顧及日軍的“掃蕩”,而不能全力與新四軍四師作戰。彭雪楓在1941年1月曾判斷“彼目標大必遭敵之‘掃蕩”,“湯軍以目標大且背渦河,其不利更甚于我”。

但日軍并未如彭雪楓所預期的“掃蕩”進入渦河以北國民黨軍,綜合各方資料可以得出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如前所述,駐守津浦鐵路沿線日軍所認知的日占區是澮河以東,日軍總體上認為渦河以北、澮河以南的地區是新四軍等中國軍隊控制區域,這是豫皖蘇地區“半敵后”的特性所決定的;第二,從日軍的軍事計劃來看,此時華北方面軍正籌備組織晉南作戰即中條山戰役,駐宿縣、亳縣、徐州等地的日軍第二十一師團于1941年3—4月調動北上參加中條山戰役。日軍第十七師團于4月初由南京經津浦鐵路到達宿縣等地接替換防a,換防調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軍對豫皖蘇國共摩擦的態度,導致并未在這一時期發動“掃蕩”;第三,日軍對于豫皖蘇的國共摩擦可能存在“坐山觀虎斗”的心態,宿縣日軍的翻譯曾向新四軍告知,日軍在一次武裝偵察中遭遇新四軍四師與國民黨軍戰斗后就停止前進,有坐山觀虎斗的心愿。 b

張震c 總結經驗時反思“過分估計敵頑矛盾,個別干部于是依賴敵頑的矛盾,放松了自己的準備,以致在實際斗爭中受到損失”d。1941年4月以后軍事斗爭形勢的惡化使得新四軍四師不得不向東接近津浦鐵路,日軍也隨之警惕并增加了在固鎮、宿縣湖溝集等據點的兵力部署。 e 彭雪楓設想通過對偽軍的工作,能夠“變腹背受敵為一面作戰”,但效果并不好。為扭轉局面,4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第六縱隊隊長陳銳霆率四二五團火線起義f,但仍未能扭轉形勢。四師三十二團于22日在大小營遭馬彪騎八師等部襲擊,傷亡、失聯絡者360余人。新四軍四師在豫皖蘇根據地逐漸不能堅持,勢必轉移到津浦鐵路以東進行休整。

路西與路東的最大區別在于津浦鐵路以西的豫皖蘇根據地是“半敵后”,鐵路以東的皖東北根據地是完全的“敵后”。國民黨方面對此也有類似的認知,軍事沖突開始前彭雪楓即通過情報得知“湯部曾表示將我壓迫到路東即為完成任務”g。在日軍封鎖津浦鐵路的情況下,國民黨軍很難大規模進入津浦鐵路以東地區,因為“頑大兵團通過津浦路,敵將不容他,尤以津浦路敵之嚴密封鎖及石良河以西地區敵偽情況的嚴重,頑若通過,將遭到敵偽嚴重的‘掃蕩”h。且國民黨軍大部隊即便跨越津浦鐵路,路東地帶河流較多,渡河船只多為日偽軍控制,大兵團前進緩慢,極容易為日軍追擊“掃蕩”,軍事上危險性較大。i這些因素造成了豫皖蘇與皖東北不同的軍事處境。

4月25日,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指示新四軍四師“堅持津浦路西游擊,我四師主力應由彭雪楓率領到皖東北,統一指揮皖東北部隊創造根據地,由四師留三個團及鞏固的地方部隊在津浦路西,由張震率領堅持游擊,保持我路西原有陣地,切實破壞津浦路,以阻頑軍之東進”j。但津浦線西的游擊戰也很是艱難,5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在廟莊一役損失人槍60條。最后,新四軍四師十一旅、十二旅不得不于5月間分批奉命轉移到津浦鐵路以東。新四軍四師在1941年豫皖蘇的國共摩擦后,基本退至津浦鐵路以東的敵后根據地,在鐵路以西不能立足。唯獨在豫東的睢杞太地區,仍有睢杞太獨立團等留在該地繼續活動。睢杞太等“水東地區”恰是在新黃河以東的日占區,即完全的敵后,日軍在商丘等地駐有重兵,國民黨軍難以深入,這也說明了軍事地理形勢對國共沖突發展走向的重要影響。

四、結語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中國戰場,面對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日軍兵力明顯不足,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也無力發起大規模反攻。所以,中日軍事對峙線并非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是一條相對涇渭分明、兩軍前線部隊戰地工事相距不遠的防線。實地的相持狀態呈現著較為寬廣的過渡地帶。因各地地理和軍事形勢的不同,這種過渡地帶也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在豫東、皖北地區,這一過渡地帶即是“半敵后”豫皖蘇根據地。

皖南事變前新四軍軍部與豫皖蘇根據地的新四軍四師也有著共同的“半敵后”困境,即中共武裝所控制的地域是國民黨軍事力量可以相對充分進入而日軍無力或無意控制的地帶。1944年,豫湘桂戰役中日軍占領了平漢鐵路,大片國土淪為敵后,新四軍四師也隨之反攻路西恢復豫皖蘇根據地。歷史發展印證了1941年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如敵占平漢路,該區變為敵區時,國軍大軍在新黃河以東地區不能存在,且與其大后方聯系隔斷,則我才將好轉”的判斷。

為應對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局面,在國共關系尚未惡化之際,中共中央制定了在華中地區“向東發展、向西防御”的戰略方針,努力擴展津浦路以東的皖東北、蘇北根據地,并取得極大成績。1940年國共之間關于防區劃分的談判破裂之后,1940年底至1941年的國共摩擦在某種意義上是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另一種“防區劃分”。在中日軍事對峙的大背景下,國民黨軍大部隊可以充分進入的“半敵后”根據地如豫皖蘇,即更容易被國民黨方面所控制。國民黨軍大部隊難以充分進入的敵后根據地如皖東北,新四軍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奠定了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局面。

[作者系歷史學博士,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久久精品| 青青操视频在线| 69av在线| 亚欧美国产综合|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欧美日韩第二页|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色AV色 综合网站|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无码久看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青青国产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最新网址|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亚洲成人77777|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97视频免费看| 亚洲高清资源| 日韩二区三区无| 三区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综合网天天| 色噜噜综合网| www.91中文字幕|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天堂网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亚洲a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综合|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