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玲


摘 要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秉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建設理念,在植樹造林、資源保護中推進林業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分析柳州市“十三五”期間植樹造林情況,針對當前存在的造林空間狹小、造林質量不高、工程造林逐漸減少等問題,提出了挖掘造林潛力、加強幼林管護、強化聯合發力及健全科技體系等提升對策。
關鍵詞 植樹造林;現狀分析;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18
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具有維持生態平衡、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功能,同時為人們提供木材、林副產品和森林康養等,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2]。植樹造林是增加森林資源、提供木材儲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水源和空氣及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3-4]。柳州市地處廣西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近年來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注重林業產業融合發展,在植樹造林、資源保護中實施鄉村產業振興。以柳州市“十三五”期間植樹造林實際綜合核查成果數據和統計年報數據為基礎,對柳州市植樹造林現狀進行分析,探討當前造林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今后的工作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1 柳州市“十三五”期間植樹造林情況
1.1 造林總體情況
“十三五”期間,柳州市植樹造林總面積62 315 hm2,5年來柳州市植樹造林總體穩定,平均年造林12 463 hm2,其中2016年造林最多,為14 372.8 hm2;2018年造林最少,為11 551.9 hm2,見圖1。造林面積中,2016—2020年林業生態工程造林面積分別為2 333.8 hm2、2 792.4 hm2、2 232.4 hm2、345.4 hm2和65.3 hm2,林業生態工程項目造林面積占比從2017年起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1.2 造林區域分布情況
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柳州市11個縣區,其中三江縣13 567.6 hm2,占柳州市造林總面積的21.8%;鹿寨縣12 480 hm2,占20.0%;融水縣12 063.5 hm2,占19.4%;融安縣11 218.4 hm2,占18.0%;柳城縣3 729.7 hm2,占6.0%;柳江區5 320.3 hm2,占8.5%;柳南區、柳北區等5城區共3 935.5 hm2,占6.4%。
1.3 造林按地類分布情況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 247.2 hm2,占柳州市造林總面積的18.1%;跡地更新造林43 754.5 hm2(其中人工更新26 413.9 hm2,萌芽更新17 340.6 hm2),占70.2%;低產低效林改造造林7 313.3 hm2,占11.7%。柳州市造林地以采伐跡地更新為主。
1.4 造林林種情況
用材林46 410.5 hm2,占柳州市造林總面積的74.5%;經濟林13 886.9 hm2,占22.3%;防護林2 017.6 hm2,占3.2%。柳州市造林林種以用材林為主。
1.5 主要造林樹種情況
用材林主要造林樹種是杉木和桉樹,造林面積29 743.9 hm2,占柳州市人工造林面積的66.1%;經濟林主要造林樹種是油茶和麻竹,造林面積10 258.3 hm2,占22.8%;雜闊造林面積490.0 hm2,占1.1%。5年來杉木和桉樹造林面積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018年造林面積最少,為4 796.5 hm2。政策的推動作用明顯,經濟林油茶和麻竹造林增幅較大,從2016年的124.0 hm2上升至2020年的3 605.8 hm2,增長了28倍;5年來雜闊造林面積相對平穩,見圖2。
2 柳州市植樹造林成效
2.1 造林面積總體平穩,向提升造林質量轉變
柳州市“十三五”期間植樹造林面積總體平穩,在宜林荒山荒地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以推廣良種良法為重點,植樹造林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人們的良種造林意愿增強,良種使用率達90%以上。以自治區油茶“雙千”計劃項目和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竹筍)基地建設等為依托,造林基地建設呈現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態勢,出現企業、造林合作社、大戶承包連片造林,柳州市新造連片33.3 hm2以上的油茶和竹筍基地有20片,其中連片面積達66.7 hm2以上的基地有6片,甚至出現連片133.2~200.0 hm2規模的基地。
2.2 持續推進基地建設,夯實林業產業基礎
柳州市堅持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興林與富民同步推進,大力發展良種油茶和麻竹等特色經濟林基地,扎實推進良種杉木和桉樹速生豐產示范林基地建設。“十三五”期間,柳州市以自治區油茶“雙千”計劃項目、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竹筍)基地建設和“北杉南桉”的產業布局為契機,立足于自身林地資源和氣候條件,發揮傳統樹種資源優勢,形成合理的林業產業布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在柳州市北面的三江縣、融安縣和融水縣等地重點發展油茶和杉木產業,在柳州市中部以南的柳南區、魚峰區和柳城縣等地重點發展竹筍和桉樹產業,在柳州市鹿寨縣、柳江區等地出現桉樹、杉木、油茶和竹筍齊發展的格局。
2.3 逐步調整造林結構,提高林分的穩定性
“十三五”末期,柳州市杉木純林面積達41.92萬 hm2,桉樹純林面積達19.97萬 hm2,大面積單一的人工純林林分易引發森林病蟲害,造成森林的不穩定性。2017年,柳州市加大對杉木、桉樹等純林樹種的結構調整力度,在國有林場中積極探討推廣營造鄉土珍貴樹種或針闊混交林,通過營造鄉土珍貴樹種純林和混交林,逐步提高林分的穩定性,累計營造有閩楠純林,閩楠×杉木、紅椿×杉木等混交林,面積為490 hm2。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新增造林面積空間小
1987年,柳州市吹響了“造林滅荒”和“綠化達標”的號角,各縣區掀起造林綠化熱潮,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造林綠化局面,加快了土地綠化步伐,1994年提前完成“造林滅荒”工作任務,1997年提前實現“綠化達標”目標。1997年后,柳州市綠化造林進入工程造林和生態建設階段,大力開展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隨著林業深入發展,林地資源已被充分開發利用,目前造林綠化以采伐跡地更新造林為主,荒山荒地造林面積較少,新增造林面積空間狹小。
3.2 造林綠化質量不高
造林“三分種七分管”,實施科學的管護是保障新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但柳州市大部分農民造林觀念老舊,造林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造林隨意性大,樹種選擇跟風性強,造林后不注重林分管護,對新造林地種植后缺乏管護,造成大部分地塊雜草叢生、藤蔓纏繞、苗木被淹等,影響苗木成活和生長,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整體造林質量不高,形成生長緩慢、林分質量差的“小老樹”。
3.3 工程項目造林面積占比降低
受工程項目造林的實施條件要求嚴格、實施程序煩瑣、補助標準相對較低及農村勞動力缺乏等因素影響,“十三五”期間,農民對申報中央財政補助造林、珠江防護林、石漠化治理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積極性有所下降,即便部分縣區申報了工程項目造林項目,多數只進行資金的整合而不實施工程項目。因此,柳州市“十三五”期間工程項目造林面積逐漸降低,從2016年的2 333.8 hm2降至2020年的65.3 hm2。
4 提升對策
4.1 挖掘造林潛力,科學實施綠化
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荒灘及房前屋后等實施綠化造林,及時對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等進行更新造林,對疏殘林補植修復,按規定合理規劃實施通道綠化和農田防護林。以創建公園城市、森林城市系列活動為契機,大力推進縣城綠化美化工作,努力擴大城鄉綠色空間,挖掘造林綠化潛力。遵循自然規律,秉持近自然的造林理念,科學選擇造林樹種,堅持造林綠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增綠同時又增收。
4.2 加強幼林管護,提高造林實效
造林后的管護是造林成效的重要保證,以科技下鄉和科技活動周等活動為契機,通過進村入戶宣傳、印發宣傳資料和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發布技術信息等方式,加大造林技術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主動對新造林進行管護。加強日常的技術指導,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進行林業生產,增強他們的管護意識,改變重造林輕管護的經營理念,改善林分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4.3 強化聯合發力,做優特色產業
以自治區油茶“雙千”計劃項目和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竹筍)基地建設為契機,做優做實柳州優勢特色林業產業,需推進產銷鏈一體化發展,強化部門間聯合,加大對茶油及其附加產品、酸筍加工企業扶持力度,規范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積極引進知名加工企業和積極打造領頭企業。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推進一個加工廠帶動周邊一個村、一個鄉鎮的種植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的雙贏。
4.4 健全科技體系,實施科技興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健全林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林業產業發展[5]。1)編制柳州市林業實用林業技術手冊,指導生產一線開展造林綠化。2)在林間地頭開設培訓課堂,培養“鄉土專家”,做到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干、村有技術能人,整體提升造林綠化技術水平。3)推廣最新造林技術和模式,如春季造林地膜覆蓋、良種大苗造林、容器苗造林等,同時推廣林下套種和林內間種等模式,以短養長,創新增收;以養代撫,提質增效。4)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力度,以崗位聘用、項目合作、技術服務等方式,全面提升柳州市林業科技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謝聰,徐晉濤.森林社會經濟效益問題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20,33(3):101-106.
[2] 魏秀梅.吳橋縣植樹造林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20,8(7):111-113.
[3] 尕桑吉.造林綠化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分析[J].鄉村科技,2017(11):31.
[4] 馮雪,王澤民.綠化造林對生態建設的利弊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0(17):120.
[5] 曹吉.林業營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以鹽城市大豐區為例[J].鄉村科技,2020(14):71-7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