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云 唐瑛
【摘要】為凸顯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新穎性和實效性,“板塊式教學”作為一種靈活且實用的教學模式,能夠整合與深化課堂內容、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助推師生雙方角色重構。在“板塊式教學”實踐中,從教學主體內容、文本特殊視角、詩意組織語言、學生活動、教學流程等搭建教學板塊,重點突出、新穎精練,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尤其是小說教學簡便易行。從“板塊式教學”的角度出發,為初中小說教學提供高效且易操作的范本。
【關鍵詞】板塊教學;初中語文;小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9-019-04
【本文著錄格式】周彩云,唐瑛.基于板塊教學視野下的初中小說閱讀的一些思考[J].課外語文,2022,21(09):19-22.
“板塊教學”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課堂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它又可以叫作分布組合式思路”。教師若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就會一改以前小說教學的陳舊老套。這種老套的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中,一般采用“朗讀課文—分析段落—歸納思想—課堂小結”這種循序漸進的、單一的線性模式。“板塊式教學”則完全不同,它把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整合成塊,以“板塊式、主問題、一課多案”為原則,采用詩意的手法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品味關鍵詞句。
一、“板塊式”教學在初中小說教學中的價值
“板塊式”教學模式既簡化了教學形式與教學結構,又使教學內容板塊清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基于“板塊教學”的相關理論和策略去探討初中小說教學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閱讀教學以講授法為主要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互動性與參與性不強。如部分教師在《智取生辰綱》《狼》《范進中舉》等文言小說的課堂講解中,按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字詞讀音—逐段分析—主題感情—寫作特色的順序,套路式地將書本內容傳輸給學生,故教師的小說閱讀教學,不僅無法使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還無法使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深刻。顯然,傳統的小說閱讀教學無法達到使大部分學生提高閱讀速度與質量的教學效果。
而余映潮的“板塊式”閱讀教學打破了傳統小說閱讀教學的線性模式,通過將課堂劃分為3~6個板塊,其中每個板塊側重于某一角度和某一層次的內容,以實現課程資源的整合。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挖掘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教師運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發現每個“板塊”的內容著重對學生一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通過“板塊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既可以加強對自身的認識,反思并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又可以使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提煉課堂教學內容
“板塊教學”的課堂內容重在“選點突破”。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若能選取最能體現文章特色、主旨并且具有內在聯系的“點”以組織板塊教學,將更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整合提煉。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是新穎、精練、實用的閱讀教學思路,因為它不是與傳統閱讀教學一樣,將閱讀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簡單羅列進行課堂教學,而是主要圍繞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提煉教學內容。
(三)改善課堂氛圍
“板塊教學”將內容整合成塊,在課堂上采用主問題的形式,通過主問題帶動文本主線。“板塊教學”的主問題具有啟發性。“課堂提問不僅是課堂的一種智力調動行為,而且是啟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與表達。“板塊式”的教學提問具有技巧性和實用性,其課堂目標明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因此它不僅有效地推動了課堂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而且使課堂形式簡約,教學內容新穎。
“板塊式”教學,使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達到“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教學目標。“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能力訓練為先”是余映潮進行教學設計時的主張。在小說教學設計時結合余映潮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主張,可以改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
(四)助推雙方角色重構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是合作探究、對話式學習,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更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新課程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而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師生間的對話,師生間的對話圍繞一個主問題,不是任由學生亂說,而是在本堂課中有預設和生成。教師不僅圍繞“主問題”進行提問,而且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以此進行合作探究和對話式學習。雖然師生“對話”做起來相對比較困難,但這比單純的簡略評說效果更加顯著。為了將這種對話進行得更加輕松流暢,教師需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師需要對課文更加熟悉,更深層次地體味和感悟文本,更善于在課堂上發揮教育機智,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和反應更機敏地調整對話策略。教師既有優化課文內容的理念,更有與學生平等和諧交流的意識,對師生的成長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明確“板塊教學”的性質和意義后,本文將從我們如何運用此模式來設計初中語文中的一些小說篇目作出思考。
二、“板塊式”教學在初中小說閱讀中的策略研究
(一)“板塊式”教學在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的原則
“板塊式教學”運用于初中小說閱讀教學遵循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系統最核心的特征,也是系統優化首要堅持的原則。從小說的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整體性出發,深入文本,把握整體,這是整合文章內容的基本點。無論是板塊的切分還是連接,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板塊教學”又遵循最優化原則,選取小說的內容進行最優化的組合,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原則,使板塊教學發揮最好的功能。最終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構成完整的統一體。
(二)“板塊式”教學在初中小說閱讀中的運用策略
1.準確科學劃分文章的教學板塊
準確劃分文章的教學板塊可以厘清教學思路,“思路”表現為教學的思考,體現文章的整體性。筆者對余映潮的課例搜集整合,發現其教學設計中會出現 “讀”“說”“練”“品”“辨”“悟”幾種板塊類型,其中“讀”“品”“練”的教學板塊劃分,貫穿于大部分的中學課文教學設計。余映潮在教授《狼》時“讀懂詞意—讀順句子—讀評故事—品讀意味”,教學思路簡潔清晰,此教學設計的切分與連綴、過渡與照應,體現出板塊的實用創新性、科學藝術性。如三讀三評,形成的內容如下:“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品評一:寫屠夫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
品評二:文章開門見山,寫兩狼追一人,揭示險惡的情境,扣人心弦。
品評三:文章言簡意賅、開門見山,記敘的要素交代清楚,渲染出令人緊張的氣氛。
該課的板塊教學中,不同的品評、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板塊,呈現了層層遞進的思路,這將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余映潮從五個角度設計板塊,分別是從屠夫的角度、狼的角度、故事情節的角度、敘議結合的角度,以及從段內層次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脈絡,培養學生多維度品讀、分析文本的能力,以便在其他文本中,學會知識的遷移以及用相似的方法去拓展相應的知識。
2.要結合小說敘述視角設置板塊
將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引入小說中可以更新初中教師的小說教學觀念,從原來過分關注小說的故事情節,變到關注小說是如何敘述,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敘述視角,在兼顧文本內容與文本形式的基礎上,以引起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教師在進行《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小說課堂教學時都圍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社會環境、主題思想”這四個板塊層次展開。但是小說的本質可以劃分為故事層次和敘述層次。敘述層次包括敘述人稱、敘述視角、敘述線索、敘述節奏等。這兩篇文章都可以結合獨特的敘述視角劃分板塊。
那如何分析短篇小說呢?可以根據板塊教學的教學模式,劃分為分析小說視角、小說場景、小說情節、小說人物、分析小說表現手法等,根據小說獨特的體裁,把文章內容切分板塊。《孔乙己》中敘述視角的選擇在魯迅的筆下就是最大的特色。酒店小伙計是敘述者,并從他的視角,帶領我們見證孔乙己到店飲酒、偷竊、被打折腿、欠賬、死亡的遭遇。因為此時的小伙計沒有完全融入酒店中虛偽的成人世界,不會用成人的標準去判斷,他的敘述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并且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效果。
運用板塊教學的理念,結合敘述視角,從《我的叔叔于勒》“我”這個兒童的角度來將于勒劃分成青年時期的于勒、中年時期的于勒、老年時期的于勒三個板塊,表達于勒前后形象的不同。我們都看到了于勒這個人物形象艱難困苦的一生,折射出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一個小人物縮影,與此同時,該文也讓我們看到在經濟利益面前人性的丑惡,親情、人倫道德在利益下都不值一提。教師的分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并進行深入思考,開闊學生視野,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活動,讓學生思考和探究為什么會從“我”這個兒童的角度來表達于勒前后形象的不同,從而來體會作者獨特的匠心和巧妙的構思。
3.合理設置文章的主問題及切入點
主問題是文本的主要線索,故教師對主問題的設計需要對小說全面把握,對學情細致分析。在初中學段,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三要素等教師可以設置為主問題,并在該主問題的基礎上劃分小板塊的主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讓同學快速接收文章內容,并且可以強化小說文章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效果。
以《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為例,余映潮在對內容理解的板塊中,所設置的話題是“可以把這篇小說分為兩個主問題,請大家分析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主要作用”。首先由教師提出這個問題,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時間,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完之后再對其回答進行歸納、概括、總結以及評析。在該板塊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把小說的內容理順,并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分析能力以及文學鑒賞審美能力。
接下來是進行第二個主問題,余映潮設計這樣的話題,如“巧合讓故事如此美麗、文中的景物描寫欣賞、文中的正側面描寫、于勒的稱呼變化折射出的意味等”。該教學設計從語句的賞析、表達方式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故事的情節性等方面,讓學生體會文章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變化,感受文章的藝術表現手法。該教學方法,既引導學生感知了文章內容,又教給了學生如何運用表現手法以及修辭手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效率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循序漸進提升。
4.結合學情與中考要求,以考促教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推行,語文教育雖然不過分追求應試性,但是也強調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故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準確的把握,比如了解學生對語段的賞析是否正確、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是否透徹、對本文的學習能否進行拓展遷移、考試遇到同樣體裁和題材的小說文本能否運用所教的方法答題。而在“板塊式”教學模式中,只有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知道每個板塊的實施效果,因而,教師需要對學生因材施教。
5.采用詩意化的教學語言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需采用詩意化的教學語言,營造濃郁的語文課堂氛圍,營造初中小說教學優美的意境。教師若能錘煉優美的語句,注意語音的抑揚頓挫、起承轉合,抓住小說精彩的語句和片段進行閱讀教學,將有利于改變乏味的課堂和消除學生的審美疲勞,提高學生對小說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的《驛路梨花》標題中的“梨花”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高尚品質、心靈純凈的小姑娘和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標題為文章增添了一抹詩意的色彩。文章多處采用詩意的語言對梨花進行了描寫,“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對梨花進行實寫,將人們帶入自然優美的意境,并反襯出小屋的不平凡。“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散步”虛寫自然梨花與人物梨花交相輝映。文末的“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南宋詩人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驛路梨花處處開”,將詩句引入現代文含義豐富、意蘊深厚,詩意的語言讓人回味無窮。這篇文章雖是小說,但頗具散文特色,處處體現詩意的美感。教師引領學生賞析文本時,應將其語言映射花美,花美映照景美,景美映襯人美,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詩意語言,將會使課堂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
上述五種運用“板塊教學模式”切入小說的方式,也許并不能囊括此方法切入小說閱讀的全部途徑,但即使僅限于此,也足以改變學生對語文的態度或增加他們花在語文課上的時間。以前大多數學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數理化的學習上,而不會給予語文過多的時間,如王君老師所說:“語文就像后宮中失了寵的正宮娘娘,雖有尊號卻沒有真正的待遇,有待遇(因為考試占的分值大)卻也不會得到學生的真愛。”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全國推行的中學語文統編版教材的修訂使用,并且要求學生拓寬語文閱讀面,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語文教育界的重視。不少一線教師和專家力求找到更適合學生和教師的閱讀教學方法,其中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和“主問題”教學模式頗受教育專家的好評。此模式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并值得教師借鑒,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
[2]劉建德.關于課堂的思考[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余映潮.致語文教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王慧炯.社會系統工程方法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5]王君.王君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周彩云,女,1996年生,四川西昌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唐瑛,1973年生,四川廣安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文化。